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母嬰>朱元璋第十八代孫女(朱元璋的第27代孫)
發布時間:2024-01-25閱讀(13)
新中國成立后,有一天,毛主席與王稼祥、朱仲麗夫婦三人在家里聊天,談及朱仲麗的父親朱劍凡時,毛主席有些傷感,嘆息一聲說:“你父親是個很有骨氣的人,一輩子都光明正大,就是走得太早了。要不,就能當我們的教育部長了,實在太可惜了。”
朱仲麗聽了,一時不知道該怎么回答,只能連聲謝謝毛主席對父親的褒獎。
那么,朱劍凡老先生何許人也?毛主席會如此認可他的人品呢?乃至于多年以后,依然對他稱贊有加,而對于他的離去惋惜不已呢?

作為我國早期教育家,朱劍凡或許并不為大多數人所熟知,但他的學生很多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比如中國共產黨唯一女創始人向警予,新中國首任婦聯主席蔡暢,楊開慧、著名女作家丁玲······等等,所謂名師出高徒,可見朱劍凡并不簡單。
朱劍凡原名周家純,據《周氏族譜》記載,先祖是明英宗之子吉王朱見浚,封地在湖南長沙。為明朝末年躲避清兵的“圍剿”,后來在寧鄉隱居,改名換姓周,到朱劍凡這一代,已經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二十七世孫。辛亥革命后,周氏重修族譜,才全部改回朱姓。
1883年,朱劍凡出生于湖南寧鄉封建官僚家庭,父親周達武是湘軍名將,曾經追隨左宗棠南征北戰,后來受朝廷重用,官至四川提督、甘肅提督等職務。但朱劍凡長大后并未跟隨父輩的從政之路,反而成為了一名舊社會的“叛逆者”。
1902年,朱劍凡東渡日本留學,進入日本弘文學院師范,期間認識了黃興、陳天華等革命人士,并結下了深厚情誼,隨后開始接受民主革命的思想,曾經多次參加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
回國后,朱劍凡先是在寧鄉速成師范擔任教員,因認為“女子沉淪黑暗,非教育無以拔高明”,下定決心辦女子學校,將自己在長沙的部分私宅無償捐出作為校舍,但為了避免被當時政府查封,只好把女校命名為“周氏家塾”。
創業難,興業更難,為了有更顯著的教學成果,朱劍凡到處請社會名師前來任教,當時長沙比較有名的楊昌濟、徐特立等都曾在他的邀請之下前來擔任教員,這讓周氏家塾的很快就在教育界聲名鵲起。

周南女校舊址
但隨著教學規模的擴大,教學經費開始變得捉襟見肘,雖然朱劍凡盡力節儉,仍常常入不敷出,這讓他有些焦頭爛額,不得不開始到處懇求自己的家人朋友解囊救急。
朱劍凡的母親一生節儉,為了得到她老人家的援助,朱劍凡曾多次下跪陳述自己“教育救國”的理想抱負。妻子魏湘若通情達理,為了支持丈夫的事業,不惜變賣自己的陪嫁首飾資助。黃興等一干好友也紛紛捐錢捐物解囊相助,最終才讓女校得以繼續經營。
母親去世后,朱劍凡繼續加大對學校建設力度,可謂是傾盡權利,不惜變賣自家田產,將園林改為校舍,還置辦桌椅、教學儀器等教學硬件設施。隨著影響力逐漸增大,有一些進步教育人士也聞風而來,李士元、張維一等都先后到周南任教,開啟了教育新風氣。
但是,一些頑固的封建劣紳見此,以“男女授受不親”,“混雜非禮”等借口為由進行污蔑攻擊。為了周南女校的生存和發展,朱劍凡不得不開始與他們“斗智斗勇”,機智巧妙采用了慈禧“垂簾聽政”的辦法,上課時,把女學生和男教師用竹簾的方式隔開,只聞人聲不見其人,由于誰都不敢質疑慈禧的做法,這件事最好才偃旗息鼓,不了了之,女校也避免了許多無謂的麻煩,也可以說沖破了封建禮教的桎梏。
朱劍凡也十分注意培養學生們的愛國教育,不僅注重傳統意義上的授業解惑,也倡導學生積極行動的實踐,主動配合團結教育界人士,帶領學生與反動軍閥進行面對面斗爭,抵制日貨,要求國民政府實行徹底改革,支持和鼓勵學生參加革命斗爭,以及參加社會活動,廣泛閱讀進步書籍,他是許多女學生最后走上革命道路的引導人。

青年時期的毛澤東
五四運動前后,當時國內社會出現了各種不同思潮,朱劍凡與徐特立、何叔衡等人,堅持自己的想法,認為馬列主義思想才是救國的真理,隨后共同組建了“健學會”。后來,這個組織被毛澤東稱贊為“東方的曙光”。
自此,朱劍凡徹底成了“唯物主義者”,“無神論者”,堅決表示服從真理,并多次公開發表愛國演講,帶頭剪掉了辮子,砸了家里的神龕,明確反對封建倫理道德,其態度十分堅定,為許多社會進步人士做了最好的表率。
1920年,毛澤東從北京返回湖南后,去朱劍凡家里拜訪,兩人志趣相投,相談甚歡,就社會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當毛澤東提出想要組建文化書社的事情,朱劍凡極其贊同,主動慷慨表示資助他的革命活動,此后也會大力支持。
毛澤東大為感動,對朱劍凡說:“朱校長真是深明大義,為女性教育事業殫精竭慮,毀家興辦,不惜捐出自家房舍,變賣家產,讓人敬佩,現在又如此資助我們文化書社,潤之感激不已。”
朱劍凡回答說:“楊(昌濟)先生與我是摯友,你不必客氣,他在世時常說你“心無分文,心憂天下”,如今你為國為民呼吁奔走,我當然要助你一臂之力了。”
他不僅解囊相助,隨后毛澤東創建新民學會之初,朱劍凡還鼓勵自己的子女,周南女校的學生以及校友都前去參加,包括向警予、陶毅、勞君展等都是最早的會員,她們都先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朱劍凡
上世紀20年代,朱劍凡曾三次代表湖南教育局去北京參加全國教育會議,認識了許多國民政府高官,其中范源廉對他幾位賞識,擔任國務總理后,有意讓朱劍凡做教育總長,這個是薪資豐厚的高等職位,卻沒料到被朱劍凡一口回絕,這令所有人都感到意外。
這或許也是前文所講,毛澤東稱贊朱劍凡是“很有骨氣的人”的重要原因,可以為興辦女學下跪母親哀求,但“令我不得開心顏”,絕不“摧眉折腰事權貴”,如此這般的高尚品格,身上具有的浩然正氣,確實值得敬佩!
1923年之后,朱劍凡開始直接投身革命工作,南下廣東追隨孫中山先生,致力于北伐工作,擔任了中央政治訓練班教務主任等職務。朱劍凡于1926年才返回湖南長沙,開始擔任國民政府長沙市黨部常務委員、長沙市長等要職。
但是隨著第二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事變,湖南的形勢也越來越嚴峻,為了聲討蔣介石的罪行,朱劍凡召集批判大會,并親自擔任大會主席,他這一舉動遭到了反動軍閥的報復。
長沙“馬日事變”之后,大批反動軍警開始搜捕周南女校,到處抓捕朱劍凡以及其他革命人士。朱劍凡從此離開湖南,原本想同兒子朱伯深一起參加武昌起義,卻不料乘船鄱陽湖中的時候,突遇大風只能返回,隨后被迫遠走日本。

蕭勁光和朱仲芷
1929年返回上海,與魯迅,宋慶齡關于共同發起成立“自由大同盟”的倡議,并從此留在上海開始地下斗爭,多次掩護黨的地下活動,并把自己的寓所,作為地下黨組織秘密接頭和會談地點。
1931年時,由于顧順章的叛變事件,在上海的地下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毛澤東與夫人楊開慧的三個小孩就讀的大同幼稚園也被迫疏散,當時形勢太混亂,三個小孩不小心與接他們的同志走散了,從此流落上海灘街頭。
朱劍凡聽說消息后,不顧危險四處打探消息,積極幫忙尋找小孩下落,最終才找到早已餓得骨瘦如柴的三個小孩,把他們收留家中撫養兩個月后,考慮到自己寓所因為是黨的接頭地點,隨時會有危險,經過自己慎重考慮,以及與黨組織商議后,把毛澤東的三個小孩送到了“紅色牧師”董健吾家里,這才放下心來。
1932年,朱劍凡由于操勞過度,后身患胃癌,經過治療無效,最終不幸逝世,隨后葬于上海公墓。
值得一天的是,朱劍凡的八個子女中有六個都是共產黨員。其中女兒朱仲芷嫁給了開國大將蕭勁光,也是新中國第一任海軍司令大將。女兒朱仲麗嫁給了王稼祥,曾擔任外交部副部長以及駐蘇大使等職務。這兩個女婿都是中共中央鼎鼎大名的人物。
朱仲芷生于1904年,從小就勤奮好學,加上天資聰穎,從父親創辦的周南女校畢業后,考入了金陵女子大學,可謂是學霸級別的才女,由于受父親的教育影響,很早就接受了革命進步思想,1927時就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家中兄弟姐妹中最早的一個。
蕭勁光與朱仲芷第一次結識是在武漢李富春、蔡暢夫婦的家里,兩人彼此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尤其是蕭勁光,深深被朱仲芷文靜的外表和優雅的舉止所吸引,此后,隔三差五就會找借口,以給李富春匯報工作為由,去偷偷瞄上朱仲芷幾眼,這一切都被蔡暢看在眼里。
可惜,當時朱仲芷雖然已經二十三歲了,卻不想太早決定自己的終身大事,想著要干一番大事業,對于蕭勁光的小心思其實還是清楚的,但仍堅持自己的主見,也想先多一些時間了解和認識一下蕭勁光的性格和人品。
最后,還是在蔡暢大姐的撮合下,蕭勁光才鼓起勇氣約朱仲芷出去公園玩,兩個年輕人漫步在林蔭小道上,開始有了第一次的深入交流。
看著內向的蕭勁光一直沉默不語,還是朱仲芷首先打開了話題,有意問道:“革命很辛苦吧?”
“苦啊”蕭勁光回應道,也很實在:“只是苦一時,以后就不會苦了,為自由解放吃苦有價值。”
朱仲芷聽了,不由看了他一眼,說:“那你覺得咱們革命會成功嗎?”
“當然,你看俄國革命不就成功了嗎?咱們也一定會成功!”蕭勁光堅定地回答說。隨后他開始饒有興致跟朱仲芷講述自己在俄國的所見所聞,兩人的心一下子就拉進了很多。

蕭勁光
對于革命的理想和忠誠是那個時代年輕人共同的話題,蕭勁光與朱仲芷越聊越投機,對于雙方都有了進步的認識和了解。幾天后,兩人在蔡暢大姐的見證下,揭開了最后一層窗戶紙,正式確定了戀愛關系。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后,最終這兩個志同道合的年輕人結為伉儷。
婚后不久,蕭勁光受組織委派又開始到蘇聯學習,朱仲芷也陪同一起前往,在蘇聯期間迎來了他們的第一個小孩,沒想到1930年夫妻兩人奉命回國時,為了不耽誤革命工作,只好把女兒寄養在保育院后,后來他們想要找回時不幸失蹤了,這件事一直讓蕭勁光夫婦后悔莫及。
在革命歲月里,朱仲芷與蕭勁光相互鼓勵,相親相愛,一共生育了六名子女,除長女失蹤外,其余五個孩子都健康成長,并且很有作為,為新中國的建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朱仲麗與王稼祥認識則是從延安開始的。長征過后,王稼祥的身體就一直不太好,經常需要醫生的照料,恰好朱仲麗是一個剛畢業的醫學生,兩人的相遇也就不可避免了,似乎也是命中注定的一樣。
有一次,大家開完會議后,毛澤東看到朱仲麗,就主動把她介紹給了王稼祥,說:“這是我小老鄉,咱們這里的保健醫生,以后身體哪不舒服,稼祥同志直接找她就可以了。”王稼祥聽了,就爽快的答應了。
朱仲麗性格開朗,比較活潑外向,與王稼祥友善溫和、平易近人的性格挺匹配的,雖然當時王稼祥已經是中央首長級別,朱仲麗只是剛畢業的學生,但兩人相差的歲數并不是很大,不過相差九歲而已,在許多話題上還是很有共同語言的。
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彼此間的距離迅速拉近,他們很快就確立了關系,并于1939年初,朱仲麗與王稼祥在延安舉行了簡樸的婚禮,一起組建了共同的小家庭。
婚后,兩人十分恩愛,朱仲麗知道丈夫曾經戰斗中受過很嚴重的傷,落下過病根,憑著自己醫生的專長,把王稼祥照顧得無微不至,讓原本身體虛弱的王稼祥,看上去比以前健康了很多,毛澤東見他身體越來越好,還對王稼祥打趣說道:“恢復得不錯,看來我的小老鄉把你照顧得挺好,她的功勞不小啊。”
周恩來也一直以為王稼祥的病很難治好,很擔心他,看到王稼祥婚后身體一天天變好,也會經常夸贊朱仲麗,說她醫術高明,他們夫妻是模范夫妻,沒見過他們紅臉吵過架,延安的許多同志都要像他們學習。

朱仲麗和王稼祥
朱仲麗與王稼祥夫婦為了革命工作,一生都沒有生育自己的孩子,當然這其中可能也有其他的原因,這并不為外人所知曉,但夫婦倆感情一直很好,就算沒有孩子,他們夫妻到晚年時也沒有反悔和相互抱怨。
值得一提的是,兩人在延安時期的工作都很忙,整個抗戰期間,朱仲麗作為外科醫生,有時經常要奔赴前線為傷員動手術,還曾經當過國際友人白求恩大夫的助手,可以說會抗戰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974年,王稼祥還是因病不幸去世了,這一度讓朱仲麗悲痛欲絕,經過一段長時間的恢復期后,朱仲麗開始把全部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寫作當中,因為有著豐富扎實的知識,坎坷的人生閱歷,六十多歲的朱仲麗以驚人的毅力,先后出版了近十五部長篇小說,并且每部都很暢銷,于1981年加入了中國作協。2014年,朱仲麗無疾而終,享年100歲,驚艷了整整一個世紀。

朱劍凡作為近代女子教育家,女學運動的先驅者,不但讓自己的女兒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讓她們擁有自由獨立的人生,某種程度上,也加速了近代婦女解放運動的進程,不僅把原有不平等的性別制度徹底推翻,也沖破了封建禮教的桎梏。
因此,也可以說朱劍凡達到了自己“教育救國”的理想,無愧于中國革命先行者的光榮稱譽,也正確地揭示了教育的本質和作用,為20世紀初中國教育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朱劍凡對于封建體制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教育觀嗤之以鼻,提倡“男女平權”的理念深入人心,徹底否定了封建倫理道德觀念對于女子的束縛,為了紀念這位教育家,1953年時,朱劍凡的墳墓從上海遷葬到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讓后人永遠銘記!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93909.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