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母嬰>孩子有情緒(小孩一有情緒就)
發布時間:2024-01-25閱讀(9)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近期,許多關于孩子情緒爆發,毅然決然結束自己生命的社會新聞頻發。比如"上海一17歲少年因被母親責罵,情緒激動,沒有半點猶豫從盧浦大橋一躍而下"、"15歲少年因老師批評一時無法調節心中的壓抑情緒從而跳樓輕生"……等等,這樣的事件并非一件兩件,每次看到這種新聞都會人不禁打一個冷顫,其實這就是"情緒饑餓"導致的最壞結果,讓人不寒而栗。
這樣的事例為家長們敲響警鐘,生活中家長應該和孩子之間形成良好的溝通,理解并疏導孩子的情緒,希望我們能越來越少看到這樣的新聞。
以上的新聞是孩子產生負面情緒后,表現最為強烈的自殘行為,也就是說這種行為已經危及到生命了。
其實,生活中有一些孩子在更小的時候就已經表現出自殘行為了,如果不加以重視就極有可能演變上以上新聞的情況。
人不是天生的一張白紙,孩子可能對知識一無所知,但由于基因的遺傳,以及生理、心理、語言的慢慢發展,孩子會情緒很正常,就像幾個月的寶寶拒絕喝奶,三四歲的孩子拒絕上學,如果父母能對孩子的情緒加以正確的疏導,為孩子的情緒找一個出口,那孩子會慢慢改掉壞情緒,并養成良好的性格;
"情緒饑餓"是如何形成的如果孩子經常在生活中不被理解,經常被家長打罵,被否定,不被信任,如果這種傷害的程度不深,那么孩子可能只會產生厭煩或有自卑心理;但如果程度太深他將會產生抵觸心理和抑郁情緒,容易暴躁發火,表面看起來沒有任何問題,但是,一觸及到內心深處陰影,就很容易爆發,以自殘來發泄。
"情緒饑餓"正是由于長期不被理解、不被信任和尊重導致的心理壓抑,是心理上自我防御機制的消極保護性,也是抑郁情緒的發泄。
也就是說孩子的自殘行為是一種"情緒饑餓",有些孩子是不知道如何排解情緒的,只有通過這樣極端的方式來釋放。二是孩子通過這樣的行為來攻擊父母,引起父母的注意。不管孩子有怎樣的自殘心理,當孩子有自殘行為時,家長就應該引起重視,建議尋求專業的心理咨詢師來幫助孩子做心理調整。
"情緒饑餓"的深層原因父母關系緊張,經常吵架的父母會增加孩子的緊張情緒,原生家庭的不和睦會在孩子心中植下憤怒的種子,一旦生根發芽就難以根除。
在幼兒園或學校里受到欺凌,常常被孤立,同學遠離他,這種情況會導致孩子內心自卑,渴望受到關注,增加他們用極端方式博取眼球的可能性。

家長沒有真正了解孩子的主觀意愿就把壓力轉加到孩子身上,容易造成孩子行為的扭曲。
小說《無聲的告白》中從一開始就講述了小女孩莉迪亞的自殺,隨著故事的展開,我們知道,女孩的媽媽常常感到緊張、壓力,甚至最后離家出走,她的爸爸媽媽之間缺少很好的溝通,媽媽總是將她自己為完成的理想寄托在莉迪亞身上,從來沒有問過莉迪亞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也沒真正關注過莉迪亞安靜的表面之下有什么情緒和想法,以至于這樣的乖女兒最后輕聲了也不知道是何原因。
其實莉迪亞早就產生了抵抗情緒,只是沒有表現出來。莉迪亞的媽媽內心就是充滿矛盾的,這讓孩子的心理又怎么能健康呢?
就像小說想表達的一樣,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但是如果原生家庭的傷害無法讓我們擺脫,我們又如何能找得到自己。
孩子心智尚未成熟,生理和心理尚處于發展階段,特別是到了青春期心理更加敏感,容易沖動對情緒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心理自我調節能力較弱。
而通常情況下,孩子往往不懂得控制自己的主觀需求和欲望,此時如果家庭、學校和社會不能加以正確的引導,反而以說教的方式控制其需求和欲望,他們的不良情緒往往很容易爆發出來。

受到并不強烈的一般刺激,也會引起十分強烈的情緒波動,容易突然間情緒崩潰,做出自虐行為,沒有滿足其愿望或要求就不停止自殘。
沉默寡言,待人冷漠,經常給人郁郁寡歡或孤苦伶仃的感覺。
是指孩子在意識到將要發生不利事件的時候所產生的夸大了的恐懼、緊張以及煩躁不安的情緒狀態。這樣的孩子往往心存戒備,心里敏感,在意別人的看法。
自我懲罰的目的有一下幾種:一是對自己面臨的糟糕狀況進行自我懲罰,對自己的無能為力感到憎惡;二是通過通過疼痛的感覺釋放壓力和痛苦;三是為了終止沖突。通過自我攻擊恐嚇他人,威脅他人,讓對方感到恐懼和壓力。

原生家庭對好孩子后天性格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之間有愛,孩子基本上也會朝著健康、善良、樂觀的方向發展。所以夫妻之間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吵,更不要把火氣撒到孩子身上。情緒是會傳染的,如果父母看待事物的方式很消極,那孩子很難成為樂天派,但如果經常鼓勵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那么孩子凡事肯定會朝著好的方面去想。
父母每天可以花一些時間和孩子在一起,陪孩子玩,聊聊天等。也可以創設安靜的休息環境,在安靜的環境下,既能夠高效學習又有自己的私人空間,可以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如此一來壞情緒可以得到抒發,注意力也得以轉移,不至于沉浸在悲傷中。
讓孩子學會積極的自我暗示,多鼓勵和表揚孩子,讓他們知道在外面跌倒了還有溫暖的肩膀可以讓他們依靠,使孩子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
家長應該對孩子的情緒感同身受,與孩子發生共情,當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時,不要急著去否定,應當傾聽他的想法,不要讓他在學校受到了不公平對待,回家還不被父母理解,要耐心的詢問,讓孩子知道你明白她的沮喪,不要讓孩子感到無力感。

當孩子情緒失控時,不要急著安撫孩子的情緒或者急著滿足他的需求,如果只要一哭就去滿足他的愿望,那么他只會越來越不懂事,因為他會認為只要一鬧就可以解決問題,所以這種情況下可以適當地忽略孩子的哭鬧行為。
另外讓孩子學會心理自我調節,讓他們在寬以待人的同時懂得寬以待己,畢竟人無完人,努力固然重要,但有些時候勉強不來也不要刻意去撞南墻,要換個方向思考問題,達到目標的方法和途徑有多種,但要把目標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每達到一個小目標就要告訴自己其實很棒。
當心里確實有苦悶的情緒沒有辦法排解的時候記得找讓找父母、老師、朋友訴說,或找個無人的地方大哭一場或把要說的話寫在日記里。
很多時候,孩子會出現大哭大鬧的激烈反應,此時情緒化會導致大腦無法理性思考,此時所有的道理孩子是聽不進去的。
父母可以選擇用復述孩子發生的問題的方式,來平復孩子的情緒,當孩子情緒平復后,讓他說出自己遇到的問題,此時父母不應用說教的方式解決,而應該既像朋友又像導師,循循善誘幫他把問題解決。

我是小A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92314.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