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母嬰>寶寶抬頭太早的危害 寶寶抬頭規律過早過晚
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0)
歡迎關注@京媽說,點擊加入下方圈子,學習更多實用育兒知識,做靠譜家長。
文丨京媽說,原創內容。
寶寶出生后,需要逐漸的發育,長大成人,對于爸爸媽媽來說,陪著寶寶長大,見證寶寶每個正常的瞬間,也是最幸福的事情。
關于寶寶的生長發育,老人們常說“三翻六坐七滾八爬”這樣一句口訣,這是有一定科學根據的,可是在三個月之前,寶寶最先學會的技能便是“抬頭”。

生活中,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寶寶剛滿月,心急的家長讓寶寶趴在床上,在寶寶前方拿東西逗寶寶,讓寶寶抬頭,殊不知這是很危險的。
那到底什么時候開始訓練寶寶抬頭呢?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了解關于寶寶抬頭的秘密。

如同小樹長大,寶寶的發育是個自然的過程,“抬頭”亦是如此,只有當頸椎、韌帶和肌肉發育到一定程度時,寶寶才會“抬頭”。
但也不能過早的訓練寶寶抬頭,容易造成寶寶肌肉和韌帶的損傷,反而不利于寶寶的健康。一般情況下來講,寶寶“抬頭”能力的發育有這樣的規律:
? 1.5-2個月:有抬頭意識,會抬頭看東西。
這個階段的寶寶寶寶會有意識的抬頭,大部分寶寶能做到在俯臥時抬頭看東西。
? 3個月:大部分寶寶俯臥時可以抬頭45度。
到這個月齡,寶寶頸椎生理彎曲逐漸形成,你會發現寶寶可以用手肘接觸床面,起到支撐的作用,用來保持身體的平衡。頭也可以很好的抬起,與床面形成很大角度,而且保持的時間較長,還可以左右轉頭。
這個時候,家長如果拿玩具逗寶寶,寶寶就會轉頭看向你,有了互動,非常可愛呢。
? 4個月:大部分寶寶俯臥時抬頭90度。
到了這個月齡,寶寶的頭部基本可以長時間抬起了,與床面的角度也可以固定在90度。如果之前寶寶的頭部還有些晃晃悠悠,那么到四個月的時候,就可以非常穩定了。

前面介紹了寶寶抬頭的規律,正常情況下“寶寶抬頭能力”的發育,那也有些寶寶不屬于這些情況,出現抬頭過早或抬頭過晚。
1. 抬頭過早
作為家長來說,都希望自己的寶寶比別的寶寶強,對于“寶寶發育”,更是希望越早越好,經常會聽到有的老人說,自己家的寶貝,一個月就會抬頭,甚至扶著會坐、會站,比別的孩子聰明,可這是真的聰明么?
并不見得,反而這里面藏著健康隱患。
如果寶寶過早抬頭,極有可能是神經系統發育異常,甚至是腦癱患兒,因為這樣的寶寶肌張力往往高于常人。
京媽建議:
這種情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細心觀察,寶寶是否有其他異常,如拳頭緊握、拇指收在拳頭里、四肢僵直、表情不自然等,如果有這些表現,一定要帶寶寶就醫,切忌由于自以為是,耽誤寶寶的治療。

2. 抬頭過晚
正常來講,寶寶3-4個月的時候,抬頭就比較穩定了,但有的寶寶超過4個月,抬頭的角度與床還是很小,頁有的寶寶還左右搖晃、堅持的時間很短,這時就要考慮這幾種特殊的情況了,幫助寶寶排查。
① 寶寶過胖
在6個月之前,寶寶的食物以母乳和奶粉為主,有的寶媽覺得寶寶胖胖的很可愛,就不管寶寶的吸收情況,甚至是過度喂養,但其實這對寶寶的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作為家長,一定要擺正心態和認識,只要寶寶的體重和身高在正常范圍內就可以,不可過度喂養;同時,寶寶過胖也會使寶寶出現抬頭困難,要特別注意。

② 寶寶缺鈣
有的寶寶因為缺鈣,影響骨骼的發育,也會導致“抬頭較晚”。
一般來講,6個月內的寶寶不需要特殊補鈣,但應該補充維生素D,因為維生素D的缺乏會直接影響鈣質的吸收。
除了每天補充維生素D外,現在是春天,天氣比較好的時候也可以帶寶寶出去曬曬太陽。
③ 發育異常
除了前面的兩種情況外,寶寶抬頭晚,還可能是因為“發育異常”導致的,因而也要注意排除寶寶的發育是否存在問題。

雖然寶寶抬頭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發育過程,但也需要家長科學引導和訓練,生活中,家長可以通過這兩種方法來訓練寶寶抬頭。
第1種、俯臥法
在寶寶2個月之前,可以讓寶寶俯臥,也就是趴著的方式對寶寶進行抬頭的訓練。
方法①:讓寶寶趴在床上,注意要把兩手收到身下,家長在寶寶前方,拿寶寶喜歡的玩具逗引他;
方法②:家長也可以把一只手掌心向上,墊在寶寶的下巴下面,再在慢慢的抽出手掌,反復幾次,寶寶也就慢慢會抬頭了。
京媽提醒:

第2種、豎抱法
在寶寶2個月之后,每次喂奶給寶寶拍嗝時,也可以用豎抱的方式幫助寶寶訓練抬頭。
京媽提醒:
拍嗝時一定要注意扶住寶寶的頭,避免因寶寶頸部的力量欠缺,而造成寶寶頭來回搖晃;媽媽的臉可以貼住寶寶的頭部,除了安全,也可以更好的傳達對寶寶的愛。

幫助寶寶訓練抬頭的時候,不管選用哪種方法,都應該在寶寶不餓、不困、精神狀態好的時候進行,并且要注意與寶寶的互動。而家長也不要太過“急于求成”,多耐心的幫助寶寶訓練,寶寶會給你意外的驚喜。
關注「京媽說」,學習更多專業實用又接地氣的母嬰育兒知識,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要給京媽點贊并分享給更多的人哦。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67338.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