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母嬰>討好型人格的小孩怎么改善 寶寶人格的社會化發展
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3)

兒童從出生時起就是一張白紙,沒有是非觀念,不懂社會規范,隨著孩子的逐漸長大,他需要走入社會、融入社會,成為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初入“社會”,孩子會有很多不適應和沖突,但這些都是孩子在成長路上必須要克服掉的,他將逐漸學習和按照社會規范來理性思考和做事,將自己融入到更大的社會中,與其他社會成員共享一種文化。
所謂“社會化”,就是個體在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中學會各種社會行為規范、價值觀念和知識技能,成為獨立的社會成員并適應社會的過程。
人格發展(或稱個性發展)容易理解,而社會性發展,是國外學者在上世紀70年代以后提出的概念,它是一個和人格發展互相交叉的概念。
“社會性”與“人格”這兩個概念所包含的外延中,都會涉及到情緒、情感、自我概念、氣質、動機、道德品質等內容,但是人格側重從個體角度,考察每個人身上與眾不同的、穩定的特征,社會性則側重從人際關系角度探討每個人在與別人互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特征。
誰都不是一座孤島,兒童社會化的進程,就是他長大成人的標志,關系到其個性化發展和生存能力。這個話題說起來好像很龐大,其實父母分解開來,從這七個方面入手,就能培養出優秀的“社會人”。
1、 自我評價2歲左右的孩子會進入一個自我意識爆棚期,5歲時大多數孩子都能進行自我評價了,7歲以前,孩子能對自己進行更多的評價了,但大部分都局限于對外部特征的描述,比如說“我很漂亮”“我愛唱歌”等等。對自己的性格等方面則沒有更深的認識,不太可能說出“我很外向”這樣的話,所以這個階段父母對他的評價尤為重要。
應對:家長應對孩子采取客觀的積極的評價,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這對他的成長十分重要,尤其不要盲目比較。
2、 情感發展幼兒的情緒體驗從與生理需要相聯系的情緒體驗(愉快、憤怒)向社會性情感體驗(委屈、自尊、羞愧)不斷深化。
表現比較明顯的有三點:一是差不多在3歲左右就具備了自尊感,能從他人的評價和肢體語言、眼神中感到自己是否被喜愛;對他人情緒理解更敏感,比如看到別的孩子哭了會主動分享玩具等;3歲以上的幼兒還學會了隱藏自己的情緒,或是躲避懲罰,或是暗中抵抗父母。
應對:父母應幫助孩子建立起自尊感,不當眾訓斥和嘲笑,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及時施以援手;在情感方面,教會孩子去識別自己和他人的情緒,并采取適當的行為去應對;教會孩子做情緒的主人,不過度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并學會合理表達情緒。
3、 自我控制孩子是否擁有自控能力,也就是“延遲滿足”的能力,是對他們忍耐力、韌性的一種考驗。自我控制能力強的孩子,能抵御住眼下不必要的誘惑,更好地為目標而奮斗。
但這種自控是有年齡限制的,對于5歲以下的孩子談這些還為時過早,而5歲以上的孩子能具備一定的自控能力了,雖然很弱。
應對: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也是分年齡的,對于5歲以下的孩子,尤其是兩三歲的孩子,這點并不適用,家長還是要盡量滿足寶寶的基本生理需求,5歲以上可以有意識地引導了,但也要求循序漸進。
4、 性別認同
產生性別角色認同,并按照自己的性別角色去適應社會,這是兒童社會化進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兒童想要被社會所接納和融合,就需要按照自己的性別特征去認知和生活。
2歲左右他們就能清晰地認識到男女有別,等到5到7歲孩子才能更加理解性別的涵義。父母在此期間要做好輔助工作,很多性別認同障礙的發生,都是在其童年時代沒有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而產生的。
應對:滿足幼兒的性別偏愛,比如讓男孩子玩小汽車,女孩子玩布娃娃等;不隨意破壞孩子的性別意識,就像有的寶媽給小男孩穿裙子,而一直喊女兒為“兒子”,孩子小還不具備分辨能力,時間長了很容易造成他們的性別認識偏差。父母細致耐心的教導,才不至于出現男孩子“娘娘腔”,而女孩“假小子”的現象。
5、 攻擊行為
攻擊行為又稱侵犯行為,是對他人的敵視、傷害或破壞性行為。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會圍繞著玩具展開搶奪大戰,這時就會出現一些諸如推、搡、拍等攻擊行為。等到孩子再大一些,攻擊行為不再那么“幼稚”,而是升級迭代了,比如他們會拉幫結伙孤立小伙伴,或者在言語上攻擊別人,給他人起綽號等等。
這一方面和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關,另一方面對于攻擊行為特別強的孩子來說,他可能正在遭受家庭變故,或者父母對其漠不關心,都會加劇攻擊行為。
應對:父母要對孩子的攻擊行為有所警覺,教會其分享和互助,對孩子的嚴重暴力傾向要及時喊停,必要時可求助于心理醫生。給孩子提供和諧穩定的家庭氛圍,不打罵孩子,夫妻之間和睦相處,讓孩子在一個有愛的環境下長大。
6、 道德規范
皮亞杰是第一個系統研究兒童道德認知問題的心理學家,他把兒童道德認知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前道德階段、他律道德階段和自律道德階段。
前道德階段的孩子還不具備是非觀念,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更多是以自身的利害關系來判斷,甚至只是憑感覺;他律道德階段,孩子會嚴格遵守規范,比如在幼兒園接受所有的法則,絕對服從,非黑即白,不懂變通;自律階段要等真正上了小學之后才逐漸完善,能具備較為完備的是非觀念了,懂得道德規范。
應對:幼兒的道德規范是逐漸發展和建立起來的,在初始階段家長不要太心急,不要總以大人的道德觀念來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判斷和“貼標簽”,而是引導孩子的行為走向,等到大一些了就需要向其灌輸道德規范了,并要求孩子去嚴格遵守。
7、 同伴關系在兒童社會化的進程中,同伴關系是在親子關系外發展和建立起來的第一種“外部關系”,十分重要。隨著語言的發展,以及孩子智慧化程度的提高,與同伴玩耍協作將成為必經的過程。他們不再單純地依靠大人,而開始從同伴中學習合作、責任、分享,并從中獲取快樂。
應對:父母要留意孩子與小伙伴之間的同伴關系變化,幫助孩子建立起積極的友好互動模式,對同伴游戲中出現的問題和障礙及時解決,提升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那么,孩子的社會化進程如何要怎樣判斷呢?來看一下這些指征,你家孩子都達到了嗎?
美國心理學會兒童的“社會化”診斷標準
a.至少有一個同齡朋友,并且友誼至少維持6個月。
b.在看不到有什么好處的情況下能夠主動幫助別人。
c.做了錯事,并造成了壞的結果,但能在不被人發現時主動認錯。
d.別人做了對自己不利的事時,能夠原諒別人,不指責也不告狀。
e.對周圍的人表示關心,分享自己與別人的幸福和快樂。如為別人生日、考試優秀、獲獎等感到高興,主動向別人祝賀。
一般來說,在上面的5條中,6歲以下的孩子應最少滿足1條;7-12歲的孩子應最少滿足2條;13-18歲的孩子最少應滿足3條。如果孩子在相應的年齡段沒有達到這個標準,就說明其社會化程度不足,家長可根據指征更有針對性地去指導。
不讓孩子自成一座孤島,是每個家長應有的責任和義務,里面涉及的教育層面說簡單也簡單,說復雜也復雜,主要看家長到底有沒有耐心進行指導,在這個人人都覺得孤單的世界,別讓還孩子長大后真的變得那么孤單。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65255.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