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母嬰>親愛的小孩熱播爭議(親愛的小孩上熱搜)
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4)
作者:趙小明 編輯排版:崔貫利

小明語錄
所以做互聯網就是在給別人創造虛妄;
而你自己要打破別人給你創造的虛妄;

《親愛的小孩》為啥上熱搜
近期熱播的《親愛的小孩》,每一段劇情似乎都能引起觀眾的共鳴。這部家庭倫理劇將現實中婚姻的殘酷、養育孩子的艱辛全部掰碎了,再點滴呈現在觀眾面前。
大家認為,劇本來自現實,開播第一天就可見劇情讓多少人從中得以共情。


電影在商業和文藝上如何取舍
《親愛的小孩》改編自2007年張嘉譯和劉威葳主演的電影《左右》。《左右》在當年獲得了第5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最佳影片的提名,并成功地拿下了最佳劇本獎。
但電影其實存在著相當多的bug。
電影《左右》主要講述了男女主人公離婚多年,各自成婚,
劇情因救治患白血病的女兒而發展。男女主人公經歷了三次失敗的人工授精后不得已“真槍實彈”。電影結局并沒有明確,成功or失敗,是每個人心中的一個答案。


母愛的執著,男人為愛的隱忍全成了性愛的陪襯。電影最后的大紅床單上男主享受的表情完全讓電影主題變了味,拯救孩子成了掩飾求歡的借口。
這部電影看似充滿了人性的糾結和道德的審判,但最終在商業和文藝的取舍中,前者占據了上風。
這部劇開播第一天,就在宣傳力度如此低的狀況下依舊頻繁登上熱搜,可見劇情讓多少人從中得以共情。熱播背后甚至還惹來了官媒的吐槽。

資本家的套路
大家都知道資本主義是通過消滅農業文明發展起來的。資本家通過把小作坊擴大化成大生產模式,這樣就可以模板化批量生產出大量的商品。
在這個過程中,有兩件事對人類產生了巨大的改變:
那么資本家如何解決以上兩個問題呢?

碰上什么事兒,你都得買藥吃
產后抑郁,你要吃藥;小孩兒每個階段你都得吃藥;小孩兒學習不好,還要吃注意力集中的藥。
除了吃藥以外,資本家又開設了婚姻醫院、心理醫院,而不管你婚姻出了什么問題,都有心理醫生給你解決;再發明出個名詞“心理建設”,還有配套的家長課堂販賣。
于是本來靠土豆、紅薯就可以解決饑餓焦慮的農業時代人,變成了必須瘋狂加班的工業時代人。
只有這樣才能掙回來藥錢,才能掙回來家長課堂的費用、孩子輔導班的費用、家長心理建設的費用,以及心理醫生的咨詢費用。

每一個影視劇的背后都有無數的資本家在等著收錢
你們以為這些影視劇是隨隨便便拍出來的嗎?沒有一個影視劇是沒有商業目的的。
只是大眾不懂。大眾看到了一部煽情的電視劇,被激活了某一種情緒、某一種焦慮,于是便以為生活就是如此。
現實是:工業時代中所有的焦慮,所有的情緒都是有人專門替你生產出來享用的,享用后就是你必須支付吃藥的錢和家長課堂的錢。

小明語錄
工業時代中所有的焦慮,所有的情緒都是有人專門替你生產出來享用的,享用后就是你必須支付吃藥的錢和家長課堂的錢。
孩子早年教養環境包含了成長需要具備的一切東西。
中國自古以來每一位成為圣賢的人都是儒釋道三修的,都掌握了儒釋道三位一體的文化精髓。他們不會產生單獨一個維度的一種片面性。
原創公眾號:心伙伴(ID:xhbeap)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58733.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