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4-01-24閱讀(13)

圖 | 小敏家
文 | miki粥
全文2730字,閱讀時長大約7分鐘。
有件事笑瘋了。
朋友圈里刷到一個吐槽,「這個曹雪芹怎么回事啊?寫了八十回就棄坑了!斷更差評」。沒看懂,順手點開了配圖。
配圖有兩張,第一張是張愛玲電影發(fā)布會的段子。
就當發(fā)布會即將接近尾聲的時候,突然有一位女記者沖進發(fā)布會的現場。她搶過一個話筒,高聲問道:“這位張愛玲女士在現場嗎?”
臺下議論紛紛,主持人略帶傷感的回答:“她來不了。”
聽到這個回答,記者并沒有就此罷休,而是再一次發(fā)問:“那你們能幫忙約個專訪嗎?”
主持人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只好說到:“無能為力。”
不死心的記者,再一次開出里自己的條件:“我們在內地有幾百萬讀者,可以幫她好好宣傳一下的。”
哎喲,這么厲害的平臺,有人勸勸這個叫張愛玲的網紅作家嗎?
第二張圖是個咨詢。
一個網友做了個視頻上架被拒了,理由是里面包含獲獎信息,涉及獲獎需要提供獎勵證書,否則不刪文字描述就發(fā)不出去。
這位朋友想不開,還追著客服問,鮑勃迪倫拿諾貝爾獎我怎么提供證書?
后來覺悟了,和客服爭論還不如抓緊時間聯(lián)系鮑勃迪倫。只希望他不要不知好歹,趕緊把證書提供出來。畢竟在客服的邏輯里,沒有證書就不能證明你得獎…
看完這個段子,我腦海里閃過一個想法:
生小孩,可能是這屆年輕人的剛需。
倒不是為了養(yǎng)老(想知道指望小孩養(yǎng)老多么不靠譜,可移步看:雞娃成功的爹媽,如今度日如年)或堵住親戚的嘴,也不是為人類不滅絕做貢獻的覺悟,就是為了提升自己的知識量,生個小孩都很有必要,因為他能掃除我們的文化盲區(qū)——
讓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僅對張愛玲和胡蘭成的八卦如數家珍,還對鮑勃迪倫的歌詞兒倒背如流;還捋得清紅樓夢的人物關系,對三國的故事如數家珍,連西游妖怪都盤得門兒清。
因為唐僧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再多,也總算有盡頭,哪像奧特曼家族生生不息?迪迦、賽羅和銀河,弟弟最近又移情別戀上了艾克思…
考察老母親的題庫也完成了升級,要知道愛跑步的我只知道愛世克斯。
以前他會問我上面的人叫什么?考察眼力記憶力;如今出的全是拓展題,比如賽羅爸爸的爸爸他是誰?賽文有幾只膠囊小怪獸?
那天在評論區(qū)看有人好奇奧特曼有女的嗎?一個網友秒回「有」,就知道這位朋友也是沒少交學費那。
當然,奇怪的知識只能證明我們學習的廣度,學科的研究才能證明我們的深度。
前年陪姐姐英文閱讀,才知道行星、恒星和衛(wèi)星在英文里是不同的詞兒。唱了許多年的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閃耀地根本不是什么小星星,而是巨大的恒星啊!
從中考到高考到大學四級,都沒搞明白的事兒,生個小孩就一次全通。
所以,如果覺得自己知識不夠,真可以生個娃來提升一下。保證你從營養(yǎng)科學、孕產知識樣樣不落,還能重修生物,搞懂基因檢測這樣的前沿科技——
我們有個同事,懷孕那會兒,每次產檢自己都研究好產檢的內容,主動跟大夫匯報,還會把產檢結果歸類匯總好,為了養(yǎng)好孩子還在懷孕時讀了個啥玩意心理學的證書,我聽完都石化了…
高中生物老師也許教不會你染色體有多少對,生個小孩就能無師自通。
生二胎就更厲害了!一個高齡產婦,她對醫(yī)學的理解都會得到升華。
大家都知道,高齡孕檢有一個2000多塊左右的無創(chuàng)DNA吧,主要用于替代羊水穿刺篩查唐氏。
原理是通過采集孕婦外周血,利用高通量測序技術,對于母體外周血漿中的游離DNA片段,包括胎兒游離DNA進行測序、生物信息學分析,從而能夠得出胎兒患有21三體、18三體、13三體綜合征風險率。
是不是沒看懂?沒看懂沒關系,只要看見「風險率」就夠了。這代表了你花幾千塊做測試,最后得到的只是概率。
當然,我不太理解理解概率還想做一個求心安,被醫(yī)生朋友阻止。
她說,想確定診斷只有羊穿,剩下的檢查都是機會主義,百分之0.01%和1%沒有差,樣本量不一樣,但都有中獎機率。
這讓我有了新的領悟,搞得定的醫(yī)學才叫科學,搞不定的部分博大精深充滿玄幻,跟紫薇星盤差不太多。
生完小孩更可怕,尤其是成為新手爸媽。
要學的東西可太多了,從奶粉品牌到各種防水吸水性材料深度研究。當年我手里成套崔神小兒急癥應急手冊,娃養(yǎng)到四歲臨床經驗十分豐富,已經算半個兒科大夫了吧…
你想躺平不學都很難。小孩想進步,都靠雞爹媽。
有個朋友聊起來,說中秋放假老師布置了三套周報,開學之后還要評選。一年級小孩哪里會?最后評得都是他們背后的爹媽。
自己從小就沒這個才藝啊,小孩只能一邊流淚一邊自己畫。看得當媽的心都碎,連夜問我,哪里有成人繪畫培訓班,感覺自己在這方面應該還有潛力可挖。
這還是讀幼兒園,上了小學更考驗爹媽。
語文從笠翁對韻背到滕王閣序;數學狠刷數獨、華容道和奧數題;英文更厲害了,大學為了畢業(yè)四級考了五次的一個媽,為了不輸給二年級的娃,研究各種學習方法,一天背上百個單詞眼都不眨…
琴棋書畫、騎馬射箭,當了家長,這就是你的基本素養(yǎng)。
在我們看來,想雞娃先實踐,不下場就沒有發(fā)言權。
唯一不需要親歷親為的,大概只有冰面項目了。但這樣也無法阻止我們成為冬奧會項目專家,站在零下十來度的冰場,各個是場外技術指導。
對一個成年人來說,老師教的你未必會,但小孩肯定能逼你成才。
90后想要有文化,不用報班考研了,生個娃就足夠。
不像我們80后,知識的原始積累還要靠「窮」。
很多人估計都想不明白,窮得什么都沒有啦——
去不了環(huán)球沉浸式體驗哈利波特,也去不了北極看極光,沒爬過世界的頂峰珠穆朗瑪,也不可能跟著科考隊去尋找腓尼基人失落的寶藏,怎么還能有知識量呢?
一個姑娘很厲害,既了解水星七杰的傳奇故事,又知道白堊紀霸王龍的習性;既了解天宮空間站計劃,又知道十二種佛法僧鳥的區(qū)別;既了解流星余跡通信原理,又知道各種熟成牛排的烹飪時間…
別人好奇她是怎么無所不知?她說因為童年太窮,家在農村有姐姐有弟弟,電視都買不起只能在圖書館借書,書讀多了,知道的也就多了(@三聯(lián)少年刊)。
董宇輝也是這樣。一個苦孩子走出窮鄉(xiāng)僻壤,張口就來的中英文,能把城里人全面碾壓,全憑過人的閱讀量。
現在小孩不窮也不苦,家里擺著四五臺電腦、兩三臺游戲機和投影大電視,就算送去五大洲南北極,他們眼里也多半只有手里的ipad。
屏幕雖小但連接的是元宇宙!虛擬蓋房團在《我的世界》里早就沒大沒小,四五歲的小孩都能有地有房,誰還在乎地球這巴掌大的一畝三分地?
所以,采訪張愛玲、要鮑勃迪倫的獲獎證書,這種事有什么稀奇?
而且,不只是小孩在逼爹媽進步,連學校都不甘示弱,把家長當成了第一教育對象。
減負之后,小孩三點半放學沒有作業(yè),教育都從爹媽抓起。我們工作一天累成狗,還要上家庭教育課,聽課記筆記接龍分享心得,就怕學不扎實學不會啊…
全社會都這么努力雞爹媽,你距離成才還能遠嗎?
-END-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83137.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