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22)
“21世紀什么最貴?人才!”這句經典的電影臺詞,很多時候被當成了一句玩笑話。而實際情況是,人才在任何時代都是支撐社會、產業和企業發展的棟梁。
過去40年,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大批熟練產業工人的奉獻。而未來,中國數字經濟的高速發展同樣離不開海量的ICT(信息與通信)人才支撐。
據人社部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2020年發布的《新職業在線學習平臺發展報告》顯示,未來5年,ICT相關領域人才需求量總計將達到千萬級別;其中,預計需求云計算工程技術人員近150萬、物聯網安裝調試員近500萬、無人機駕駛員近100萬、電子競技運營師近150萬、人工智能人才近500萬、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員近130萬、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和運維員均達到125萬,數字化管理師從業人員已超過200萬。
從掌握基礎到能夠獨當一面,這些ICT人才的培養往往需要2-4年的高等教育和數年的實踐學習。如果將他們的培養工作單純推給學校或培訓機構,明顯不現實。可行的解決方法便是將高等教育與實際生產環境相結合,讓學生在走出校門之前就對產業、行業、應用及技術趨勢有所了解,從而在更短時間內成為能夠符合行業發展需要的工程師、程序員、操作員。為此,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攜手“懂行”的華為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校企強強聯手,共育高質量ICT人才剛剛閉幕的華為ICT大賽2019-2020全球總決賽吸引了全球逾82個國家和地區、2000多所院校,近15萬名學生報名參賽。而在此次總決賽上,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以下簡稱“南工”)代表隊榮獲全球云賽道特等獎。
這不是南工師生的第一次“出征”。2019年,南工首次組隊參加華為ICT大賽,就獲得了全球總決賽云賽道二等獎,今年更是實現新的突破,獲得總決賽最高獎項——特等獎。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校長謝永華表示,華為ICT大賽是華為打造的面向全球大學生的年度例行ICT賽事,也是全球ICT學院的技術交流競技的盛宴,為全球華為ICT學院學生提供了國際化競技和交流的平臺,增長了全球大學生實踐應用技能和創新意識。

短期看來,南工取得的成績源于參賽師生幾個月來持續的付出與努力;長期看來,是因為校企合作搭建了堅實廣闊的平臺,即“511”項目工作室提供了拼搏進取的氛圍,這是校企合作模式的成功,也是師生共創模式的成功,本次華為ICT大賽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代表隊指導教師李洪臣、劉春表示。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前身是由我國近現代民主革命家、社會活動家、教育家黃炎培先生于1918年創建的中華職業學校,也是我國第一所以“職業”冠名的學校,全國唯一的公辦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學校、全國職業院校唯一的國務院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

南工與華為的合作最早始于2017年,雙方共建華為ICT學院,給這座歷史悠久的高校帶來了一股新風。在行業最熱、企業迫切需要的路由交換、安全、云計算等領域,課程融通、師資培養、實訓平臺建設、學生實習就業支持等一系列校企融合組合拳得以打出。
對于學生來說,華為ICT學院讓他們更加了解行業,在鉆研理論知識的同時還加強了實際操作能力,以產業發展、生產需求指導學習和實踐。而對于教師來說,華為安排企業講師培訓,與南工老師形成校企師資混編,共同承擔教學任務,教授的內容更貼近就業,增加了內容的可塑性。同時,南工派出多位專任教師到華為公司進行頂崗實踐3個月。經過合作,雙方形成校企文化多維立體融合,打造ICT學院的可持續發展人才梯隊。
南工ICT學院的設立切中了產業與學校痛點,也體現出了華為的社會責任感——華為與學校攜手,將多年積累的知識體系、技術能力等分享出來,努力將人力變成人才,聚沙成塔,構建更加廣泛的ICT人才生態。據了解,經過3年多的產教融合合作,目前南工每年有400多名學生考取華為認證,華為認證講師21人,每年給華為生態企業輸送大量優秀人才,2019年被評選為優秀華為ICT學院。
欲做企業的“沃土”,先做“人才”的沃土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在共育人才的道路上,南工與華為步履不停。
培養ICT創新型人才,必須要厚植創造的沃土,南工攜手華為打破傳統教育培訓的桎梏,從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新潛能出發,精準定位創新人才培養目標,建立和完善涵蓋全職業生涯周期的發展支持體系,優化創新人才成長的支持機制、發展機制、使用機制、激勵機制,創造良好的人才發展平臺和廣闊發展空間。
比如,運用ICT創新教育,推動人才技能提升。南工在教學內容上與華為認證體系相融合,在實訓方案上與華為培訓的訓戰理念相融合,將華為高端證書體系導入教學中,融入華為項目管理與職業素養內容,開發3本教材,聯合開發5門核心課程,同時,將引入華為的技術創新要素與做法,校內開展ICT創新教育,建立了向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轉變提升的專業內容體系。
雙方在合作中也逐漸探索出一條目標導向、需求導向、問題導向、能力導向的綜合人才培養模式和教育教學模式,以“交互式學習”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注重學生個性化發展和因材施教。
在原先的學校氛圍建設上,南工按照華為研發環境構建師生融合的學習空間,教師與學生學習工作一體化,實施交互式學習。空間從早上9點開放至晚上10點,學習上做到了“有地方能學”、“有老師能問”、“有實驗能做”,營造了好學、樂學、師生共進的良好氛圍,切實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除了課堂教學主要途徑外,南工與華為還打出“融合教學牌”,雙方聯合建立項目工作室,以人才培養基地項目工作室為載體,加大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力度,通過以師帶徒、口手相傳,深入開展新型學徒制試點,去年和今年獲得華為ICT大賽全球總決賽獎項的選手,都出自“511CN”項目工作室,通過積極拓展多樣的培養途徑,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成長。
在社會服務方面,雙方還通過舉辦“全國高職院校云與大數據專業建設研討會”,開設 “全國高職院校云計算專業師資教師培訓班”和“通信運營商和企業技術人才培訓班”,將校企合作成果向全國高職教育屆共享,形成良性互動,還為社會培養大批技術人才。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今年,南工與華為也進一步就5G 智慧校園建設、高水平ICT應用人才培養等領域再次簽署校企合作協議,雙方將在混合云平臺、高性能計算平臺、數據中心建設、校園網絡、智能安防、智慧課堂等方面緊密合作,深入華為5G 數字化產教融合人才培養、華為鯤鵬人才培養、華為人工智能實訓人才培養,打造輻射江蘇的高層次、高素質、創新性、國際化ICT應用人才培養基地,為社會及ICT產業鏈輸送創新型、應用型技術人才,為城市產業發展增添新動能、新人才。
助力江蘇產教融合,華為一直在路上正如華為企業BG常務副總裁馬悅在ICT大賽中所說,“未來十年,新ICT技術將被廣泛和深入地應用,成為智能世界的基石,人才則是驅動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引擎,為行業智能化和區域數字經濟發展帶來直接貢獻。華為致力于構建良性ICT人才生態,普及數字技能,助力ICT產業繁榮、最終讓更多人從數字世界中獲益。”
而這一愿景也唯有通過產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才能實現。在江蘇,“懂行”的華為與南工等院校的實踐還在持續進行;并與江蘇多家院校聚焦ICT人才培養,聯合推出鯤鵬產業生態人才計劃。此外,華為還與多家院校共同成立“智能基座”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基地,聯合院校進行面向未來的專業課程建設。
著名管理大師韋爾奇曾說過,“即使人們有世界上最好的策略,但是如果沒有合適的人去發展、實現它,這些策略恐怕也只能‘光開花,不結果’”。創新為基,人才為本,站在數字經濟發展的風口,“懂行”的華為將和江蘇院校一道深化產教融合,強化校企合作,持續培養滿足產業和社會發展所需的高質量ICT人才,為ICT產業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動能,推動江蘇數字經濟建設高質量發展。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54219.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