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母嬰>三十年前的過年情景(六七十年代過年之)
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1)
每一個家庭,過年的東西準備的差不多了,需要干的活也差不多干完了,村里人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節目——趕花花集,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三十年前的過年情景?以下內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三十年前的過年情景
每一個家庭,過年的東西準備的差不多了,需要干的活也差不多干完了,村里人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節目——趕花花集。
我們老家的鎮上,每逢農歷的三、八趕集。平時趕集,集上沒多少東西,除了賣糧食、蔬菜的,就是賣農具和牲畜的,跟孩子們基本沒什么關系。集上會有一兩家小吃攤,賣涼粉,或者炸油條。這些,更跟我們沒關系了——不但要錢,還要糧票,這兩樣大家都沒有。
但是年前的最后一個集,是孩子的集日,我們叫做“花花集”。這時候雖然家里都沒多少錢,一般父母也都會忍痛拿出三五塊,給幾個子女分一分。年齡大的能得一元,小的也有三五毛,大家高高興興的去趕花花集。
花花集,是那時候唯一允許村里人,把家里分的或是自己生產的農產品拿出來賣,而不會被市管會處罰的一個集日。所以,花花集上,除了平時集上原有的攤位,還多了無數賣棗子的,賣炒花生的,賣生花生的,賣鞭炮的,賣塑料花的,等等的攤位。不過,那時候村里種什么,大多數要服從計劃,所以很多年,我不記得集上有賣瓜子的。這個集上,農民拿自己家的東西出來擺攤,市管會不來收稅。
花花集的名稱從何而來,好像沒有人考證過。我猜想,大概是這個集上,女孩子可以買點兒頭上戴的花,男孩子可以買點鞭炮、放的煙花什么的,才有這樣的稱呼。花花集上的貨品十分豐富,最起碼在當時的我眼里是這樣。
集上除了平時難得一見的豬肉,還會有各種干鮮果品,各種點心零食糖果,各種花色的洋布。對于男孩子來說,最重要的,當然是有鞭炮賣。另外,老輩子流傳下來的,過年的時候每家都要點一些紅蠟燭。平時,蠟燭是奢侈品,不可能有錢買。只有過年了,孩子們手里才會有錢,能買一些小的紅蠟燭。小紅蠟燭很小,跟十來歲小孩的手指差不多大,幾乎是每個兒童過年的時候必備的。有的時候大人給的錢不多,買了鞭炮就剩不了多少,但蠟燭又是過年必不可少的,就只好把買蠟燭的錢省下來,回家自己制作去。
花花集賣鞭炮的攤位最多,有一個專門的鞭炮區,獨立并遠離其它區域,幾乎會占到整個集市的一半。隨著太陽升起來,集上開始變得人聲鼎沸,摩肩接踵。賣鞭炮的各個攤位,為了招攬顧客,競相不斷鳴放,用實際行動向人們證明自己的鞭炮有多響,招呼趕集的來買。所以,整個趕集期間,鞭炮聲此起彼伏,精彩紛呈。也只有這樣的鞭炮聲才預示著,年,真的要來了。
其實那時候鞭炮的質量很差,炮市也沒什么安全措施,攤位多,各個攤位之間的距離很近,幾乎每年都會有“炸市”的。所謂“炸市,就是某個攤位因為安全措施沒有搞好,簡陋包裝的鞭炮,被炸開的鞭炮的火星引燃了。鞭炮被引燃,是沒有機會撲滅的,火很快會把攤位上所有貨品點燃,并發生爆炸。炸市不但會讓鞭炮商販血本無歸,有時候還會讓自己,或者集上的顧客被炸傷。許多鞭炮一起炸響的聲音非??植?,往往會讓所有趕集的人避之不及,有人被炸傷了,攤販就更倒霉了。
當然,炸市的畢竟是少數,小孩子們不太關注這個。很多人徜徉在炮市,問問這個看看那個,買或者不買,大多數時候會很糾結。兜里的錢是有限的,想買的東西又很多,往往是掂量再三,最后買一些小鞭,回家以后一個一個扔著放,這樣可以放的時間長一些。二踢腳實在是太貴,最便宜的也要四分錢一個,就憑兜里那幾毛錢,根本買不了幾個。再說,每年過年家里的大人肯定是要買的,所以最后大都會舍棄。
小一點的孩子,最鐘情的是摔炮和拉炮。摔炮的做法十分簡單,就是用一塊稍微硬一點的紙,包上一些煤灰渣,煤灰渣中間加上一些黃火藥。玩法是拿起一個紙包,用力甩向地面,就會發出鞭炮那樣的響聲,比一般的小鞭炮聲音要大。摔炮很便宜,一毛錢大概能買十幾到二十個左右。
便宜,意味著安全系數低。記得有一次,我口袋里裝了一些摔炮,從外邊玩累了回家,往炕上一趴,口袋擠在炕沿上,里邊的摔炮一下就炸響了,把我嚇一大跳。因為摔炮里的黃火藥并不是很多,摔炮炸開來盡管聲音不小,威力也不是太大。男孩子們經??诖镅b上一些摔炮,時不時往地上、墻上扔一個,非常過癮。偶爾把摔炮摔在別人的腳下,起到出其不意的嚇人效果。
拉炮好像比摔炮更便宜一些,但是安全系數更低。拉炮是一個比火柴稍微粗一些,長一些的紙卷,兩端有露出來的繩頭,兩手一拽就可以響。偶爾淘氣的孩子,把拉炮拴在關著的門的門簾吊上,屋里的人開門的時候就會炸響,把屋里的人嚇一跳。不過,拉炮里的火藥更少,威力也就更小。后來,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這兩種玩物就不見有賣的了。
雖然整個花花集,每個小孩最后可能花不了幾個錢,但是每年的花花集大家都充滿了期待,基本上也都能盡興而歸。如果湊巧趕上炸市,回村以后也就有了向小伙伴們炫耀吹噓的資本。趕花花集最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整個參與的過程,也就是看的眼花繚亂的意思。買不買東西不重要,平時見不著的東西多,大飽眼福也是很重要的。而且,花花集的參與性很強,乘興而來興盡而歸,幾乎是每年的花花集都能達到的效果。
現在想起來,那時候之所以人們在那樣的物質條件下仍然不覺得生活苦的過不下去,除了大家都差不多,沒有多少對比之后的反差,最重要的,恐怕是所有人心里保存著對于未來的一絲期許,盼望著明年會比今年過得好一些,富足一些。
盡管幾十年來,村里連一座磚包皮的房子都蓋不起來,盡管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但是,大家都知道有希望、有盼頭的人生,才是充實的,活得有勁的。人一旦失去了希望,就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動力。尤其是小孩子,因為從來沒見過幾個跟自己的生活或者形象有很大差別的,過年的勁頭就會更足一些。
有人說那個年代的人們不覺得苦,幸福感超過今天,我感覺大多數的人那時候就是所謂的“窮樂呵”,因為別無選擇,正所謂哭也是一年,笑也是一年,生活不會因為你哭或者笑就會有變化,這個道理幾乎所有人都知道。
就如小孩子趕花花集買的小紅蠟燭,之所以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買,恐怕是一輩一輩傳下來的,用紅色點燃希望,代表了新年的新希望。哪怕自己用棉籽油制作的蠟燭再多,可是大家都點亮紅蠟燭的時候,手里拿著自己制作的蠟燭的,往往會有矮人一頭的感覺。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69898.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