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職場>最后一任保密員(他用生命的最后10小時)
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4)
從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1996年停止核試驗,中國共投入了十萬多工作人員前赴后繼,扎根戈壁,用汗水甚至生命撐起了中國的腰桿。
在他們中間,有一位特殊的人,他堅守沙漠邊疆52年,參與中國全部45次核試驗,隱姓埋名,默默奉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他仍然帶著氧氣面罩連續工作了五個小時,完成了國家一項重大保密項目的資料整理工作。
他是一位英勇的軍人,戰死在了沖鋒的路上。他擁有的不多,但全部奉獻給了國家。

林俊德(1938-2012)
林俊德,福建永春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爆炸力學與核試驗工程領域著名專家。他對祖國的熱愛和工作的熱忱,感動了無數人。
也許他的故事,您可能聽過,但我認為學習英雄,最好的方式是傳播精神。英雄事跡一定要年年講,月月講,日日講,直至被收錄到語文課本,讓孩子們崇拜的偶像中,科學家和軍人能有應有的位置。
英雄可以戰死,但不應被遺忘。
01讓我們把思緒再拉回到林俊德院士生命的最后的26天。
2012年5月4日,他被確診為膽管癌。
得知病情后,家人們都不敢在他面前討論,但林俊德表現得非常坦然,他說,我們搞核試驗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他只問了醫生一個問題:自己還有多少時間。
醫生告訴他可能一個月甚至更短。在未來極為有限的日子里,他說的最多的就是“讓我工作”。
他拒絕化療,從北京轉院回到西安,從這一刻起,開始與死神賽跑,在最后的時間里竭盡全力把工作做完。
工作用的筆記本電腦被帶到病房里,75歲的林俊德每天帶著氧氣面罩堅持工作,顫顫巍巍的手觸動著鼠標,屏幕上倒映出他極為憔悴的臉。身體實在太虛弱了,每做一會,就必須大口呼吸,然后繼續工作。

護士勸他躺下休息,他不肯,又建議他在床上工作,因為這樣會舒適一些。他又拒絕了,他說了躺在床上是病人,坐起來才是正常人。
這樣的一句話,讓人既無奈又心疼。
老伴叫他“老林”,在她的印象里,老林是個工作狂,多年來一直從事著神秘的原子彈研制工作,沒有任何節假日,只有大年三十晚上會早點下班炒個菜。
望著隨時可能倒下的老林,妻子勸了又勸,但老林倔極了。
022012年5月26日,病情突然惡化,林俊德被轉入ICU搶救。醒過來的第一句話,要求轉回普通病房,理由是ICU無法工作。
他和所有病人都不一樣,明知生命已經進入倒計時,為何還對工作念念不忘?
是什么工作讓林俊德看得比生命還重要?
他剛剛開啟一個國家重大項目技術研究,需要把科研技術思路進行整理匯集,因為涉及國家安全機密,所以他必須親手完成。
2012年5月29日,形勢更加危急,林俊德出現大面積腸梗阻,醫生建議必須動手術,一刻也不能再等,死神的腳步越來越近了。
林俊德仍然拒絕。他擔心的是,手術以后,自己會陷入昏迷狀態,他就無法繼續工作了。
他反復說:我的時間不多了,我還有沒完成的工作,你們讓我繼續。
醫生拗不過他,配備了醫護力量應對隨時突發情況。
2012年5月30日,醫生再次勸他同意手術,明確告訴他如果不做,很難撐過明天。
最后求生的機會又被林俊德放棄了。他還是那句話,求求你們了,讓我工作。
這樣的對話,在兩天內出現了九次。

電腦屏幕上的字突然看不清了,他問老伴,眼鏡在哪里,老伴扭過頭擦淚,輕聲說眼鏡帶著呢……
他在調動身體里最后一點能量向目標發起沖鋒,誓死不退。
醫生說他的心臟和呼吸強度,就像普通人剛剛跑完百米沖刺那樣劇烈,即便是躺著也是極度煎熬。
“醫生叫你休息一會兒。”妻子在耳旁說。
“坐著休息……我不能躺下……一躺就起不來了。”
連續工作五個小時后,林俊德大口喘著粗氣,一字一頓的說:
“C盤……我做完了……”

直到林俊德把電腦里的資料全部整理完,耗盡了最后一絲氣力,他才同意躺下,再也沒有起來。
關于他的工作,他的學生,他交代了很多,卻只給家人留了一句話:照顧好你們的媽媽。
在彌留之際,老伴拉著林俊德的手,趴在他耳邊輕輕地說,40年了,現在你終于屬于我了。
2012年5月31日20點15分,老兵林俊德在老伴的輕聲呼喚中,戀戀不舍地離開了奮斗一生的人世。
031938年,林俊德出生于福建永春。雖然家中貧困,他也沒有放棄學業,處處要強的他成績優秀,靠著助學金上完了中學和大學。

1960年林俊德從浙江大學機械系畢業,被分配到國防科委下屬研究所,單位派他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進修。
1961年,林俊德結束進修后,突然接到命令前往馬蘭。
他沒有聽說過馬蘭,也不知道去馬蘭要做什么。
馬蘭,是一個曾經在地圖上找不到地方,這里地處荒漠戈壁,風沙漫天,絕對不適合人類居住,卻是一個理想的原子彈試驗場區。由于盛開著既能抗寒又不懼風沙的馬蘭花,所以中國核事業人將此地命名為馬蘭。
23歲的林俊德被任命為機械壓力自記儀組組長,直到此時,他才明白,全國各地的大學生和科技工作者來到這人跡罕至的地方,是為了研制原子彈。他和每個人一樣,心里只有興奮和幸運,國家竟然把這么重要的任務交給他了。

他帶領的小組,要在兩年內研制出可以準確測量核爆炸沖擊波參數的壓力自記儀。這個設備非常重要,靠它采集的數據才能證明原子彈是否爆炸成功。
在同事眼中,林俊德是一個工作敬業,而且有創新精神的人。功不唐捐,無數個不眠之夜,終于受到鐘表的啟發,為壓力自計儀設計了發條裝置作為動力,成品做出來效果很好。
在爆炸前夜,林俊德睡不著覺,他反復擔心兩個問題,一個是他們寄予厚望的壓力自記儀明天能不能準確采集到數據,所有人都在盯著;另一個是進行數據采集的工作人員,能不能安全回來。
核基地的人都知道,核爆之后,林俊德的小組就要沖進去采集數據,巨大的輻射,窒息的高溫,稍有不注意,就有可能永遠回不來了。
輾轉反側中,天亮了。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點,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騰空而起的蘑菇云,美麗而壯觀。

在所有工作人員都隨著這聲東方巨響歡呼的時候,林俊德帶著一個人,從場區到離爆心十公里的地方,緊急取回數據,迅速送到司令部進行研判,最終這次爆炸確實是核爆炸,而不是化學爆炸,林俊德小組設計的壓力自記儀立了大功。
當晚9點,中國向世界莊嚴宣布,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戈壁上的工作人員圍坐在土堆旁慶祝,喝著白酒盡情喊著口號,平日不喝酒的林俊德,這次也喝了一點,酒里面有甜味。
三年多的時間,舍生忘死,就為了這一天,這一刻,心血沒有白費。
04
1996年,中國核試驗全面停止。原來只忙這一件事的林俊德該何去何從?
他思考了很多,向上級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我們這批科技人員,人才還得要保留住,因為國際形勢很難說。如果萬一有變化,再重新聚起來就難了。
所以,他接下來的工作,主要帶學生,把中國核事業的技術和精神傳給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枕戈待旦,隨時準備上戰場,這是軍人的使命。

技術出身的他,也絲毫沒有放松科研的腳步,他帶領團隊發展了聲電報靶技術、聲電落點定位技術,解決了國際上大面積立靶自動檢測的難題。
2001年,林俊德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承擔了國家更多機密任務,他仍像初生牛犢一樣,孜孜不倦地工作,老伴心疼,勸他休息,可他總說工作要緊。
“傻傻的一個人”,老伴事后評價林俊德,甚至自責丈夫選她選錯了,因為沒有把他照顧好。
林俊德倒在了沖鋒的路上,他的背影成為了千萬人學習的豐碑,最后的10個小時,感動了中國。
他生前說過,"我這輩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試驗,我很滿意。”
2013年,林俊德獲頒《感動中國》2012年度人物,頒獎詞真切地描繪了這位無名英雄的一生偉業:
“大漠、烽煙、馬蘭。平沙莽莽黃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劍河風急云片闊,將軍金甲夜不脫。戰士自有戰士的告別,你永遠不會倒下!”
林俊德在遺囑中,告知家人要把自己葬在馬蘭基地,他要和許多曾經一起奮斗的戰友、同事長眠在這里,繼續守護這篇紅色的土地。
人們對他們有著共同的評價: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05如果土地有記憶,一定會想起,在60年前的戈壁灘上,風沙里有一群人住著帳篷,在土坷垃上吃飯,喝的水都是苦水,80%的人都拉肚子,但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
60年后,也肯定會有人不理解,這些人怎么那么“傻”,不考慮名利,“拋妻棄子”只為奉獻。他們到底為了什么?
中國核事業奠基者們常說“吃飯是為了活著,活著不是為了吃飯。”
錢學森、鄧稼先、郭永懷、姚桐斌、林俊德們,他們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和寶貴生命,譜寫了一曲曲愛國之歌,用一聲聲東方巨響向世界證明:中國人受別人欺負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位卑未敢忘憂國,雖然我們不及他們萬一,但我們依然可以記住他們,傳播他們,努力靠近他們。
向所有中國脊梁,致敬!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54443.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