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22)
來源:熱電圈
1、汽動熱網循環泵技術
采曖供熱機組的熱網循環泵采用背壓式汽輪機驅動替代傳統的電動機驅動,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系統中背壓汽輪機的用汽取自采暖抽汽管道,該汽輪機為單級汽輪機,其排汽壓力略高于熱網加熱器進汽壓力,排汽進入熱網加熱器后同采暖抽汽一道加熱熱網循環水,系統配置見下圖:

由于采用了小汽輪機驅動熱網循環泵,因此大幅降低了供熱廠用電率。另外小汽輪機僅使用了進入小汽輪機蒸汽的不到10%的焓降,該部分90%以上的能量還將用于熱網循環水的加熱,而不是作為冷源損失浪費掉,故而提高了能源利用率。這一系統的另一好處還體現在可以不考慮小汽輪機的內效率,即使小汽輪機的效率很低,但根據能量守恒,未轉變為機械功的熱量均會進入到熱網加熱器中被完全利用,使整個系統的能量利用率保持一致。
2、凝結水泵深度變頻優化
目前投運的各等級機組基本都進行了凝泵變頻技改,并取得了較好的節能效果,但部分機組在實現凝泵變頻運行后,由于汽泵密封水壓力等原因,仍保持除氧器上水調門在節流運行方式,使凝泵變頻的效果未能充分發揮。因此需開展凝結水泵深度變頻優化工作,通過優化控制邏輯在正常運行中實現除氧器上水調門全開,進一步降低凝結水泵耗電率。
應用案例一:華能玉環電廠在完成凝結水泵變頻改造后進一步實施深度變頻優化工作,通過改變原控制邏輯系統將凝泵變頻電流大幅降低,使凝結水泵耗電率降低0.05%,達到0.15%的最優水平。
應用案例二:華能井岡山電廠進行四臺機組給水泵密封水增壓泵改造,使凝結水壓力不受密封水壓力限制,改造后實施深度變頻,凝泵耗電率由0.2%降至0.15%。
3、高低加水位優化試驗
正常運行中,高加水位控制在規定的設定值范圍內,由于受負荷影響和抽汽壓力、溫度影響,以及測量誤差的影響,在不同負荷下,高加水位不同,造成加熱效果不同。當高加下端差偏離設計范圍(正常值在5-6℃)時,說明加熱器實際水位控制不當,發生水位過高淹沒疏水冷卻段,或水位過低造成本級加熱器的抽汽排擠下一級加熱器。應根據實際水位情況和優化后的運行效果,校準加熱器水位測量回路,并相應修改加熱器水位聯鎖、保護定值。

4、開式水系統優化
機組開式冷卻水系統優化有技術改造和運行方式優化,技術改造有:開式泵電機變頻改造、車削葉輪、新增小泵等;運行方式優化有:有些機組當本機兩臺循泵同時運行時,循環水壓力(包括虹吸作用)能夠克服開式水系統阻力,從而可以停運開式泵;或對開式泵增加旁路,使現停開式泵。
應用案例1:楊柳青電廠#7、#8機組開式水系統各新增一臺60%額定流量的開式水泵(流量1250t/h,揚程16m,功率75kW),小流量水泵在春、秋、冬季節能運行8個月,比大泵功率降低85kW,達到節電目的。部分電廠通過系統優化,實現了開式泵停運。
應用案例2:工業水系統、開式水系統加聯絡。某電廠經過試驗,非夏季工況,兩臺330MW機組只要有一臺開式泵運行,爐側動力設備冷卻水倒至該開式泵循環水供給,爐側動力設備冷卻水的回水也相應倒換至該開式泵的機組涼水塔,可以停運一臺工業泵和1~2臺深井泵的試驗措施,節約了廠用電和市電費用。停止一臺工業泵后,節約廠用電394200kwh,節省14.98萬元。停止一臺深井泵后,節約551880kwh,節約成本37.395萬元。
5、高壓加熱器改造
隨著機組運行時間的增加,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高壓加熱器堵管數量逐漸增加,加熱器的端差逐漸偏離經濟運行范圍。為降低其端差,一般采用整體更換加熱器的方式。判斷標準一般為加熱器堵管數量是否超過總管數的10%,超過則安排改造更換。更換時應注意要對水室隔板的結合面及螺栓進行解體檢查處理,防止運行中出現水室隔板處泄漏。
6、給水泵再循環閥改造
給水泵再循環閥內漏將造成給水泵功耗增加,嚴重影響經濟性,部分采用電泵的機組,由于再循環閥內漏,引起廠用電率上升0.3-0.4個百分點,應及時進行治理。再循環閥由于前后壓差很大,且給水溫度接近飽和溫度,在小開度運行時極易引起汽蝕沖擊而造成泄漏。在防治上,一是加強檢查分析,及時發現調閥泄漏并盡早采取措施;二是應盡量避免調閥頻繁開啟或在小流量狀態長時間運行;三是利用檢修機會對調閥通流部件進行研磨修復,并確保調閥關閉嚴密;四是采用先進技術對調閥進行換型改造,如采用多級節流降壓技術減緩汽蝕現象,選購質量優良、閥門型線合理、材質和加工工藝過硬的閥門等。

部分電廠在給泵再循環閥前加裝電動隔離閥,正常運行時保持電動隔離閥在關閉狀態,通過邏輯設計,在給水流量降低至再循環調閥開啟值前,先行開啟電動隔離閥,有效降低了運行中再循環閥門的內漏。
應用案例:華能井岡山電廠將#1、2機組給水泵再循環調閥前手動閥改為電動閥,運行中保持關閉,有效降低了再循環漏流量。
7、管道系統優化
通過適當增大管徑、減少彎頭、盡量采用彎管和斜三通等低阻力連接件等措施,降低主蒸汽、再熱、給水等管道阻力。機組熱效率提高0.1%~0.2%,可降低供電煤耗0.3~0.6克/千瓦時,技術成熟。

8、外置蒸汽冷卻器
超超臨界機組高加抽汽由于抽汽溫度高,往往具有較大過熱度,通過設置獨立外置蒸汽冷卻器,充分利用抽汽過熱焓,提高回熱系統熱效率。預計可降低供電煤耗約0.5克/千瓦時,技術較成熟,適用于66、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
9、熱力及疏水系統改進
改進熱力及疏水系統,可簡化熱力系統,減少閥門數量,治理閥門泄漏,取得良好節能提效效果。預計可降低供電煤耗2~3g/kWh。技術成熟,適用于各級容量機組。
10、汽輪機閥門管理優化
通過對汽輪機不同順序開啟規律下配汽不平衡汽流力的計算,以及機組軸承承載情況的綜合分析,采用閥門開啟順序重組及優化技術,解決機組在投入順序閥運行時的瓦溫升高、振動異常問題,使機組能順利投入順序閥運行,從而提高機組的運行效率。預計可降低供電煤耗2~3g/kWh。技術成熟,適用于20萬千瓦以上機組。

11、汽輪機冷端系統改進及運行優化
汽輪機冷端性能差,表現為機組真空低。通過采取技術改造措施,提高機組運行真空,可取得很好的節能提效效果。預計可降低供電煤耗0.5~1.0g/kWh。技術成熟,適用于30萬千瓦亞臨界機組、60萬千瓦亞臨界機組和超臨界機組。
12、高壓除氧器乏汽回收
將高壓除氧器排氧閥排出的乏汽通過表面式換熱器提高化學除鹽水溫度,溫度升高后的化學除鹽水補入凝汽器,可以降低過冷度,一定程度提高熱效率。預計可降低供電煤耗約0.5~1g/kWh技術成熟。
13、加強管道和閥門保溫
管道及閥門保溫技術直接影響電廠能效,降低保溫外表面溫度設計值有利于降低蒸汽損耗。但會對保溫材料厚度、管道布置、支吊架結構產生影響。暫無降低供電煤耗估算值。技術成熟,適于各級容量機組。
14、低溫余熱的利用
低溫余熱一般溫度低于200℃的煙氣和低于100℃的液體,但量非常大,主要利用方式有冷凝水的余熱利用、熱管和熱泵技術等。新型低溫余熱利用形式還有通過吸收式制冷空調(如溴化鋰空調),吸附式制冷空調將低溫熱量轉化成冷量,用于供冷。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54097.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