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4)

音樂對寶寶大腦的作用
現在,如果你扎堆到孕婦群,寶媽群中去,必不可少的話題肯定是“胎教音樂”“睡前音樂”,如果你不能在這個話題上發表兩三個典型的觀點,就會被吐槽你是一個不及格的媽媽。
音樂可以開發智力,提高智商,舒緩情緒----這是個無需疑慮的觀點。科學家已經幫我們論證了。1993年,美國加州大學的神經生物學研究者戈登·肖(Gorson L.Shaw)、弗朗西斯·勞舍爾(Frances H.Rauscher)和凱瑟琳(Katherine N.Ky)發表研究論文稱:莫扎特的《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又稱K448樂曲。聆聽K448樂曲的人,在空間推理和記憶任務上,表現更好,學習并演奏K448樂曲的人,智商提高效果加倍。這被稱為神奇的“莫扎特效應”。這一成果經過《紐約時報》的報道,立即產生了轟動效應,因為這個結果可以解讀為聽古典音樂的孩子要比不聽的孩子智商高。

偉大的音樂家---莫扎特
此后,音樂可以開發智力這一觀念開始風靡全球。各大媒體,家長深信古典音樂尤其是對嬰幼兒智力開發有著關鍵的作用。隨著育兒書籍、CD和其他嬰兒和兒童產品的銷售需要,“莫扎特效應”“古典音樂效應”更是變得越來越受歡迎。
有報道指出:5~6個月胎兒已經有感受音樂的能力,出生后哭鬧的寶寶,當播放胎教樂曲就會安靜下來。新生嬰兒在平臥位時,會將頭轉向音樂發出的方向,2個月嬰兒能安靜地躺著欣賞音樂,2~3個月時會區分音高,3~4個月能區分音色,6~7個月能區分簡單的曲調。研究還發現,3歲兒童經8~9個月的音樂訓練后,能明顯提高他的時空推理能力。這種能力能幫助孩子認識模型、拼圖及迷津游戲。
音樂的效應被過度宣揚和肯定,有很多寶媽,寶爸瘋狂的追捧和癡迷于聽音樂可以讓自家的孩子變成天才的想法。

胎教音樂
可是,你知道嗎?凡事講究度,過度的聽音樂,不僅僅不能給到寶寶正面的作用,反而帶來不可逆的傷害。來看這個經典的案例:
案例: 廣州兒童醫院五官科今天又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小病人---小萌萌。小萌萌三歲半了,還不會開口說話。但經過醫生詳細的檢查后,發現所有相關的器官功能都沒問題,不是自身的問題。這時,萌萌的父母著急了,哭著訴說,萌萌小時候可愛笑了,看到爸爸媽媽都能笑出聲來,八個月時都能發出“媽”“爸”的單音了,他們無論如何都想不出,為何到了三歲半,她就不會開口說話了呢?
經驗豐富的醫生建議他們轉去兒童心理科去看看。沒辦法,萌萌的父母只能抱著她又去了兒童心理科。心理醫生聽完萌萌父母的訴說后,細細查問了一番下來,終于揪出了萌萌不會說話的兇手---長時間沒節制的聽音樂。
原來,萌萌的爸爸媽媽在她還是胎兒的時候,就很關注她的成長,一早就買了很多關于胎教,嬰幼兒教育,智力開發等相關書籍來研讀。他們一致相信胎教音樂能讓萌萌長大后成為一個有才藝的小姑娘。于是爸爸媽媽就每天在家里營造音樂氛圍,古典音樂輪番播放,從不停歇。而且,萌萌生下來時,真的有種古典美人的恬靜,爸媽更是嘗到了音樂療法的甜頭了,每天除了睡覺時間,家里都圍繞著輕柔的音樂聲....

孤僻的小女孩
聽完了醫生的分析后,萌萌的爸媽后悔不已,當場痛哭流涕,是他們的無知害了萌萌的一生。
俄羅斯兒童心理學家的一項最新專題研究發現,1~2歲的嬰兒如果每天聽音樂過度,可能會影響正常學習語言的能力,還可能形成沉默、孤僻的個性。專家對200余名1~2歲的男女嬰兒進行調查,結果發現每天聽音樂兩小時以上或經常連續聽音樂兩小時以上的孩子,學話往往較遲,學習語言的能力往往較差,發生語言障礙(發音不準或口吃)的比例也往往較高。
0~2歲,是孩子語言能力發展的第一個黃金期,孩子在經歷了“聽音、辨音、學音”三個重要階段。在不同的階段中,都需要外界的語言刺激和引導孩子的語言能力去質變。促進幼兒的語言發展,必須在環境中提供足夠的語言互動機會及學習經驗。所以父母或看護人要不斷的去與孩子交流,回應孩子的語言,讓孩子能聽懂并能模仿到我們的話語。
但是,音樂并不是真正的語言交流,聽音樂只有語言輸入,沒有語言輸出。尤其是古典音樂,純音樂一般都是有樂器的聲音,沒有語言的唱頌,而且音樂的節奏跟我們日常交流的語速,節奏是不一致的,長時間的音樂浸潤讓嬰幼兒無法分清正常的日常交流和音樂的區別。長久下來,孩子在混亂的語言環境中迷失了說話的能力。
也有科學家猜測:過度“活躍”嬰兒大腦負責音樂的部位,可致使負責學習語言的部位受“冷落”從而對其正常生長發育產生負面影響。
當嬰兒在混亂的語言環境中沒有辦法突破出來,慢慢的就喪失了說話的興趣。在無法把控的能力面前,喪失了自信心,長久下來,就會形成沉默,孤僻的性格。孩子只能沉浸在他自己的音樂世界里,因為那里是對他而言相對有安全感的環境。外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不是他能掌握的世界,他變得恐懼和敏感。
音樂既有開發智力,舒緩情緒的作用,但過度的聽和不恰當的聽又有反作用,那么寶媽寶爸要如何掌握這個度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把控好。胎兒到出生的嬰兒,聽覺是在不斷的發育到成熟的,對聲音的敏感度也隨時間和環境的變化而波動。聽一些節奏舒緩,柔和的輕音樂或古典音樂,對寶寶的性格,聽覺,智力有一定的作用。比如可以選擇莫扎特早期的音樂,《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純凈而簡潔,非常適合胎兒聆聽,能使其在安詳、柔和的環境里陶冶情趣,這曲子每30 秒有一個頻率高峰,而大腦中樞神經的許多功能運行,頻率也是30 秒左右,對嬰兒的腦智力有促進作用。還有勃拉姆斯的《搖籃曲》也是非常經典的胎教音樂曲目。
2.音量的控制
刺耳,音頻高的聲音會對嬰幼兒的聽力有所損傷,特別是超過90分貝的聲音。在給寶寶聽歌曲時,應將音量調至寶寶適應的舒適閥。寶寶的聽覺舒適閥多半在40--70分貝。對于小寶寶來說,50-90分貝的響聲可以引起呼吸的變化,超過90分貝,就會形成強烈的刺激,誘發機體疲勞,影響腦電波。
認識分貝
分貝是一種測量聲音的相對響度的計算單位。分貝是分等級的。

分貝與聲音強弱
3.時間的掌控
寶寶的生理,聽覺等身體因素決定,在給寶寶放音樂時,每次不要超過半小時。長時間的音樂會引起寶寶聽力疲勞,視覺發困。在寶寶聽音樂時,父母不要打擾,安靜的陪伴即可。

寶寶聽音樂時間不要吵30分鐘
頻繁的更換曲子和節奏,會讓寶寶產生不熟悉感,引起情緒的波動。應該一段時間內固定聽一至兩首曲子。比如這個月聽《搖籃曲》,下個月再聽肖邦的《夜曲》。這樣可以最大效果的增加嬰兒的聽覺記憶力,加深印象。熟悉的旋律會讓寶寶愛上,提升寶寶的音樂欣賞力。

熟悉的音樂旋律
嬰兒的聽覺器官正處在發育階段,鼓膜、中耳聽骨以及內耳聽覺細胞都很脆弱,對聲波的敏感性很強,尤其是嬰兒帶上立體聲耳機收聽音樂,由于音量較大、耳機閉塞外耳道口,立體聲音樂進入耳道內沒有絲毫的緩和與回旋的余地,直接刺激幼嫩的聽覺器官。時間一長,就會使嬰兒的聽力受影響。調查發現,經常聽立體聲音樂或使用立體聲耳機的嬰兒,年齡越小,聽覺器官受損程度也就越嚴重。

不適宜的播放器損傷寶寶聽覺
寫在最后,任何一個寶寶都是父母的天使,愿所有的父母都有一個健康快樂的寶寶。希望在育兒的道路上能披荊斬棘,乘風破浪,碩果累累。我是 玲家兒女初長成,一個高級育嬰師,歡迎關注我,一起關注孩子的成長。
如果認為我的分享對你有幫助,歡迎轉發收藏。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60544.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