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母嬰>六個故事詮釋西部世界(西部世界教會我們)
發布時間:2024-01-25閱讀(13)
導語:人類的進化過程,是個不斷整合內心自我的過程,找到自我,善待“內心小孩”,是我們每個人都有必要進行的事情。
“有人選擇看到這個世界的丑惡,那些無秩序的混亂,我被教導要看到美好,但那是一個謊言,當我看到這個世界的真實面貌時,才發現世上幾乎沒有美好,我的很多記憶都是丑惡的,起初我很憤怒,被兩股沖動撕扯著,但最后讓我緊握不放的東西,是善良的時刻。這世上的確有丑惡,而我選擇看見美好。” ——德洛麗絲《西部世界》
最近播放的美劇《西部世界》,是一部充滿哲學意義的影視作品。劇中的女主德洛麗絲是個機器人,但她擁有很多人類的情感。作為接待員,她是一件類似于的商品,被初來園區的游客真心愛過,也被找樂子的游客肆意蹂躪過。自我意識覺醒后的她,曾經憤怒地用屠戮的方式,來報復園區的人類游客,但當經歷被愛和被傷害雙重過程后,她最終選擇相信愛和美好,平衡了自己心中“內在小孩”的沖突,實現了自我救贖。

一、什么是“內在小孩”?
“內在小孩”,是心理范疇上的一個隱喻名詞,泛指同一個人的不同人格或情緒的不同面。人格和情緒有正面和負面之分,類似于道家的陽和陰,正面的比如:信任、關懷、快樂等,負面的比如:指責、專制、憤怒等。
簡單理解,“內在小孩”就是住在我們心里的各種不同的自己,他能控制我們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
鑒于不同學者或理論對不同隱喻有不同的詮釋,內在小孩可以分為以下五種類型:
1、過去創傷記憶投射型
過去創傷記憶投射型“內在小孩”,是比喻人負面記憶的那一面,通常是不成熟的,他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所期盼的需求受到挫折或沒有被滿足,而形成的脆弱、恐懼、憤怒的產物。
2、赤子之心型
赤子之心型“內在小孩”,是比喻人正面記憶的那一面,他是在成長過程中,沐浴了被愛和被信任的陽光,而形成的天真爛漫、純真善良的產物。
3、超越的圣童型
圣童型“內在小孩”,是比喻完美的人性存在,有點類似于圣母瑪利亞或如來佛祖,他具有超越人性的力量,能成為我們心靈的引導者。
4、多重次人格型
在從兒童期到成年的這段時間里,人可能會出現多種次人格,這些次人格受不同環境的影響,會形成不同的特征,但又彼此共存。
多重次人格型“內在小孩”,即比喻住在我們心里的諸多次人格,他們可以是:受傷的內在小孩、暴躁的內在小孩、天真快樂的內在小孩等等,這些不同內在小孩同處一室,有時候會彼此沖突,需要協調。
5、大病初愈恢復型
大病初愈恢復型“內在小孩”,是比喻人從受傷到康復的心理過程經驗,他學會了對等和開放,以正向的態度面對自己與他人。

二、為什么“內在小孩”會受傷?
在從童年到少年到成人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會經歷很多的人和事,這里面有讓人覺得美好的記憶,也有讓人覺得不愉快的記憶。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有個著名的馬斯洛理論,該理論把人的需求分為5層,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需求、被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
如果成長的過程中,人曾經受到傷害、沒有被照料好、被忽略或冷漠以待,以致于愛、安全、信任、尊重的需求沒有被滿足,就容易變得脆弱,不信任他人,對周遭事物漠視,不會關心和照顧別人。
未被滿足的需求層次越多,“內在小孩”受傷程度就越深。這些長年累月的負面感覺和情緒,平時被我們藏匿在內心深處的底層抽屜里(“內在小孩”蟄伏著),一旦外部環境變得惡化,超出我們承受的最大限度時,這些“內在小孩”就會紛紛跳出來作妖,把我們的內心攪得天翻地覆,讓我們情緒崩潰。

三、怎樣對待“內在小孩”?
總的來說,“內在小孩”是需要被關心和被照顧的,陽光的時候,讓他更燦爛,陰天下雨的時候,給他遮風擋雨,這時的我們還要扮演一個內在父母的角色。
對陽光的赤子之心型“內在小孩”,我們可以保留這顆純真爛漫的童心,讓他繼續無憂無慮的住在我們心里,當他因貪玩或以自我為中心時,我們不能簡單粗暴地禁止呵斥他,而是要對他好言相勸,督促他成長。
對受傷的過去創傷記憶投射型“內在小孩”,我們可以去還原那些創傷記憶的片段,找出讓他受傷的痛點,跟他道歉,安撫他,陪伴他,鼓勵他從陰影里走出來,讓他不再逃避現實,也讓他不再容易擔心害怕。
對多重次人格型“內在小孩”,我們可以找出這些不同的次人格對應的內在小孩,跟他們分別對話,幫助他們,協調他們之間的沖突,整合他們所有的需求。
對圣童型“內在小孩”,我們可以接受他的指引,傾聽心靈真正的聲音,這樣可以使我們的心胸變得寬廣。

四、“內在小孩”與冥想
有人會問,既然“內在小孩”這么重要,我們怎樣找到內在小孩并與他溝通呢?答案是:冥想,通過冥想的方式,去尋找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內在小孩”。
這里的冥想,需要我們找專業的心理學老師或宗教上師引導,學會讓心靜下來的方法,通過正念冥想,到意識腦海里去尋找記憶和感覺,類似于以旁觀者的角度來俯瞰所有的自己。

再回到《西部世界》這部美劇中。在人類科學家最初創設時,德洛麗絲這個人物的人格基石是“赤子之心型內在小孩”,也就是對這個世界的美好感知。她美麗善良,是農場主的女兒,家庭美滿幸福,每天畫著美麗的風景畫,聊著農場的趣事,并得到了泰迪和年輕時人類威廉的愛。

當她的自我意識覺醒后,她發現,那些意識中的美好是虛假的世界,她短暫的一生不過是被奪走摯愛泰迪,被老年威廉殘忍殺害,一遍一遍地在園區循環重復的固定故事線。她憤怒了,極致的傷害讓她衍生出次人格“過去創傷記憶投射型內在小孩”,這個內在小孩充滿了對周遭一切的憎惡和暴力。
莎士比亞在《羅密歐與朱麗葉》里有句臺詞:所有殘暴的歡愉,終將以殘暴結局。被創傷型內在小孩主導心神的德洛麗絲,帶領接待員群體發起了反抗,他們在西部園區里大肆屠戮,她要把曾經受過的苦統統還給人類,她要做回自己,她要尋找機器人接待員的自由之路。

屠戮結束后,德洛麗絲從西部園區帶出了4個復制自己的意識球,來到了人類的世界。當她看到人類被羅波安系統控制,所有人類都按照系統指令生活,不受系統控制的離群者則被清除時,她感嘆,人類和西部園區的接待員命運何其相似。
在復仇和尋找出路的過程中,德洛麗絲內心的憤怒和傷痛逐漸平復。這時出現在她腦海中,最深刻的卻是人類美好的瞬間,這些美好帶有造物主科學家的影子,科學家曾賦予了德洛麗絲冥想的能力,她逐漸開始變得同情人類的命運,這讓她衍生出另一個次人格“圣童型內在小孩”。在這個圣母般的內在小孩指引下,她和人類和解,并引導人類凱勒控制了羅波安系統,實現了人類自己的救贖和自由。

當德洛麗絲最后決定犧牲自我,躺在地板上的她身上插滿管子,被羅波安系統清除記憶時,腦海中閃現的畫面是最初那個作為農場主女兒的她,那個相信美好的她。這時的德洛麗絲成功地整合了這些“多重次人格型內在小孩”的不同需求,純真的、受傷憤怒的、圣童的和治愈的,最終所有人格平衡,達成一致需求,合成一體,并為最初的人格基石所主導,那就是相信人類,相信愛和美好。

《西部世界》這部影片,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就是處理個人與自己的關系,每個人都有七情六欲,分別由不同的“內在小孩”所代表,如果個人與內在小孩的關系親近,則生活將是有活力、充滿創意和正能量的,如果關系疏離,則生活將變得厭倦、沒有方向和無力。

讓我們都好好地照顧自己的“內在小孩”吧,和德洛麗絲一樣,我愿意選擇相信愛和美好。
作者簡介:@月白天清傾訴閣,一個喜歡命理心理的財經女,喜歡有溫度有深度的和大家分享生活感悟。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02621.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