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5閱讀(13)
口腔上腭中線兩側和齒齦邊緣出現一些黃白色的小點,很象是長出來的牙齒,俗稱“馬牙”或“板牙”,醫學上叫做上皮珠。上皮珠是由上皮細胞堆積而成的,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不是病

寶寶的表現:一般沒有不舒服,可能局部有發癢、發脹的感覺,吃奶時愛咬寶媽的乳頭。
原因:乳牙胚發育到一定程度時,牙板就會破裂,部分被吸收,部分逐漸增生角質化,;殘留的上皮細胞聚集和角化形成的“上皮珠”,屬于新生寶寶正常的生理現象。
應對:
新生兒口腔黏膜薄嫩,易擦傷,口腔黏膜下血管豐富,全身抵抗力低下,故忌用常規方法擦洗口腔,尤其不宜挑破馬牙。

提示:

鵝口瘡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由真菌感染,是兒童口腔的一種常見疾病。在口腔黏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2歲以內的嬰幼兒最多見。
特征:
本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這種真菌有時也可在口腔中發現,當嬰兒營養不良或身體衰弱時可以發病。發生在口腔黏膜表面,呈白色小點或小片狀,略凸起,面積大小不等,可逐漸融合成大片。
鵝口瘡有時與寶寶吃奶后口腔里留下的奶塊很難區別,可以用棉簽輕輕擦拭一下斑塊,不容易擦掉的就是鵝口瘡。而本病白屑不易擦去,若用力擦去,其下面的黏膜潮紅、粗糙。

寶寶的表現:
一般沒有明顯的痛感,不影響吃奶、睡眠。病情嚴重時可能有痛感,寶寶會有煩躁不安、不愛吃奶、低燒等現象,具體如下:
1)口腔黏膜出現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圍無炎癥反應,形似奶塊。無痛,擦去斑膜后,可見下方不出血的紅色創面。斑膜面積大小不等,可出現在舌、頰、腭或唇內黏膜上。
2)好發于頰、舌、軟腭及口唇部的黏膜,白色的斑塊不易用棉棒或濕紗布擦掉。
3)在感染輕微時,白斑不易發現,也沒有明顯痛感,或僅在進食時有痛苦表情。嚴重時寶寶會因疼痛而煩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難,有時伴有輕度發熱。
4)受損的黏膜治療不及時可不斷擴大,蔓延到咽部、扁桃體、牙齦等,嚴重者可蔓延至食管、支氣管,引起念珠菌性食管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現呼吸、吞咽困難,少數可并發慢性黏膜皮膚念珠菌病。甚至可繼發其他細菌感染,造成敗血癥。

病因: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也就是真菌感染。
1.母親陰道有霉菌感染,嬰兒出生時通過產道,接觸母體的分泌物而感染。
2.奶瓶、奶嘴消毒不徹底,母乳喂養時,媽媽的奶頭不清潔。
3.接觸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另外,嬰幼兒在6~7個月時開始長牙,牙床有輕度脹痛感,嬰幼兒便愛咬手指,咬玩具,這樣就易把細菌、霉菌帶入口腔,引起感染。
4.在幼兒園過集體生活,有時因交叉感染可患鵝口瘡。
5.長期服用抗生素,或不適當應用激素治療,造成體內菌群失調,霉菌乘虛而入

應對:不要用紗布每天頻繁擦嘴。
1)因為霉菌的天敵是細菌,所以逆轉鵝口瘡最好的方法是使用益生菌和制霉菌素,同時可以用2%-5%的小蘇打水幫寶寶涂口腔,輔助治療。
2)用弱堿性溶液,如2%~5%碳酸氫鈉(小蘇打)清洗,涂擦冰硼油(中藥冰硼散做成糊狀蜜劑)、制霉菌素混懸劑等效果良好。
3)加強營養,特別適量增加維生素B2和維生素C。
4)嬰兒室應注意隔離和哺乳的消毒,以預防傳播。

提示:
寶寶會因疼痛而拒絕吃奶,造成食量減少、體重增長緩慢。
如鵝口瘡擴散到口腔的后部,有可能“殃及”食管,一旦受到牽連,寶寶吞咽東西就會感到不舒服,甚至會因為怕疼,拒絕喝水,有可能出現脫水。
預防
1.產婦有陰道霉菌病時應積極治療,切斷傳染途徑。
2.嬰幼兒進食的餐具清洗干凈后再蒸10~15分鐘。
3.哺乳期的母親在喂奶前應用溫水清洗乳暈和乳頭;而且應經常洗澡、換內衣、剪指甲,每次抱孩子時要先洗手。

4.對于嬰幼兒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曬;寶寶的洗漱用具盡量和家長的分開,并定期消毒。
5.嬰兒室應注意隔離和哺乳的消毒,以預防傳播。
6.幼兒應經常性地進行一些戶外活動,以增加機體的抵抗力。
7.在幼兒園過集體生活的幼兒,用具不可混用。
小兒口腔潰瘍:患病率一般認為超過10%小兒口腔潰瘍是一種以周期性反復發作為特點的口腔粘膜局限性潰瘍損害,可以自愈,可發生于口腔粘膜的任何部位,以唇、頰、舌部多見,嚴重者可以波及咽部粘膜。不少患兒隨著病程的延長,潰瘍面積增大,數目增多,疼痛加重,愈合期延長,間隔期縮短等,影響食和說話。
復發性口輕潰瘍特征:可能只有一個,也可能同時出現好幾個。表面為圓形小凹陷,邊界清晰的淺小潰瘍,中心微凹陷,表面覆蓋有一層淡黃色假膜,分泌物較多,周邊充血發紅。

寶寶的表現:潰瘍表面灼熱,不敢進食,雖然看起來很餓,但一吃東西就哭鬧。得過口腔潰瘍的大人都能理解這種難受。
病因:
應對: 通常情況下1-2周可以自愈,不必輕易給寶寶用藥。

特征:與復發性口腔潰瘍差不多,最常發生在頰黏膜或舌頭上,通常是單個潰瘍。

寶寶的表現:進食會疼痛,不愿吃東西。
病因:嘴巴被牙齒咬傷、食物燙傷、魚刺劃傷等。
應對:注意控制寶寶吃飯的速度,不要狼吞虎咽,以防再受傷。
吃魚時注意將魚刺擇干凈。
不要讓寶寶含著棒棒糖、筷子等玩耍,防止口腔黏膜被刺傷。
地圖舌:兒童的發病率約為15%地圖舌是一種發生在舌黏膜淺層的慢性邊緣剝脫性舌炎。由于它的病損表現在舌面的不同部位,并可變換大小和形狀,具有游走性的特點,所以又稱游走性舌炎。
特征:舌頭上出現一個或多個紅斑,并有類似地圖邊界樣的紋路。周邊有白黃色邊緣,中央為紅色。病變部位可能一天變一個樣。一般地圖舌多見于兒童,尤為體弱的嬰幼兒。

寶寶的表現:沒有異常表現,在吃刺激性食物時可能感覺有點兒麻。
病因:原因不十分明確,

應對:最好去醫院查明病因后再做應對,大致原則:
1.休息和飲食方面:保證休息,避免過度疲勞。飲食應富有營養,及時添加輔食。防止偏食、挑食,以免胃腸功能發生紊亂和營養不良。
2.消除感染病灶:口腔內的某些細菌可能會引起地圖舌。因此,要仔細檢查牙齒、扁桃體以及頰黏膜有無感染,一旦發現要及時治療。
3.尋找病因:應詳細了解其發病史,并注意觀察黏膜的受損情況,可服用復合維生素B或硫酸鋅制劑。有缺鐵性貧血的患兒應補充鐵劑。胃酸過少的患兒可口服稀鹽酸。總之,應對癥治療。
4.清潔口腔:應保持口腔的清潔衛生,每天早晨可用軟毛刷從舌背向外輕輕刷1~2次,將剝脫的上皮清除干凈,再用0.5%的碳酸氫鈉溶液漱口,可以收到顯著的效果。

起病時發熱達38~40℃,1~2天后齒齦、唇內、舌、頰粘膜等部位口腔粘膜出現單個或成簇的小皰疹,直徑2~3mm,周圍有紅暈,迅速破潰后形成潰瘍,有黃白色纖維素性分泌物覆蓋,多個潰瘍可融合成不規則的大潰瘍,有時累及上腭和咽部。
體溫在3~5天后恢復正常,潰瘍面也在1~2周逐漸愈合,但局部淋巴結腫大持續較久,約2~3周后恢復正常。
特征:
(1)多見于6歲以下兒童,以6個月~2歲最多。
(2)病程約7~10天,有自限性。

寶寶的表現:
1)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均可受累,以鄰近乳磨牙(成人前磨牙)的上腭和齦緣處最明顯,主要表現為成簇小水皰,易破,形成大面積糜爛面。
2)前驅癥狀較重,可出現發熱、頭痛、疲乏不適、肌肉疼痛、淋巴結腫大等癥狀。
3)可能會出現發燒(起病時發熱達38~40℃)、沒精神、不愛玩兒的狀況。

4)創面有痛感,進食時痛感更嚴重,所以寶寶會表現出流口水、哭鬧、拒食。
病因:
單純皰疹病毒感染,主要通過飛沫、唾液、及皰疹液直接接觸傳播,也可以通過食具和衣物間接傳染,傳染方式主要為直接經呼吸道、口腔、鼻、眼結膜、生殖器黏膜或破損皮膚進入人體。

皰疹性口腔炎的感染常由病毒、真菌、細菌引起不注意食具及口腔衛生或各種疾病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均和導致口炎的發生。
應對:一般7-10天可自愈,盡量不要喂食過熱或者刺激性食物。
1)患病后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潔,多喝水,不要用刺激性的藥物和食物,否則加重疼痛。局部可涂皰疹凈抑制病毒,也可噴撒西瓜霜,錫類散等。
2)為預防繼發感染可涂2.5%~5%的金霉素魚肝油,1~2小時一次。疼痛嚴重者可在食前用2%利多卡因涂布局部,以減輕疼痛,患病期間最好吃微溫或涼的流質食物為好。
3)發燒時用退熱計,如果繼發細菌感染應使用抗菌素。

皰疹性口炎會對寶寶造成的危害
皰疹性口腔炎會由發燒和口腔疼痛等癥狀開始,嬰兒經常會發怒、無精打采和拒絕飲食。寶爸寶媽一定要注意,皰疹性口炎還可繼發于全身疾病如急性感染、腹瀉、營養不良、久病體弱和維生素B、C缺乏等。因此,如發現寶寶有皰疹性口腔炎的癥狀一定要及時就醫。
寶寶皰疹性口炎可以預防嗎?
①注意科學喂養,提高抗病能力,增強體質,避免營養不良及維生素缺乏; ②重視口腔衛生,特別在有急性感染時應注意清洗口腔; ③注意飲食及奶具、乳頭的清潔消毒,減少腹瀉發生; ④皰疹性口炎流行期間,可預防性服用板藍根預防,每天1次,連服3天。

皰疹性咽峽炎(herpangina)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發熱和咽峽部皰疹潰瘍為特征的急性傳染性咽頰炎,以糞-口或呼吸道為主要傳播途徑,傳染性很強,傳播快,遍及世界各地,呈散發或流行,夏秋季為高發季節,主要侵犯1~7歲小兒。

特征:多發于夏秋季,主要集中在靠近咽喉部,數量從數個至數十個不等,直徑2-4毫米,呈灰白色,周圍有紅暈。皰疹出現一兩天后潰破形成黃白色的小潰瘍。
寶寶的表現:有的輕度反應寶寶只是口腔內有皰疹,有些影響進食。有的寶寶可能出現高熱、咽痛、流涎、厭食、嘔吐等癥狀,具有如下:
1)伏期為2~4天。常急劇發熱,熱多為低度或中等度,偶見高達40℃以上,甚至引起驚厥。熱程大都2~4天。
2)年齡較大的患兒可訴咽痛,咽痛重者可影響吞咽。嬰幼兒則表現為流涎、拒食、煩躁不安。有時伴頭痛、腹痛或肌痛,5歲以下小兒有1/4可伴發嘔吐。

3)典型癥狀出現在咽部。表現為咽部充血,起病2日內口腔黏膜出現數個(少則1~2個,多達10余個)小的(直徑1~2mm)灰白色皰疹,周圍繞以紅暈。2~3日后紅暈加劇擴大,皰疹破潰形成黃色潰瘍。此種黏膜疹多見于扁桃體前柱,也可位于軟腭,懸雍垂,扁桃體上,但不累及齒齦及頰黏膜。
4)病程一般為4~6天,偶有延至2周者。部分手足口病患兒以皰疹性咽峽炎為首發癥狀,隨后可在手掌、足底、臀部等部位出現紅色皮疹。

病因:主要是由柯薩奇A組病毒感染引起的,通過呼吸道或糞口傳播,傳染性較強。
各年齡段人群均可受到感染,但以1~7歲多發。因嬰幼兒呼吸道屏障功能不足,呼吸道黏膜柔嫩,呼吸道分泌抵抗細菌、病毒的免疫物質不足,呼吸道“自潔”功能差,故易發病。
應對:與皰疹性口炎一樣,皰疹性咽峽炎也可以自愈,病程在1周左右。
如果寶寶一般情況較好,可以不做特殊治療,注意要飲食清淡、多喝水、多吃新鮮果蔬、多休息、注意口腔衛生。如果較嚴重應及時就醫,具體方案如下:
1)皰疹性咽峽炎傳染性較強,應注意隔離治療,患兒用過的餐具、玩具等進行消毒處理,防止交叉感染。患病期間注意休息,多飲溫開水,多吃新鮮蔬菜及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食物,以增強身體抵抗力。忌食刺激性食物,不吃過熱、過冷的食品。
2)目前對腸道病毒感染尚無特效療法,主要是對癥治療。注意口腔衛生,保持口腔清潔。可用淡鹽水漱口,用10%硝酸銀涂于潰瘍處或用咽喉靈丹,冰硼散等吹播咽部以減輕咽痛癥狀。口服維生素C及B等。

3)對于輕、中度發熱,以物理降溫為主。體溫超過38.5℃時,可給予布洛芬等退熱藥。有高熱驚厥及嚴重肌痛者,可適當給予鎮靜劑和止痛劑。
4)抗病毒治療可選用利巴韋林、更昔洛韋、干擾素等。抗生素對病毒性咽峽炎無效,但如考慮合并有細菌感染,可酌情使用抗生素。
5)中藥治療對此病有一定效果,常用解毒利咽、化濕退熱的治法,分內服及外用兩類,應根據病情選擇用藥。
6)氦氖激光照射咽喉部雙扁桃體穴及合谷穴各3分鐘,可起到一定的治療效果
注意:與手足口病區分: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04698.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