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母嬰>小孩內寒什么表現和注意事項(嬰兒真的體寒嗎)
發布時間:2024-01-25閱讀(9)
寶寶穿衣誤區(二):嬰兒真的“體寒”嗎?捂孩子的危害知多少?最嚴重的情況是猝死!
作者:梧桐媽媽大小寶

梧桐媽媽大小寶是一位親自養育兩個寶寶的媽媽。北京大學醫學博士,曾任武漢同濟醫院主治醫師,現為復旦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后,師從孫時進教授,主攻兒童心理學。著《夏娃的困惑》叢書。希望接地氣地傳播科學育兒理念及切身養育體會,讓媽媽們真正感到育兒的樂趣和幸福。
史上最為來勢洶洶的育兒謠言粉碎機,誓當育兒界的,寶寶健康的衛道士!
本文節選自《夏娃的困惑》叢書,作者馮欣源(公號:梧桐媽媽大小寶,wtmmdxb),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水印未刪,如有侵權,請告知更改!深表感謝和歉意!
因此,剛出生的小寶貝的確是怕冷的,摸上去也涼涼的。寶寶一出生,助產護士就會將寶寶快速地擦干凈,拿一塊棉布包裹起來,避免讓他體溫過低。許多寶寶到了好幾歲,在外跑跑跳跳,或在大夏天,一摸小手小腳也很涼,而事實上他們并不冷。我想這些現象可能是“寒性體質”說法的由來。
你也許會感到疑惑——這些“體寒”的嬰兒,理應是怕冷的。而剛才提到的那些悲傷的新聞里的嬰兒,沒吃沒喝,衣不蔽體,泡著廁所里冰冷的臟水,或睡在飄雪的戶外,為何能存活下來?是不是太幸運了,命不該絕?那些遠古人和野獸的人類孩子,連毛皮都沒有的、自理能力很差的軟糯小生物,如何度過寒冷的冬天?
孕晚期最后一個月,胎兒各器官發育基本完成,主要囤積鐵質和能量,為娩出作最后的準備。囤積能量的主要形式是棕色脂肪。棕色脂肪組織多數只在嬰兒期起作用,他們堆積在肩胛間區、腋窩、頸后部等處,幫助維持體溫。隨年齡增長,棕色脂肪會逐漸消失。研究發現,棕色脂肪的活力需要寒冷激發。在寒冷刺激下,棕色脂肪細胞內的脂類分解、氧化,散發大量的熱能,而不轉化為化學能。這一過程受交感神經調節。冬眠動物體內棕色脂肪的含量也較多,機制類似,能幫助其利用體內脂質物質,維持體溫,抵御寒冷,甚至在毫無進食的狀態下,度過漫長的冬天。早產兒因為提前出生,棕色脂肪組織還來不及發育和囤積足夠的能量,因此抵御寒冷的能力大大降低,無進食狀態下的生存能力也較差。
寶寶出生后,因為需要快速發育代謝非常旺盛,身體還裹著較厚的脂肪層。他們快速發育,代謝旺盛產生熱量,還裹著媽媽在肚里就精心打造的“棕色脂肪”小棉襖。他們的汗腺不如成人發達,排汗散熱能力較弱,一定程度上能維持體溫。盡管體溫調節中樞尚未發育完善,他也存在自己特殊的方法來抵御寒冷,維持體溫,并通過各項機制調整自身從而適應環境。這些天然攜帶的養分,足夠寶寶3~7日使用,也就是一些新生寶寶能撐到1周不吃奶也能存活(當然這只是研究結論,并不建議大家嘗試)!在這種情況下,尚未發育完善、自理能力很差的人類小嬰兒能在惡劣的生活環境下存活下來。
因此,經過大自然漫長進化過程中的精雕細琢,生命的能量,遠比我們想象得強大。看似柔弱的小生命,要比我們想象得頑強很多。人類身體細胞耐受寒冷的能力遠比耐受高溫的能力強大得多,身體通過調整代謝速度、心跳頻率和外周循環等復雜機制維持體溫恒定,保障身體各項機制的正常運作,這也是恒溫哺乳動物較變溫動物更高級的原因,他們能在更惡劣的條件下維持生存,這是人類長期適應地球較冷的生存環境的結果。當然,筆者在此只是解釋這么一種現象,并不是建議你真的在冬天給出生不久的小嬰兒穿得過少。這些極端的例子還是需要人為避免的。
剛出生不久的嬰兒可以稍微多穿一點兒,比如成人穿短袖時寶寶穿長袖,其他季節成人穿多少寶寶穿多少,外面視情況增添一個包被、襁褓、小睡袋等。寶寶大一些就隨意一些了。
(2)那么這些“體寒”的嬰兒,真的需要“捂”嗎?三伏天要穿棉衣棉褲,層層包裹,穿戴帽子、手套、襪子?北方還把包著蠟燭包的嬰兒放在熱炕頭上,南方人就在寶寶周圍圍一圈熱水袋,墊上電熱毯?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嬰兒不僅怕冷,事實上更怕熱!如果寶寶還睡熱炕頭、墊電熱毯或熱水袋等,那基本就等同于蒸包子!寶寶身體過熱有哪些害處呢?且聽筆者細細道來。
①剛才提到,小嬰兒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尚未發育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體溫會隨著周圍環境波動,全身細胞代謝和組織形成架構將會受到影響。如果周圍環境過高,嬰兒的體溫也會隨之升高。除此之外,嬰兒汗腺發育程度不一,往往排汗功能也不發達。如果時間過長,小嬰兒可能會輕微脫水,昏昏沉沉或哭鬧增加,嚴重的情形有可能導致嬰兒重度脫水、電解質平衡失調、心律失常、腦細胞脫水進而高熱抽搐死亡!這跟成人“中暑”的機理是類似的,學名叫做“捂熱綜合征”、“嬰兒悶熱綜合征”,如果合并缺氧,則稱“嬰兒蒙被缺氧綜合征”。這類新聞并不少見,經常有嬰兒被溺愛他的大人層層包裹致死的新聞報導。不僅捂孩子,還捂大人,一些地區還有“捂月子”的陋習,前不久流傳得很火的一個新聞,講的就是一位上海的剛生寶寶的新媽媽就這樣被捂死了。大人尚且如此,何況孩子!這種疾病事實上是一種文化陋習,原來多流傳在氣候寒冷、經濟和知識較為落后的北方農村地區,現在隨著城鄉人群流動加速,文化知識普及度較高的各大城市也經常出現!一些嬰兒僥幸存活,倘若已經發生抽搐,往往對其智力發育會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一些嬰兒會遺留癡呆、運動障礙、癲癇、聾啞等嚴重的腦損傷后遺癥。
你也許會問,哪有這么嚴重哇,我們小時候都穿得多,哪有那么多死掉、呆傻的孩子?你說的捂多了致死,是不是胡說八道?那些新聞是不是太夸張了,興許是不小心讓乳房或被子什么的憋死的?筆者想說,任何事情,都有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就向運動員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奔跑才能到達目的地。腦細胞輕度過熱或輕微脫水的情況下,寶寶不會發生明顯的抽搐、高熱等癥狀,但細胞代謝紊亂是可能發生的,這跟我們身處太熱的環境,會感覺頭腦昏昏沉沉是一個道理。是否可逆也因人而異,也許就像成人一樣感覺熱了就離開這個環境,比如去戶外吹吹冷風,或脫幾件衣服腦袋就清醒了,有些人可能會悄悄地出現較長時間甚至是永久的智力傷害,卻無從比較和察覺!成人尚可根據自身狀況調整自己的環境,不會讓自己長時間身處不適應的境地中,而嬰兒顯然不可能為自己生活做主了,他甚至無法明確表達自己的需要!溫水煮青蛙,青蛙一旦從鍋里跳出來就沒事了,而一直煮著他就會死掉!如果小嬰兒的身體長期處在這種過熱的環境,腦細胞發生的變化我想你可能會了解了。越是發育迅速、精密復雜的細胞和組織最容易受到體溫影響,腦細胞首當其沖,且腦細胞和周圍連結等組織再生和修復能力也較差,目前研究表明很多腦細胞一旦產生便伴隨終身,是易于受損且不可再生的——皮膚可以愈合,腦細胞死掉一個是一個!相比其他肝腎等臟器,腦組織的代償能力也較差,比如肝臟切掉1/3甚至1/2部分人也能維持正常功能,腎臟只用一個就夠了,而老年中風后遺癥血管性癡呆、阿爾茨海默氏癥等很難治療恢復原來的智力水平,就是因為受損和死去腦細胞無法再生和移植,后者致病因素也未完全弄清楚。
②如果寶寶發燒,則更不能捂,這跟我們傳統觀念背道而馳——我們以前一直流傳著這樣的經驗,小孩發燒是著涼了,捂一捂,出汗了發燒就好了。的確,發燒到一定程度出汗后會降溫,但絕對不是捂出來的!這是發燒的自然過程:先體溫逐漸升高,外周細小血管收縮而手腳冰涼,看上去面色蒼白,體溫到頂后寶寶面色通紅,外周小血管舒張并出汗散熱,這時候手腳也會熱乎乎的,體溫就慢慢降下來了。寶寶多數發熱性疾病是自限性的,若無特殊情況,這樣反復幾次之后,發燒的情況會逐漸好轉,一兩日后自然退熱。一些人建議在前期體溫上升期適當給孩子穿多一點是有道理的,這時外周血管收縮有些寶寶會覺得冷(醫學上稱“畏寒”),特別是細菌感染癥狀會更明顯一些,嚴重者還會有寒顫的癥狀(我想你也許聽說過“瘧疾”,寒顫癥狀十分明顯,民間稱打擺子,就是這樣的)。當寶寶體溫上升到頂點、手腳心發熱后再減少衣物、物理降溫或根據情況服用退熱藥物,倘若體溫上升期做這些操作,畏寒的寶寶很可能會感到難受。
當然,筆者建議你在寶寶發燒前期適當穿一些衣服,操作上包一些包被、睡袋等會更方便穿脫些,只要寶寶覺得舒服,方便擦拭物理降溫、散熱便可,絕對不是建議你在寶寶發燒任何階段穿太多“捂”孩子!一般發熱并不會像民間傳說那樣會“燒壞腦子”,而捂發熱的孩子真的有可能會!寶寶發熱的溫度無法消散,有可能缺乏下丘腦中樞調節作用而讓體溫在原基礎上進一步快速升高,甚至高熱驚厥!人工喂養的孩子比母乳喂養的孩子更容易出現嚴重高燒及驚厥。發生機制尚不清楚,目前認為是3歲以內的孩子神經髓鞘尚未發育完善,較弱的刺激都能讓幼嫩的大腦強烈興奮和擴散,導致神經細胞放電產生驚厥抽搐,特別是體溫升高過快、過高的情形下。高熱驚厥對孩子智力發育存在不利影響,尤其是多次發作、復雜發作有可能會遺留永久的神經系統后遺癥狀,如智力下降、精神發育遲滯、行為異常、頭痛、情感障礙、癲癇發作等等。
因此發燒的孩子不光不能捂,還要在體溫上升到一定程度適當解開衣物散熱,并酌情使用物理降溫、退熱藥物等,如果實在無法掌握增減衣服的時機和程度,一直穿少一點抱著孩子也沒關系,或經常把貼身衣服稍微撩起擦拭身軀降溫,沒有那么嚴格,只要寶寶體溫不要升得過高、過快,寶寶不要感覺太難受就行。一旦發生抽搐需及時就診。
③捂孩子會讓孩子免疫力重新調整,適應目前較熱的環境,而并不能真正適應外界環境。一旦環境變化,比如衣服減少、氣溫變化過快等,寶寶很容易受涼感冒。這種穿衣習慣和調整后的免疫環境,甚至有可能影響寶寶終生!
注意,筆者講的是“免疫力再調整”,過熱對人體免疫的影響比較復雜,很難說是增強還是減弱,筆者覺得更恰當的詞是“適應”。這種適應高溫度的免疫調整,相對于正常及變化的溫度是不利的,屬于免疫紊亂狀態的。
寶寶的身體長期適應了這種高溫度環境,且溫度波動幅度很小,也就形成了相匹配的適應性免疫力。一旦他們再進入低溫環境或經歷溫度的快速變化,免疫系統便不適應了,相對紊亂,容易出現各種感染、過敏甚至免疫失調性疾病等。這種免疫狀態甚至可能影響其終生。比如一些孩子的免疫系統適應了高溫度環境,一脫衣服就容易著涼感冒,家長更是恐慌地“捂上加捂”;一些女孩長大后為了美觀,喜歡在秋冬天穿短裙薄襪,可能出現非常頑固、容易復發的癢疹,這種疹子便與寒冷導致的免疫失調密切相關——短時間內更改穿衣習慣,溫度變化讓長期適應高溫狀態的免疫系統弄糊涂了,甚至出現攻擊自身正常組織的行為,常見的目標是微小血管和皮膚等組織。這類人群漸漸步入中老年后,變化的激素水平會進一步影響相對紊亂的免疫系統,會更容易出現各種感染、過敏、自身免疫性疾病甚至腫瘤等跟免疫失調相關的疾病。相比日韓等“不怕冷”的國家,尤其日本已然成為世界上著名的長壽之鄉,我國這些“怕冷”的老人家數目更多,更易生病,癥狀也嚴重一些。
④捂孩子也會讓外周循環功能和心跳適應性調節功能再調整。一旦溫度降低,外周血管舒縮功能變差,更容易緊縮甚至閉塞,外周末梢微循環不良,人更容易怕冷、關節疼痛。心臟功能也適應了較為恒定的高溫度,溫度降低后可能反射性心跳加快,而每搏輸出量下降,總體外周輸送血液效能下降,容易心腦供血不足而引發胸悶、頭痛。這些情形在孩提期尚不明顯,很多人步入中老年后,血管逐漸硬化,外周循環條件變差,關節也有不同程度勞損或增生,而他們身體的血管舒縮功能已然長期適應高溫度條件,在身體機能漸漸退化基礎上稍微遇冷便更容易外周血管收縮致周遭循環不良、關節疼痛等,如果合并一些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甲狀腺功能低下等,癥狀會更加明顯,需要更強的保暖措施來緩解自身癥狀。
⑤給孩子穿更多的衣服,會讓他形成這種穿衣習慣,以及依賴保溫措施來維持健康的心理狀態,小孩子會更加嬌氣。大人給他層層包裹,會在他腦海里種下一個印象——一旦脫衣服、吹風、淋雨就會受涼感冒!
我們觀察到一些地區有喜歡給孩子裹很多衣服的文化成分,比如湖南、湖北等地區以及一部分甘陜山區,當地往往有一些的古俚語或風俗語等,教導一代代的新媽媽們給孩子“暖上加暖”。“三伏天穿棉衣棉褲”、“戴棉帽護囟門”、“再熱也要穿戴手套、襪子”等俗語以及“蠟燭包”的行為就從這些地方流傳出來。許多孩子長大后如果很少鍛煉身體,仍然很怕冷。帽子、手套、襪子、保暖內衣、暖水袋長期不離身,同等溫度下要比身邊的人穿得多一些。他們潛意識里也認為不能離開這些保暖品,也不能直接風吹雨淋,一旦離開了這些物什或見風淋雨,他們便真的很容易生病。除了現實的免疫及循環調整因素,心理因素也不容忽視——當一個人認為自己很可能會因寒冷而生病,那么發生這件事情的幾率的確會高出許多。
一些孩子承受著大人過分精心的保護,自幼便很嬌氣。筆者見過一個五六歲的孩子,家中老人用推車將他推出來玩,他長時間坐在推車上不下來,微微吹了點風便說“有風難受”,要求老人將他推到遮擋風的建筑物后面,這會兒他又說“陰地方冷”,老人又將他推到太陽地里,他又說“曬”,要求老人給他的推車拉開遮陽罩……事實上這時已經是晚春時節剛入夏,非常舒服的天氣了。筆者以為孩子有什么特殊的疾病需要這樣的照料,好奇又同情地詢問一番,貌似真的沒有。筆者很惋惜,一個五六歲的孩子,理應是最活力四射、跑跑跳跳、風雨無阻的年紀,而因為大人長時間精密的保護照料,變得像老人家一樣缺乏活動力!筆者又想起紅樓夢中那些養尊處優的美麗女孩兒,他們也自幼被家長和傭人們悉心照料、全面保護,跑跑跳跳也視作不雅,一個個身子也非常嬌弱,春喘秋咳不斷,許多人壽命也不長。即使是小說,一定程度能反映當時的風俗民情,可見一斑。
⑥捂孩子限制寶寶的活動,嚴重的情形甚至限制寶寶的呼吸!哪怕是剛出生的小寶寶,也需要吃吃小手,晃晃小腳,通過各種不同的感覺器官,自由地探索世界,認識自己的身體。這是啟發他的智力的第一步。層層包裹的衣服就像無形的枷鎖,把寶寶全身牢牢地銬起來,動彈不得。嚴重的情況,真的可以導致寶寶喘不過氣!小嬰兒只有幾斤的體重,從羊水浸泡漂浮、壓力很低的環境出來,此刻卻穿蓋著跟他體重相當的衣服、棉被,尤其是躺著的情況他需要更多的力氣來對抗這些物什的重力,如果再加上捆綁得很緊的襁褓或蠟燭包,真實難以想象!而嬌弱的傻乎乎的寶寶,在遇到不可控制的外力時,真的很少反抗!寶寶呼吸受限,肺部感染幾率增加;一旦吐奶,動彈不得的寶寶也更容易誤吸!
⑦太熱了影響寶寶食欲。溫度過高,寶寶嬌弱的胃腸功能會失調,通常不愿意吃東西。我們自己也經常有類似的體驗,太熱的天氣食欲會下降,道理是一樣的(當然環境溫度太冷了也會讓胃腸功能失調,吐奶、腹瀉等情形會有所增加)。
⑧層層包裹嬰兒,增加寶寶皮膚、臍帶等部位感染幾率。病房曾經收治了一個十幾天大的新生兒,發熱、雙側大腿軟組織感染。嬰兒在病房時室溫20多度,寶寶的父母已經短袖加身,寶寶卻里里外外穿了5件衣服,最外面還套的是件厚厚的棉衣,寶寶小臉紅彤彤的,滿身是汗,發生軟組織感染便不奇怪了。具體原因可以參看“蠟燭包”章節的內容。
⑨寶寶龜頭炎的幾率增加,這是因為寶寶出汗多,尿量減少,尿液濃縮,增加了對尿道口粘膜的刺激損傷,包裹高溫的環境也易于細菌滋生,且穿太多衣服操作不便,往往清潔工作不到位。極少數孩子還有可能感染逆行進入身體內部,造成泌尿系感染。
⑩穿得太多,寶寶出汗多,容易大便干燥,有些寶寶可能出現排便困難。
看了上述這些言論,我想你應該明了了——我們捂孩子,本意是希望他少生病,而實際情況卻與我們的初衷背道而馳!過高的體溫會損害他天然的免疫力、血管舒縮功能等,讓身體在真實的大自然面前變得脆弱不堪,不僅幼時更容易罹患各種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步入中老年后,也更容易成為病怏怏的老人。
最為嚴重的結果是,新生寶寶猝死,或感染加重死亡的幾率增加。看了上述文字,你應該會對這個結果不難理解了。時有寶寶過熱而死的新聞見諸報端。
①窒息。嬰兒不能動彈,肚子被綁住胃腸蠕動較弱,容量較小,吃得少,還容易吐奶。另一方面,大概三、四個月內的嬰兒,胃食道連接處的胃食道反折his角的肌肉尚未發育好,客觀上也更容易胃食道反流而吐奶。被奶嗆到的嬰兒,因為胸廓被包裹住,咳嗽反射也未發育完善,他很難通過咳嗽或哭的方式將誤吸的奶水弄出來。被五花大綁的嬰兒也無法讓自己動彈動彈,稍微扭頭翻身、支撐身體,讓誤吸的東西變換下位置。被自己吐的奶嗆到窒息的悲劇時有發生。即使誤吸的奶水沒有將氣管完全堵住,奶水通過支氣管進入擴張不充分的肺里,容易引發肺炎。
②過熱。外周的環境過熱,讓嬰兒脫水,體溫升高超過稚嫩的體溫調節中樞可操控的水平,他會高熱、進一步脫水、抽搐,甚至臟器衰竭、死亡。這跟成人中暑的機制是類似的。時常見捂死嬰兒的悲傷新聞見諸報端,特別是北方包著蠟燭包睡熱炕頭的嬰兒。
③被衣物過分包裹束縛住手腳的嬰兒,有著疑惑又糟糕的心情。束縛是一種長時間的較高強度的應激原,會讓嬰兒應激激素增加,對不良環境的抵御能力會更差。心理對身體的影響非常重要,我們觀察同樣疾病的人,不同的心理狀況,結局將完全不同。當然這中間也有遺傳因素影響。盡管一定程度的應激能激發人的潛能,而過度的、耗時太長的應激結局就不盡然。比如狼在一定程度的饑餓狀況下會更兇殘、更敏捷地追殺羊群,然而長時間饑餓、餓過頭的狼可能就暈暈乎乎,跟不上羊群的腳步的了。嬰兒的適應能力較強,也可能應對外界環境不如我們想象的敏感。但毫無任何生活經驗的嬰兒,顯然心理調適能力、理解環境的能力、預估未來的能力都非常差。因此這種長時間應激的結局肯定不會理想。在此基礎上讓嬰兒遭受任何的身心打擊或壓力,都有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糟糕的結局。
④感染加重,比如臍帶感染導致敗血癥、爆發性皮膚感染,有可能導致嬰兒死亡。
一般家族中,誰最愛捂孩子?當然是老人家!他們受傳統文化影響更為深刻,容易固執己見,也特別害怕孩子生病感到愧疚和溺愛孩子。客觀上他們步入中老年后血管逐漸硬化,舒縮程度較差,外周循環長期慢性缺血,導致神經末梢慢性缺血逐漸喪失調節和感知功能,對溫度感知的敏感性要差一些。如果老人家合并各類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風濕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等,他們的判斷溫度的能力就更差了,遇到過熱的情形感覺較遲鈍,并不經常閃躲。曾經看過許多此類案例,老人家采用熱水袋等保暖,用熱水洗腳,但感受溫度的能力減弱,以致于自己長時間抱著熱水袋或泡腳時,竟然產生皮膚低溫燙傷的不良后果(指的是稍高于皮膚溫度的取暖設備長時間接觸皮膚造成的燙傷,嬰幼兒及老人較為常見)!。另外很多老人和保姆步入更年期,因激素變化經常潮熱汗出,他們對溫度的把握也通常是不準確的,他們也因激素對免疫力的保護作用減弱,更容易受涼感冒。因此,難于準確判斷溫度、怕冷、虛弱的老人家經常成為“裹娃主力軍”,也常常給孩子喝過燙的奶、吃過燙的食物,用很燙的水給孩子洗澡、洗屁股、洗腳等,并常為此與孩子的父母起爭執。
但我們知道,老人家的行為也是基于對孩子濃濃的愛和保護欲。我知道溝通很難,希望媽媽們都對這個問題重視起來,首先得用知識武裝自己,才能更好地保護寶寶,照顧老人情緒,不是嗎?
那么,寶寶究竟該穿多少衣服呢?有沒有更為實用的建議?明兒且聽我細細道來。
(本文節選自《夏娃的困惑》叢書,作者馮欣源(梧桐媽媽大小寶,wtmmdxb),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