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9)
之前發表過一篇文章,關于心理大師皮亞杰的兒童認知發展規律的文章
兒童認知發展規律,簡略的介紹了各個認知階段的不同特點。
今天重點介紹下2歲兒童----感覺運動階段的認知發展規律。
讓·皮亞杰,瑞士心理學家,發生認識論創始人。1896年出生于瑞士若沙特,1980年逝世。皮亞杰早期研究兒童語言和思維等認識的發展,并創立了發生認識論。為了研究兒童認知,他設計了很多經典的實驗,包括三山實驗、守恒實驗、鐘擺實驗、對偶故事法等,對認知發展理論做出了杰出貢獻。

皮亞杰認為,嬰兒并不是通過與他人交談來獲取知識的,也不是通過感覺和知覺。他認為知識是直接運動行為的產物。盡管他的很多基本解釋和觀點受到了后續研究的挑戰,但是嬰兒通過“做”這一重要方式來學習的觀點仍未有任何爭議。
皮亞杰根據他的研究,將人的認知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

其中,2歲前的嬰兒處于感覺運動階段,嬰兒僅靠感覺和知覺動作的手段來適應外部環境。這個階段又可細分為6個階段:簡單反射、最初的習慣和初級循環反應、次級循環反應、次級循環反應的協調、三級循環反應、思維的開始。
感知運動的6個階段階段1:簡單反射(0-1個月)
簡單反射出現在嬰兒出生后的第一個月。在這個階段,嬰兒是以先天的無條件反射來應對環境的,主要有吸吮反射、吞咽反射、握持反射、擁抱反射及哭叫、視聽等動作。不同的先天反射是嬰兒生理和認知生活的中心,決定了他與世界互動的性質。例如吮吸反射使得嬰兒吮吸放在他嘴邊的任何東西。根據皮亞杰的觀點,這種吮吸行為為新生兒提供了關于這個物體的信息,這些信息為進入感覺運動期的下一個階段奠定了基礎。

階段2:最初的習慣和初級循環反應(1-4個月)
在這個階段,嬰兒開始將分離的動作聯結起來形成一些新的、整合的活動。
例如嬰兒可能會把抓握一個物體和吮吸這個物體相結合,或者一邊吮吸一邊撫摸它。
如果一個動作吸引了嬰兒的興趣,他可能會單純的為了體驗而不斷重復這個動作。比如嬰兒偶然捏到一個東西,他就會不斷的抓握它。重復一些偶然的動作有助于嬰兒通過循環反應這一過程來建立認知。嬰兒不斷的重復這些行為只是因為喜歡,皮亞杰將這種反應稱之為初級循環反應,因為嬰兒參予的這些活動主要集中在他們自己的身上。當嬰兒第一次把大拇指放到嘴里吮吸的時候,這是一個偶然事件。但是,當他不斷重復吮吸大拇指時,則代表他建立了一種初級循環反應。

階段3:次級循環反應(4-8個月)
次級循環反應更有目的性。
在這一階段,嬰兒開始作用于外部世界,他開始探索周圍的世界。例如,如果嬰兒通過某項偶然活動引發了愉快,那么他們就會試圖重復進行這項活動。一個嬰兒如果抓到一個撥浪鼓,他會用不同的方式搖晃它,并觀察它的聲音變化,這體現了嬰兒在調整對撥浪鼓的認知。這時,通過動作與動作結果造成的影響使主體對客體發生了循環聯系,嬰兒就處于了皮亞杰所說的次級循環反應階段。顯然,嬰兒已從偶然地無目的擺弄玩具過渡到了有目的地反復搖動玩具,智慧動作開始萌芽。
初級循環反應和次級循環反應的主要區別在于:嬰兒的活動是只集中于嬰兒及身體,還是包含了與外界有關的行為活動。
隨著應該開始注意到自己所制造的聲音,以及周圍其他人對他聲音的反應,嬰兒的發聲能力有了大幅提高。嬰兒開始模仿他人發出的聲音。因此,發聲也是一種刺激循環反應,并最終有助于嬰兒語言的發展和社會關系的形成。

階段4:次級循環反應的協調(8-12個月)
在這一階段是嬰兒的重大飛躍階段:嬰兒開始使用目標指向行為。這種行為將多種認知合并協調,產生解決問題的單一行動.
在該階段之前的行為,僅僅包含了對物體的直接動作。當某一隨機事件的發生引起嬰兒的興趣時,他們才會試圖重復這一事件。但在這一階段嬰兒動作目的與手段已經分化,智慧動作出現。例如拉著成人的手,讓他幫忙拿自己夠不到的玩具。
嬰兒獲得的目的性,為獲得特定結果而采用某種方法的能力,以及他們預期未來的能力,歸功于嬰兒在這階段出現的客體永久性(客體永久性指即使看不到某個物體,但也能意識到它的存在)。
例如,7個月大的嬰兒,這時候媽媽把寶寶面前的鈴鐺藏到背后。因為嬰兒還沒發展出客體永久性認知,嬰兒看不見了,就意味著鈴鐺不存在了,他不會費力去找鈴鐺。而當8個月后,嬰兒發展出了客體永久性概念,媽媽再把鈴鐺藏起來,孩子就會哭鬧,讓媽媽把鈴鐺給他。
盡管在這一階段,嬰兒出現了對客體永久性的理解,但這只是一種初步的理解,對這個概念的充分理解還要花幾個月的時間,嬰兒在以后的幾個月里還會繼續出現于客體永久性相關的錯誤。例如當一個玩具第一次被藏在某個地方,下一次被藏在另一個地方時,嬰兒常常分不清楚。他們大部分會去第一次藏東西的地方尋找玩具。

階段5:三級循環反應(12-18個月)
皮亞杰發現這一階段的嬰兒能以一種試驗的方式發現新方法達到目的。為了實現目的,他們會測試,就像在進行微型實驗以觀察結果,而不是像刺激循環反應那樣,單純的重復喜歡的活動。
例如,嬰兒會反復的扔一個玩具,每次改變扔玩具的位置,并觀察每次玩具會掉在哪里。他們不再是簡單的重復動作(如次級循環反應那樣),而是在情景中不斷的調整。
對于這個階段的嬰兒來說,這個世界就是他們的實驗室,他們每天進行著各種各樣的是實驗,從而不斷調整自己的認知。
在三級循環階段,嬰兒最引人注目的行為是他們對意料之外事件的興趣。他們覺得,意料之外的事不僅僅是有趣的,而且是可以解釋和理解的。例如嬰兒想得到放在床上枕頭上的一個玩具,他伸出手去抓卻夠不著,想求助爸爸媽媽可又不在身邊,他繼續用手去抓,偶然地抓住了枕頭,拉枕頭過程中帶動了玩具,于是嬰兒通過偶然地抓拉枕頭得到了玩具。以后嬰兒再看見放在枕頭上的玩具,就會熟練地先拉枕頭再取玩具。這是智慧動作的一大進步。但兒童不是自己想出這樣的辦法,他的發現來源于偶然的動作。

階段6:思維的開始(18個月-2歲)
這是感覺運動階段的最后一個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成就在于心理表征(心理表征是指對于過去事件或客體形成的內部圖像)或象征性思維的獲得。皮亞杰認為,到了這個階段,嬰兒能夠想象出看不到的物體可能在哪里。他們甚至能在自己的腦海中勾勒出看不見的物體的運動軌跡。因此,如果一個球滾到了某個家具下面,他們會估計出球可能滾到了家具下面的哪個地方。
因為兒童具有了產生客體內部表征的新能力,所以他們對因果關系的理解也變得更復雜,產生了基本的邏輯思維能力,例如,孩子玩的玩具放在盒子,盒子有一個扣子扣著。孩子會翻來覆去試圖把手伸進去拿出玩具。如果嘗試幾次未果后,他會停下觀察盒子,然后他可能會突然理解了:他把扣子一掰,然后打開盒子。這個拉開扣子的動作是兒童想出來的。但很可能是他之前看到過父母類似的行為,這種行為形成了一定的心里表征印刻在了孩子大腦里。正是這種運用表象模仿別人做過的行為來解決眼前的問題,標志著兒童智力已從感知運動階段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皮亞杰關于兒童感覺運動的6個階段為嬰兒2歲前的發育做了系統而詳細的論述,盡管在現在看來,某些觀點存在一定問題,但是皮亞杰概述的關于認知發展順序的框架和他提出的在嬰兒階段逐步增加的認知發展理論,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對于我們日常教育兒童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67001.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