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5閱讀(9)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是兒科常見病。健康人群只要保證攝入適當量的Vit D,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是完全可以預防的疾病。

目前尚有一些醫生在工作中或與家長交待病情時將佝僂病與“缺鈣”等同,以為佝僂病的防治即是“補鈣”,甚者有從新生兒期就開始補充鈣劑。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與兒童期鈣營養不足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雖然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涉及鈣磷代謝問題,但絕不能將佝僂病等同于“缺鈣”。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本質是機體為維持血鈣基本水平,甲狀旁腺代償性功能亢進,導致鈣、磷代謝紊亂的一種全身性慢性營養性疾病。即維生素D缺乏性疾病初期的血鈣下降致甲狀旁腺功能代償性亢進,使血鈣恢復正常或接近正常,血磷顯著下降,繼而產生特征性的骨骼病變。

鈣是人體最多的礦物元素,是骨骼的主要構成成分。骨組織的正常生長和發育需要適當的鈣營養,嬰兒和兒童應是正鈣平衡,以滿足骨骼的正常生長和維持骨的強度。兒童期鈣營養狀況與成人期骨量峰值有關,因此兒童期鈣營養不足的后果是成年后(特別是40歲以后)發生骨質疏松、骨折的危險增加。我國營養學會推薦嬰兒每日最佳鈣攝入量為300~400 mg,1歲以后約400~600 mg。含鈣的食物很多,尤其是奶制品和豆制品中含鈣豐富,如100 ml配方奶可提供100~120 mg鈣。因此配方奶喂養的兒童只要保證一定的牛奶攝入量、保證膳食營養均衡,即可滿足鈣營養需求,不必另外補鈣。兒童攝入過量的鈣不僅影響食欲,而且有可能影響正常生長發育。

日照是人類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皮膚的光照合成不足,機體缺乏維生素D;母親妊娠后期維生素D營養不足(母親嚴重營養不良、肝腎疾病、慢性腹瀉);早產、雙胎使胎兒體內貯存不足,出生后又不能適當補充維生素D是維生素D缺乏的高危因素。只要有高危因素,任何年齡均可發生維生素D缺乏,但不同年齡維生素D缺乏表現不同,診斷不同。如佝僂病是生長著的長骨干骺端和骨組織礦化不全,主要表現為生長最快部位的骨骼,多為嬰幼兒。成熟骨則表現礦化不全,即骨質軟化癥,或骨質疏松癥。生長快、戶外活動少的嬰幼兒,特別是小嬰兒是發生營養性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高危人群。青春期青少年的骨骼生長為第二個高峰期,需要充足的維生素D,特別是有活性的1,25-(OH)2D。然而,一般青春期青少年戶外活動多,皮膚的光照可合成充足的的維生素D,夏、秋季體內可將維生素D貯存在脂肪組織以維持冬、春季骨骼生長的需要;此期如維生素D貯存不足,成年后可發生骨質疏松。
目前公認的診斷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金標準是25-(OH)D的測定,目前建議兒童血25-(OH)D的適宜濃度為>50nmol/L(20ng/ml);介于37.5~50 nmol/L(15~20ng/ml)之間為VitD不足;≤37.5 nmol/L(15ng/ml)為VitD缺乏;≤12.5 nmol/L(5ng/ml)則為VitD嚴重缺乏。
兒童輕度VitD缺乏及不足時,可給予VitD800IU/d,持續治療3-4個月,然后恢復400IU/d的常規補充劑量;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治療,劑量為VitD2000~4000 IU/d(50~100ug/d),1個月后改為400IU/d(10 ug/d)。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97960.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