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母嬰>清朝120名幼童(1920年山東一嬰兒出生時)
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2)
傳說古有大能誕生時,必定天呈異象,被世人視作祥瑞之兆。
雖說不能看到古代神話中天呈異象的奇觀,但是考量我國的歷史長河,也真實存在這樣一位擁有最強排面出生的嬰兒。

嬰兒還未出生前就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出生時甚至被國家派出的將軍和軍隊保護。
除了安保措施牢固以外,嬰兒誕生當天還有省長親臨產房慰問、國家為其鳴了13響禮炮為他慶生等極具排面的場景。
能夠擁有這樣排場的人想必一定是一個大人物,可是當他的名字被提及時我們卻又未必知曉。
解開迷惑可知,這名擁有中國最排面出生的嬰兒名叫孔德成,而他備受世人關注的一生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故事,才會值得全國人民如此重視呢?
01 家族淵源,誕子重任這名備受關注的嬰兒出生于山東,是孔家傳承的后代,按照家譜排序已經是孔圣人的第七十七代子孫。

孔圣人的儒家思想在我國具有很大的影響力,諸多與孔子有關的人和事件一直都被世人重視和歌頌,孔家的傳承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文學思想中的圣人之家。
在這種家族淵源背景下,孔家所誕生的每一代傳承者都備受關注。即使圣人的誕生理應受到世人的關注,卻從來沒有任何一位圣人的經歷有孔德成這般曲折。
孔德成曲折的人生從他還未出世之前就開始了,他的父親叫孔令貽,是第三十代衍圣公。
作為清代末年的儒家思想傳承人,在當時西方思想文化沖擊猛烈的時代,孔令貽傳承儒家思想的任務尤為重要。
盡管那時多元文化的浪潮十分高漲,但是人們對于孔圣人和儒家思想的推崇與尊敬之情并沒有受到很大影響。

那么既然傳承不是困難,孔德成未出生之前的挑戰又是什么呢?原來是孔令貽在生子這一方面出現曲折。
在孔令貽的時代,依然延續著一夫多妻的制度。按照常理來說這樣的制度下不應該存在子嗣問題,但偏偏到了孔德成卻是個例外。
孔德成的父親孔令貽在成年后按照正常的制度婚娶,他先是娶了一位原配妻子孫氏。因為身體原因,孫氏還未來得及為孔家開枝散葉就早早地因病離世。
后來孔令貽又迎娶了一位豐氏為妾,可惜豐氏也沒能為孔令貽誕下子嗣。妻妾皆無所出,孔令貽不得已續弦陶文譜,陶氏不負眾望誕下一子。

可是好景不長,孔令貽唯一的一位子嗣也不幸早夭。已經迎娶過三位配偶的孔令貽此時已經中年了,但膝下卻無一子,于是孔令貽又收了陶夫人的貼身丫鬟做了側房。
這名丫鬟名叫王寶翠,在被孔令貽收做側室后為孔令貽生下了兩個女兒,后來孔令貽為她們取名孔德齊和孔德懋。
雖說有了子嗣,但先后兩個孩子都是女兒在當時的社會制度下難以承擔大任,于是壓力又給到孔令貽和他的側房王氏身上。
1919年王氏懷孕的消息再次傳來,可還來不及高興期盼王氏有孕的消息,卻突然傳來了孔令貽重病的噩耗。

孔令貽的病情來勢洶洶甚至到了無法書寫的地步,當他了解了自己的身體狀況后知道自己將不久人世,于是口述致書給當時的總統和遜帝。
書信的內容主要是孔令貽已經五旬還未有兒子,現在又病重恐怕不久人世但幸好有個王氏已經懷孕五個月了,還有生下男嬰的可能。如果生下男嬰,他就是新一代的衍圣公。
而孔令貽口中的男嬰就是后來的孔德成。
同年11月8日,孔令貽因病離世,圣公繼承的希望全部落在王氏腹中的胎兒身上。所有人都在關注著這個胎兒的狀況,而當他出世時的場面更是令人咋舌。

隨著孔令貽的離世,作為唯一男丁的希望,王氏腹中的胎兒受到了國家的極度重視。為了保證孔家的香火不斷,懷有孔家后代的王寶翠成了重點保護對象。
因為衍圣公對于孔家和全國都有很大的影響力,得到國家重視的孔家自然也感受到十分重大的壓力。
而孔家后代的重要程度不免會引起部分人陰謀,為了防止有不懷好意的人在新生兒出生的時候貍貓換太子的情況出現,當時全社會在王寶翠臨產期時的關注度達到了頂峰。
1920年2月23日,終于到了王氏臨產的日子。
為了保證孔圣人血脈的純正和防止偷換嬰兒的情況發生,王寶翠臨盆當天政府派遣了軍隊將整個產房牢牢地包圍起來并且在一定的距離內設崗。

密不透風的軍隊護衛除了能防止貍貓換太子的情況出現以外還能保護王氏生產時的安危,然而僅靠軍隊保護并不能讓人安心。
為了進一步加強范圍,當時的政府還特地命令一位將軍親臨孔府坐鎮。
哪怕是如此嚴密的防守還是不能令大家放心,于是山東省的省長屈映光和另外三名奉祀官也在孔府一同監督。
在整個臨盆過程中,還有顏子的第七十六代嫡長孫負責具體事件。
此外孔府當天還請了所有血緣關系最親近的十二府長輩老太太,并將這些長輩老太太們安置在前堂的西廂靜坐等待生產結束。

將軍坐鎮,省長親臨。縱觀我國整個歷史也沒有幾個人的出生能夠擁有這么大的排場,而孔家的這位新生兒卻輕易地做到了。
要是嬰兒順利出生倒也談不上曲折人生,可偏偏在王氏生產時出現了小插曲,為這位備受關注嬰兒的出生增加了一次挑戰。
03 軍隊擁護,禮炮13響平常人家的產婦生產本來就是一件大事,更何況是得到全國高度重視的孔家子嗣的誕生。哪怕擁有將軍坐鎮和軍隊擁護,但迎接孔家新生兒的準備依舊沒有結束。
在整個生產過程期間,孔府將府內所有的門戶全部打開。
哪怕是只有在喜慶大典和重大節日才開放的重光門在生產當天也對外打開,好讓孔府內外的人都能知曉生產的進度。

如此重大的排場只為迎接王氏腹中性別未定的胎兒,可偏逢王氏難產生產氣氛一下子變得緊張起來。隨著胎兒遲遲不肯落地,所有人的心在此刻都揪成一團生怕出現意外。
難以想象要是當時王氏難產無法生下腹中的胎兒,孔家的香火在孔令貽那一代斷掉是一個什么樣的后果。
所有人都在祈禱王氏能順利生產,可大家著急并沒有實際的用處,關鍵還是在于王氏自己。
甚至因為胎兒難以落地有人開始傳播與風水有關的言論,他們說是孔府地勢原因壓制了王氏腹中胎兒的降臨導致王氏難產。
實在沒辦法的情況下有人建議將以前只有皇帝出巡或祭祀才開的正南門曲阜也打開,另外再將一塊寫有“魯班高八丈”的木牌懸掛在后堂的一棟角樓門上。

開南門和掛木牌的原因是借此抬高所謂的孔府地勢來幫助王氏腹中胎兒降臨,不知是王氏突然發力還是產婆的幫助,王氏腹中的胎兒終于順利落地。
待所有人確認王氏真的誕下一個男嬰后,孔府立刻派人四處敲鑼十三下通報府內所有人小少爺誕生的消息。
而王氏真的誕下男嬰的消息令所有關注孔家后代的人都松了一口氣,孔家香火和圣人傳承的問題也能夠得到解決。
接著曲阜全城都燃放鞭炮慶祝第七十七代孔氏后代子孫的出生,而政府也為了慶祝圣人孔家香火不輟在曲阜特意鳴禮炮13響。

孔家第七十七代孔氏后代子孫在經歷了如此多的曲折和全國高度關注重視下,終于以極具排面的方式誕生了。
剛出生的衍圣公取名孔德成,字玉汝,號達生。他一出生就受位襲封第三十一代衍圣公,也是我國最后一代衍圣公,挑起后來的孔學儒家大任。
04 圣人傳承,儒學延續在孔令貽第4任配偶的第三胎也是最后一胎才生出孔德成的曲折歷程著實令大家都捏把汗,可即使費盡千辛萬苦出生后,孔德成的圣公傳承之路也并不是那么順利的。
孔德成才出生第十七天,他年僅26歲的生母王氏就因為產褥熱而離世,失去生母的孔德成只能由其嫡母陶氏代為撫養。

1920年6月6日,是孔德成的百日宴。孔府當天收到了來自政府頒發的總統令,總統令中的內容為宣布孔德成襲封成為第三十一代衍圣公。
身為最后一任衍圣公的孔德成從小就被嚴格地要求學習,民國十三年年僅四歲的孔德成就要開始不同類型的學習。
其中的課程包括外語英文、琴藝等,而當時孔德成的學習啟蒙老師為吳伯蕭和詹澄秋。五年過后,民國十八年的時候自出生起就照顧孔德成的嫡母陶氏也離開了人世。
未滿十歲的孔德成此時依舊需要人照顧,后來由孔德成的業師王毓華,負責孔德成學業的同時也照顧他的生活起居。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制度的改善,當時所流行的世襲制度慢慢不再被世人認可,而世襲的“衍圣公”這一爵號自然也在改革的范圍內。
雖說世襲制與當時的社會發展存在沖突,可是儒家思想卻是不容質疑的道統存在。
為了順應發展的同時保留道統習俗,民國二十四年政府將“衍圣公”的爵號改成了后來的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
爵號改名的同年7月8號,孔德成于南京宣任時由陳立夫主持就職儀式,戴傳賢負責監督儀式進行。
雖然孔德成的任職是之前世襲沿襲得到的,但是除去這方面的原因他本人也十分優秀和刻苦。

孔德成不僅在基本的學術上有所成就,在他26歲時又開始學習國學和書法,跟隨的老師為莊陔蘭。
根據孔德成在書法上的興趣和從師的閱歷,孔德成學習書法最開始從二王入手。
初步上手后,在書法上小有心得的孔德成又開始學習顏體和北魏的張猛龍碑字體。因為孔德成的刻苦練習,他在四種字體書法上都有一番成就,并且尤其精通甲骨文和金石文字。
這一年,孔德成也到了婚娶的年紀。在多方的介紹和接觸下,孔德成在民國二十五年的12月16日迎娶了前清的名宦后代,孫家鼐的曾孫女孫琪方。
本以為孔德成娶妻后的生活應該是在外負責傳播儒學主持孔學活動,在內妻子賢良家庭和睦,總之應該是歲月靜好的生活。

可是到了最后一代“衍圣公”孔德成這里,他曲折的人生似乎不允許他平靜的生活。
抗日戰爭前夕,日本曾經多次派人前往孔府邀請孔德成曲阜前往日本參加日本舉行的孔廟落成典禮,但是愛國的孔德成統統拒絕了日本使者的邀請。
為了避免日本的報復和戰火的殃及,民國二十六年12月孔德成夫婦在駐兗州七十二師師長孫桐萱的幫助下連夜離開曲阜轉移到較為安全的地帶。
一個月后曲阜淪陷,孔德成遷居重慶,負責主持成立孔學會、組織名家以及召開宣講會和討論。由孔德成主持的學會主要是研究和弘揚孔學思想和發揚民族精神。
但由于孔德成一直學習傳播以傳統的儒學思想為主,導致和當時進軍重慶外來新思想文化有很大的沖突。
而孔德成也在這次的沖突中倍感受挫,于是開始反思自己學習新的治學方法。

反思后的孔德成開始向著名的學者王獻堂虛心受教,后來找到了屬于自己學術的正確走向:做一位純粹學人,而不以道統自居。
也正是因為孔德成后來及時正確地調整了自己學術的方向,才使得之后他在自己學術的領域上更加發揚光大。
調整狀態后的孔德成等到抗日戰爭結束后遷居到南京,后來又回到曲阜紀念先祖。
到了民國三十七年,為了進一步提升和拓展自己,孔德成選擇前往美國考察國外文化。
一年后孔德成返國,并且在香港、廣州和澳門之間往返。

建國后的孔德成再次投身致力于儒學文化,作為“圣人”的傳承,他有屬于自己儒學延續目標。
為了更好地結合時代傳播正確的儒學文化,孔德成進入臺灣大學開設相關課程,在知識的海洋中傳播優秀的傳統文化。
而孔德成自1955年進入臺灣大學任教后一直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將自己的感悟和學術全部無私奉獻給那些求學的學生。
直到2008年,孔德成因病離世才停止了教學生涯。
回看孔德成一生的經歷,可謂是極其跌宕起伏的。他被視為孔家最后香火的希望,在全社會的高度重視下出生。

剛出生的孔德成就被定下了“圣人”的稱號,擔負起孔家興旺和儒學傳播的重任。
后來又經歷了制度的改革和戰爭的影響,相較于他之前幾任的“衍圣公”孔德成的一生確實不易。
幸而孔德成的好學和付出配得上他所經歷的一切,極具高調的出場和光榮的于崗位離世,孔德成的一生作為值得世人尊稱他為“最后一代衍圣公”。
雖然“圣公”的世襲制度不存在了,但是儒學思想依舊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儒家思想中優秀的精華部分值得我們所有人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81405.html
下一篇:什么是sd卡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