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母嬰>寶寶出牙癥狀順序及護理攻略(寶寶出牙時該做的事)
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0)
4~10個月是寶寶的出牙期,大多數寶寶會在6~7個月之間萌出第一顆乳牙,通常先是下面中間的兩顆門牙,然后是上面的4顆門牙。出牙階段,新媽媽一定要照顧好寶寶的乳牙,盡量避免牙齒不愛的食物、正確護理寶寶的乳牙。
1出牙前的保護
新媽媽們記住啦,真正的口腔保健從寶寶出生后不久就開始了。
在寶寶長牙前或者乳牙剛萌出的時候,父母應在喂奶后或睡覺之前用溫熱水浸濕的消毒紗布卷在手指上,輕擦寶寶口腔各部分黏膜和牙床,以去掉殘留在口腔內的乳凝塊,以促進寶寶牙齒健康快速的生長。
如果覺得每天清理比較麻煩或擔心操作不當損傷口腔黏膜,睡前或進食后給寶寶喂少許開水也會有事倍功半的效果。
2寶寶的出牙征兆
流口水
出牙前2個月左右,大多數寶寶就會流口水,或把小手伸到口腔內抓撓。新爸媽如果仔細查看寶寶的口腔,就可以看到局部牙齦發白或稍有充血紅腫,觸摸牙齦時有牙尖樣硬物感。
輕微的咳嗽
出牙過程會分泌出較多的唾液,過多的唾液會使寶寶出現反胃或咳嗽的跡象。但只要寶寶不是感冒或過敏,就不必擔心。
啃咬
寶寶出牙最大的特點,就是啃咬東西、咬自己的手、咬新媽媽的乳頭,可以說,只要看見什么東西,就拿來放到嘴里啃咬一下。其目的就是想借啃咬的施力,來減輕牙床下長牙的壓力。
疼痛
疼痛和不舒服,是出牙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疼痛的原因,是因為牙床發炎,而發炎是柔軟的牙床纖維對付逼近的牙齒唯一的辦法,尤其是長第一顆牙及臼齒時最不舒服。
易怒
當齒尖愈來愈逼近牙床頂端,發炎的情況愈嚴重,不斷的疼痛使寶寶變得易怒和煩躁。
拒絕進食
長牙的寶寶在喂奶時,常變得浮躁不定。
因為很想把個東西塞緊嘴巴而顯得急欲吸奶,而一旦開始吸奶又會因吸吮而使牙床疼痛,于是就拒絕進食。
不眠
寶寶不只是在白天長牙,晚上也一樣在長。寶寶常會因牙不舒服而夜里睡不踏實甚至煩躁。這種情形多發生在長第一顆牙及臼齒時。
牙床出血
有時候,長牙會造成牙床內出血,形成一個瘀青色的肉瘤。一般冷敷可以減輕疼痛并加速內出血吸收消失。

圖源:網絡侵刪
3牙齒護理要點
給東西讓寶寶咬嚼
咬嚼可以減低壓床的疼痛,尤其是咬嚼冰冷的東西。新爸媽可以把涼一點的香蕉、胡蘿卜、蘋果,還有消過毒的、凹凸不平的橡皮牙環或橡皮玩具等,讓寶寶咬個夠。但不管讓寶寶咬什么,都必須是在寶寶坐立的情況下,并有大人在旁看護才行,以免發生危險。
按摩
當寶寶煩躁不安而啃咬東西時,新爸媽不妨將自己的手指洗干凈,幫寶寶按摩一下牙床,剛開始因為摩擦疼痛,寶寶可能會稍加排斥,不過當寶寶發現,這樣做疼痛減輕了后,很快就會安靜下來,并愿意讓新爸媽用手指幫他們按摩牙床。

圖源:網絡侵刪
4糾正兩種傳統錯誤觀念
錯誤觀念1:家長咀嚼好食物喂寶寶吃
正常情況下,口腔中存在著很多病毒和細菌,即使刷牙也不能把他們完全清除。當家人患有口腔疾病時,口腔中的致病微生物會更多,如果寶寶吃了被家人咀嚼過的食物,會將這些致病微生物帶入體內,存在潛在的患病風險。
所以,建議還是給寶寶多一些咀嚼訓練,因為咀嚼運動可以刺激面部骨骼的發育,使頜骨和牙弓的關系保持正常,有利于牙齒萌出,還能為日后恒牙保持正常排列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
同時,隨著月齡的增長,當寶寶的齒齦黏膜變得堅硬起來時,新媽媽一定要及時給寶寶提供半固體或固體食物,讓寶寶用齒齦或牙齒來咀嚼食物,使咀嚼功能得到訓練。
錯誤觀念2:乳牙反正會被換掉,有了齲齒可以不理會
雖然乳牙會替換成恒牙,但是換牙并不是短期內完成的,大多數兒童在11~12歲才換掉最后一顆乳牙。如果乳牙患了齲齒不去治療,不僅咀嚼功能會收到影響,還可能造成壓根反復發炎,使新長出的恒牙表面坑坑洼洼、有色斑,甚至導致恒牙生病,造成牙髓壞死或形成牙根尖周膿腫等,有的還會誘發面部感染,引起面部腫脹。
此外,乳牙出現齲齒后容易過早脫落,使得兩側相鄰的牙齒向空缺處移位,當恒牙萌出時會受阻或導致位置異常。同時,長期使用單側牙齒進行咀嚼也會造成面部歪斜。
若是乳牙患病后引起殘缺不全、變色、變黑等情況,還會影響寶寶的發音和美觀,使孩子在人際交往中缺乏自信。所以牙齒保護要從乳牙開始。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