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職場>青年科學家因病去世(病重仍工作的天問)
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8)
撰文 | 薛離
全國人大會議開幕前夕,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秘書處今天(21日)晚間對萬衛星代表的去世表示哀悼。
早些時候的消息披露,我國著名空間科學與行星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萬衛星,因病醫治無效,于2020年5月20日21時3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62歲。

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注意到,萬衛星的頭銜有很多。
簡歷顯示,萬衛星,1958年生,湖北天門人,1992年加入九三學社,曾任九三學社湖北省委會副主委,現任九三學社中央委員、北京市委委員。他還是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所學術會員會主任。他在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后任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前不久,4月24日,國家航天局宣布,將中國行星探測任務正式命名為“天問”,將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同時公布了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標識“攬星九天”。
作為我國行星物理學奠基人,萬衛星正是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的首席科學家。官方報道評價稱,他對中國行星科學發展做出了開拓性貢獻。
巧合的是,2013年《中華兒女報刊》曾發表探訪萬衛星的文章,該文章題目同樣是《天問》。文章引述萬衛星的話稱:“我的人生之路就像一片帆船,一直追逐著那盞雖然模糊,卻一直存在的燈塔。”
官方報道的細節表明,萬衛星作為首席科學家,可謂為了“天問”奮斗至最后一刻。環球時報刊文稱,即使病重期間,萬衛星先生仍堅持工作,他還十分重視科普工作,曾表示,弘揚科學精神是比傳播科學知識更重要的事。
師從著名空間物理學家李鈞萬衛星的志向似乎從開始就寫進了他的名字里。“我自己的夢在幻境中飄渺不定,而萬衛星的夢就像一顆北斗,永遠指著一個方向。”萬衛星大學時代的好友這樣寫道。
被我國著名的空間物理學家李鈞錄取為研究生、博士生后,萬衛星長年在李鈞身邊工作。這段時間正是李鈞先生率領他的研究團組艱苦創業,組建我國第一個電離層聲重波擾動觀測臺陣的非常時期。

李鈞離世后,萬衛星接過恩師的衣缽。2004年,萬衛星帶領電離層物理研究室的主要骨干由武漢遷往北京,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地磁與空間物理研究室,并擔任研究室主任。
承擔20多項國家重大重點基礎課題及國防工程項目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官網中,萬衛星的介紹中指出了其研究領域、成果:
媒體曾披露,萬衛星團隊首先揭示了電離層中的非同步太陽潮汐的主要變化規律,并與大氣層中的非太陽同步潮汐進行對比,發現了二者之間的相關性,從而給出了大氣層與電離層耦合的強有力觀測證據。在此基礎上,萬衛星通過進一步的理論分析,揭示出大氣層與電離層耦合的主要機理,并據此提出了一種電離層和大氣層中非太陽同步潮汐之間的耦合模型。
資料丨中華兒女 環球網 人民網等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55103.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