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職場>人性化管理的工作模式(破解摸魚式加班)
發布時間:2024-01-19閱讀(13)

近日,記者接到在重慶一家文化傳播公司任品宣總監助理的市民張言鈞電話,其情緒激動地表示“苦受單位的加班文化折磨”。晚上7點,記者應約來到張言鈞公司樓下,看到公司燈火輝煌,部門崗位上坐滿員工,根本沒有下班的跡象。像張言鈞所在單位的這種“加班文化”,還并非個例,網絡上有人將此現象總結出一個詞語:摸魚式加班,意思就是領導沒有下班,員工也不能提前離開。(8月25日《工人日報》)
把“領導不走我不走”“坐班不做事”的無端延長“工作”時間戲稱為“摸魚式加班”,顯然不無對這種“渾水摸魚”和“濫竽充數”行為的譏諷之意。旨在為“刷自身存在”和“博領導好感”的被迫“加班”,除了備受詬病的形式主義本質之外,既無絲毫效率,又令職工反感,實屬由企業不良文化衍生出的職場病態,亟待破解與矯正。
人們不解,一個并不為眾多企業員工看好的“摸魚式加班”怪象,緣何能一再上演甚至于大行其道?從直觀看,“職工不走”緣于“領導未走”,“摸魚式加班”是員工在隨領導起舞。但透過這份被迫與無奈的“加班”背后,人們卻不難窺測諸多思維扭曲的認知誤區。比如把創造價值的職場平臺,誤作裝模作樣的秀場舞臺,不怕工作沒做好,就怕領導看不到,而領導也樂見這種“以企為家”的偽加班和假人氣;重加班“時長”輕工作“效率”的“偽奮斗”“假上進”,久而久之勢必會助長弄虛作假的歪風邪氣;缺乏獨立意識而崇尚人云亦云的跟風、從眾心態,看別人不走自己也留下,空耗時間、無所事事。
說到底,“摸魚式加班”就是一種消極、荒誕的不良企業文化。要有效破解“摸魚式加班”的職場怪象,就當首先矯正企業內特別是來自管理層的認知“渾水”。一個企業要在市場競爭中贏得良性經營和可持續發展,關鍵要靠正確企業文化的凝聚和引領,包括積極向上的勞動氛圍、科學合理的規章制度、公平公正的效率考核、獎罰分明的追責機制等,僅靠領導者的個人魅力、權力威嚴及興趣愛好,很難管理好企業和凝聚員工心智。試想,當員工們都把心思和關注點用在領導身上,便難保“領導在與不在不一樣”的面子活和磨洋工的不會發生,旨在刷自身存在和博領導好感的“摸魚式加班”就是明顯例證。
眾所周知,企業領導的言行舉止,對于所屬員工的價值取向和勞動態度,具有舉足輕重的示范引領效應。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按理說,該上班上班,該下班下班是企業員工正常的作息規律,提高效率重在用好8小時以內,必要的“加班”純屬個例。身為領導就當帶頭踐行制度、下班走人,故意“不走”,意欲何為?這勢必會引發員工“投其所好”的逢迎與猜忌,其誤導效應不可小覷。
當“摸魚式加班”成企業常態,表面文章、形式主義、效率低下、攀比虛榮等不良風氣便隨之風生水起。而一旦員工“反感”的情緒累積,“員工炒老板魷魚”的用腳投票也就在所難免。張言鈞的“只想快點辭職”就是鏡鑒。
(來源:春城晚報)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9630.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