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母嬰>古人冬天太冷怎么辦 在沒有空調(diào)暖寶寶的年代
發(fā)布時間:2024-01-24閱讀(13)
“北風(fēng)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霜嚴衣帶斷,指直不得結(jié)”,這是古人對嚴寒的直觀體驗和感受,也是古人對嚴寒的直述性描寫。
御寒取暖,是人類面臨的一大生存問題。在今天,人們可以選擇的御寒取暖方式有多種,如空調(diào)、電熱風(fēng)機、暖寶寶等。然而,古代社會生產(chǎn)力落后,在那個沒有電力、熱力技術(shù)的時代,古人又是以什么樣的方式來取暖呢?今天,我們來聊聊古人那些常見的防寒取暖要術(shù)。

火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推進石。歷史上,關(guān)于火的傳說記載并不少見,如古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冒著巨大的風(fēng)險給人類盜取天火,如中國典籍中,燧人氏鉆木取火。在遠古時期,火種的保存,主要出于兩個重要的目的:一是為了烹飪、燒制鮮美的食物,二是為了御寒取暖。古人取暖幾乎是圍繞“火”而展開的,燃燒木材取暖是最原始,也是最為直接有效的方法。

根據(jù)考古學(xué)家發(fā)現(xiàn),金牛山人居住的洞穴中,存在大量的人類使用火的遺物,這些遺物包括被火燒過的石塊和骨頭等,其中單是火燒出的灰燼堆就有十幾個之多,且這些灰燼堆大多是平整的。從中可以看出,早在遠古時代,人類就已經(jīng)學(xué)會了使用火來御寒保暖,以此度過漫漫的寒冬長夜。
當(dāng)然,不僅是金牛山人洞穴遺址,還有許多出土的考古遺址(如周口店遺址灰燼)也同樣說明了這一問題。
遠古時期,人類白天外出打獵、采集食物,而晚上夜幕降臨,危機四伏,除了要防御野獸攻擊,還要面對寒冷的長夜,燒柴取暖成了最直接奏效的方式。

在舊石器時代,因為沒有條件,人們只能用薪火來取暖。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類進入到新石器后,社會生產(chǎn)力也在逐漸地提高,這時期人類有了更多的取暖方法,如出現(xiàn)了放到特制的貯火器具中取暖的方式。
貯火器具取暖,有哪些常見的方式呢?
01火盆取暖
火盆取暖,許多人都比較熟悉,如今,在一些農(nóng)村地區(qū)還能看到。其實,這種取暖方式,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jīng)開始沿用。
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在《問劉十九》中寫道: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在大雪紛飛的寒冬里,詩人備好自家釀制的米酒,備好小火爐,邀請好友到家中小酌一杯。這里提到的“小火爐”,可以看作是帶“門”的火盆。透過詩句,我們可以想象到當(dāng)時,詩人和朋友圍坐在一起,在火爐邊上燙酒、取暖的場景,這是多么的愜意與暖和。

白居易的酒情
(此外,還有熏爐取暖,和火盆取暖相似,只是和火盆相比,熏爐多了一個蓋,這里就不展開論述。)
02 手爐取暖
手爐(也稱“火籠”),由火盆演變而來。手爐很小,可以直接捧在手中。當(dāng)然,別看它小,其構(gòu)造卻不簡單,主要由爐身、爐底、爐蓋(爐罩)、手爐等組成,且多為銅制,外形精巧玲瓏,形狀多樣。
手爐在我國的歷史非常悠久,關(guān)于其起源,目前說法尚未一致,但可以明確的一點是,手爐在明清時期最為盛行。當(dāng)時,制爐工藝尤為完善成熟,涌現(xiàn)出大量的名家巧匠,如名匠胡文明,人稱“胡爐”,擅長鑄造銅爐;如名匠張鳴岐,人稱“張爐”,所造的手爐銅質(zhì)純凈無暇,精致細膩。清朝時期,手爐一度成為皇家的御用品。

清乾隆 掐絲琺瑯鎏金團鶴手爐
03 腳爐取暖
腳爐,和手爐一樣,皆為冬日取暖的用具。兩者最大的區(qū)別在于,手爐體積比較小,可以放置在袖中,而腳爐的體積比較大,且爐壁也更加的厚實,以供人踩在腳下烘烤取暖。
《紅樓夢》第九回中,描寫寶玉到學(xué)堂讀書:“腳爐手爐的炭也交出去了,你可著他們添”。從中可見,手爐、腳爐是大戶人家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腳爐
04 “湯婆子”取暖
“湯婆子”(也稱“腳婆”),這類取暖用具和今天我們常用的暖水袋很相似,在“湯婆子”面灌入熱水,可以達到取暖的目的。比如黃庭堅曾在詩中寫道:“千錢買腳婆,夜夜睡天明。”
寒冬夜里,在被窩底下放一個“腳婆”,就能一夜睡到天亮。這在古代,已經(jīng)算是非常舒適美好的事情了。

純銅湯婆子
3.高級版:“地暖系統(tǒng)”取暖01 火炕取暖
受地理位置影響,中國北方的冬天氣溫普遍比南方冷。每到冬天,南方人姑且還可以穿厚棉襖、蓋厚棉被來抵擋寒氣入侵,而在北方,氣溫可低至零下幾十度,在天寒地凍的環(huán)境下,僅靠穿厚棉襖來防御也難抵寒氣侵襲。為了御寒保暖,我們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想到了用火坑來取暖。如今,火炕,依舊是北方人最為熟悉的一種取暖方式。
火坑的結(jié)構(gòu)
傳統(tǒng)的火炕,由爐灶、炕體和煙囪三個部分組成。

萬字炕
注:萬字炕是滿族人的一種特色火炕。
從整體的結(jié)構(gòu)設(shè)計以及作用原理來看,火坑是一種簡而易行、行之有效的取暖方式。也正因如此,火炕在中國北方得到了普遍的應(yīng)用,最終形成了我們現(xiàn)今看到的“南人習(xí)床,北人尚炕”的文化習(xí)俗特色。

火炕的傳統(tǒng)習(xí)俗文化

02 火墻取暖
火墻由爐膛、火墻體和煙囪三部分構(gòu)成,其取暖原理和火炕相似,主要是借助爐灶的煙氣,通過立磚砌成的空心短墻來達到采暖的目的。
火墻墻體為中空結(jié)構(gòu),和灶爐相互連通,灶爐所產(chǎn)生的熱量,會隨著熱空氣上升,而到達整個墻體,并輻射到整個室內(nèi)。
和火炕比起來,火墻的供熱效果更加立體,但是,其對墻體的選材以及設(shè)計等要求也更高。

火墻大致結(jié)構(gòu)圖
在古代,人們在修建房屋時,會有意在一些墻上留下通道,將其修成空心狀,以便于在冬日通過燒炭的方式來加熱房屋,從而起到保暖御寒的效果。比如,秦朝的咸陽宮,就有這樣的火墻設(shè)計。

1.普通百姓:粗麻厚衣、地炕及“灶灰”
古代冬天,普通的老百姓最能做到的防寒保暖方式,就是盡可能多穿粗麻厚衣服。比如靠穿“褐”來防寒。褐是一種粗布或粗布衣服,其美觀性和保暖性都比較差。陶淵明曾在《五柳先生傳》里寫道“短褐穿結(jié),簞瓢屢空”,這里的“短褐”,指的便是用褐這種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富人穿貂皮大衣)。
除了穿粗麻厚衣服,北方的普通老百姓家中,幾乎都會用上火炕來取暖。
另外,稍講究一些的窮苦人家,常用灶灰取暖,條件更稍好一些的家庭,則能夠使用上泥制、陶制的盆來裝“灶灰”取暖。

不過,總的來說,小老百姓,其取暖的方式比較單一和樸素。
2.富裕人家:手爐、腳爐為冬日不可或缺的取暖用品
在古代,富人、達官貴族,因為家庭富裕,社會地位高,因此在取暖上往往有更多的選擇機會,比如手爐、腳爐為其常見的取暖用具。
手爐、腳爐一般只有富裕家庭的人才能使用上,原因有二:
其一,手爐、腳爐,多為銅制用品,價格比較高。
其二,手爐、腳爐主要是通過借助炭火來取暖。在古代,木炭卻是一種非常值錢的東西,尤其是在冬日戰(zhàn)爭時期,炭價堪比黃金。唐代著名詩人曾在《賣炭翁》一詩中,形象地描寫了一個燒木炭的老人謀生的困苦: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賣炭翁》
在冰天雪地的日子里,賣炭翁衣服單薄,伐木燒炭,好不容易燒出了一車炭,自己沒舍得燒來取暖,拉到市里賣,本想以炭易口糧,卻不曾想到被宮里來的侍衛(wèi)以低價給強行買了。詩中深刻地揭示了小老百姓生活的不易。
由于木炭昂貴,古代社會,官府曾一度將其當(dāng)作薪資獎賞,用以發(fā)放給官員,這和現(xiàn)代的公務(wù)人員每月所領(lǐng)的薪資福利補貼相似(薪水本和“木”有關(guān))。比如宋代時期,最高級別的宰相,每人在10月份可以領(lǐng)到200秤(一秤相當(dāng)于20斤)的木炭,作為冬天的“取暖費”。

燒炭取暖
所以,在古代,能用得起木炭取暖的,一般都是有錢人。相傳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家里所用的炭,是用炭屑和蜂蜜塑成的,燒炭取暖時,會輔以昂貴的白檀木,使其鋪在爐底,繼而一塵不染,可以說這取暖做法是相當(dāng)?shù)纳萑A了。而窮人家買不起炭火,一般用核桃代替燃料取暖。
3.皇宮貴族:“椒房”與溫室殿及火地取暖
今天,我們可以借助熱力、電力技術(shù)來達到大規(guī)模集中供暖。而在古代,由于各種條件限制,根本沒有辦法做到如此大規(guī)模的集中供暖。為了給皇宮建筑供暖,古人想到了以下幾種方式進行取暖:
01 修建“椒房”
花椒,是一種常見的取暖材料,皇后所居住的椒房殿,便是用花椒來取暖的。
《漢書?車千秋傳》記載:"椒房殿名,皇后所居也,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溫而芳也。”
用花椒搗碎和泥一起刷墻,可以使房屋芳香而溫暖。不過,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需要耗費無數(shù)的人力、物力,為此也只有皇宮貴族才能做到,一般百姓無法達及。

椒房殿
02 修建溫室殿
漢朝時期,宮內(nèi)修建了一座溫室殿,供皇帝居住所用。《漢書·霍光傳》記載:“(昌邑)王入朝太后還,乘輦欲歸溫室”,這里提到的“溫室”,指的就是這溫室殿。
溫室殿和“椒房”的建筑用材基本相同,也是以花椒為原材料,用以和泥等混合涂于壁上,壁面上掛錦繡,以香桂為主。同時,設(shè)烏骨屏風(fēng),鴻羽帳,地上再鋪上保暖的毛毯。從溫室殿的設(shè)計就足于看出,皇室貴族與眾不同的高貴氣質(zhì)。

溫室殿
03 火地取暖
火地取暖,即在地面下鋪砌火道,通過在灶口燒炭的方式,來促使地面發(fā)熱,以達到取暖的目的。
古時候,宮廷的建筑師會根據(jù)建筑結(jié)構(gòu),來設(shè)計這樣的地暖系統(tǒng),比如紫禁城的地暖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宮廷里的火地取暖設(shè)計,其灶口燒炭處設(shè)在殿外,其開口度和深度都比較大,類似于一個小型的炕,平時不用時,炕上會被放置木板,用時再打開木板,且由專管點火燒炕的太監(jiān)燒炭。

火地通過炭火來提供熱量,炭火熱氣會沿著各個煙道而流到各個煙室、地面,繼而確保各地面受熱均勻,各個房間熱量均衡。

總而言之,從古至今,人類一直與寒冷作“斗爭”。為了抵御寒冬,人類想盡了無數(shù)的辦法,回看歷史,無論是原始的薪木取暖,還是貯火器具取暖,亦或者是地暖系統(tǒng)取暖,從小到手爐、腳爐,大到火炕、火墻等,都充分顯示了古人的思想與智慧。
今天,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文明的進步,古老的取暖御寒物件漸漸被取而代之,或是消失殆盡。但是,不管怎樣,這些方法技術(shù)永遠具有啟發(fā)意義,且這些經(jīng)歷數(shù)百上千年的實踐經(jīng)驗總結(jié),這些凝聚了中國古人勞動智慧的結(jié)晶和文明見證,永遠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被遺忘。
參考資料:
魏新著,《歷史有魏道》,上海文化出版社
圖片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若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點贊是一種美德,喜歡就點個贊、轉(zhuǎn)發(fā)分享吧~更多優(yōu)質(zhì)內(nèi)容,請持續(xù)關(guān)注@讀書文史。

歡迎分享轉(zhuǎn)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67225.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