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母嬰>藏國寶級古董被盜(鄧州小孩偶然發現金疙瘩)
發布時間:2024-01-25閱讀(11)
1979年,鄧州文化局的李云生無意間聽說,一個文物販子以900元的“巨款”,從冠軍村一個名字叫李時順的村民手里,收購了一枚金印。
李云生很是疑惑,當時,是有很多小販到附近收購文物,但大多都是一些不太值錢的小玩意兒,他還從來沒有聽說過,有什么樣的東西可以賣到這么高的價格。
以多年和文物打交道的經驗,李云生隱隱地感覺到這枚金印絕對不是普通文物,于是他先是報了警,然后帶著疑問,一路打聽,來到了李時順的家里,向他打聽這件事。
不問不知道,一問嚇一跳,李時順賣出的金印上面竟然有著“關中侯印”幾個字,李云生一下子警覺起來,“關中侯印”可不是普通文物。

于是,警方加快了追尋金印的步伐,幾天后,小販被警方找到,金印也被追回。經文物專家鑒定,這枚金印是真的“關中侯印”,是國家一級保護文物。
那么,國家一級保護文物是怎么落到李時順的家里呢?金印上的“關中侯”又是何人呢?
關中侯印被小男孩無意發現1970年,在河南鄧州冠軍村,幾名小男孩和往常一樣在村口玩耍。
在他們的追逐打鬧間,一個名叫李興選的孩子發現地上有一個小東西,在陽光的照耀下散發出了金色的光芒。
李興選看到后,撿起這個小玩意,端詳著看了看,感覺它很小巧,用手擦了擦上邊的浮土,其中有一部分是方方正正的,好像還刻著什么字。另一部分雕刻了一只小烏龜,沉甸甸的。
李興選并不認識這個物件,也不認識上邊刻的字,但是這都不妨礙他看上了雕刻的那只小龜,小巧可愛,非常吸引人。

于是,李興選就把它放到自己的衣服兜里,當個小玩具裝了起來。
晚上吃飯的時候,李興選掏出這個小玩具,在飯桌上玩起來。
爸爸李時順看到孩子手上拿著的東西,就問他是從哪里得來的。
得知是孩子在村口撿到的,李時順也不由好奇,拿到手上看了起來,頓時心中震動了一下。這哪是什么玩具啊,明明就是一塊金印。
要說撿到什么文玩古董,在這一片區域也不是頭一次了。
李興選所在的冠軍村,位于河南省鄧州市張村鎮。曾經,它是西漢名將霍去病的封邑。
少年霍去病在漢朝抵御匈奴的戰爭中軍功昭著,得封“冠軍侯”,“冠軍村”也因此得名,且沿用至今,已有2000余年歷史。

李興選玩耍的村口,是寨河古城遺址,是河南鄧州的一個古代軍事重鎮遺址,古時候這里被稱為“卷城”,在魏晉南北朝時,這里是南齊、北魏、東魏和西魏等國的邊界線。當時這里曾駐扎過許多軍隊,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也是扼守鄧州的交通要道。
李興選從小就知道這是一片遺址,父親李時順也清楚地記得,附近有一些鄰居也在這里挖到過一些金屬器具和陶片等,他們還曾經羨慕那些挖到過“寶貝”的鄰居,只是沒有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會在這里撿到“寶貝”。

就這樣,李時順把這塊金印悄悄地藏了起來,一直藏了將近10年。
金疙瘩差點被900元騙走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七八十年代的經濟開始慢慢從復蘇走向活躍,人們的小生意也開始做起來了。
從這個時候起,冠軍村和附近的其他村莊,隔三差五會來一些收古舊文玩的販子,他們走街串巷,四處尋找和打聽,尤其愛去有遺址的地方。

古玩販子知道這里有古跡,想必人們手中都會有一些“寶貝”,于是挨家挨戶地海淘。一來二去商談好價格后,再拿到其他地方的集市上去高價賣出,在中間賺個差價。
在當時的環境下,人們對文物的概念不是很明確,文物的保護意識也不強,很多人手中都會有一些銅錢瓦片等古董文物,加之生活條件比較艱苦,有人想換點錢來改善一下生活,在商販的游說下,也就賣給了這些商販。
1979年的一天,一名文物販子來到了冠軍村,他挨家挨戶地咨詢家里有沒有什么要出售的古玩文物,直到打聽到了李時順的家里。

當時的李時順看到文物販子,想起了十年前兒子撿到的金印。起初,他并沒有想著要賣,只打算讓文物販子先看看,是不是一個值錢的玩意,于是把金印拿了出來,遞在了文物販子的手中。
能出來販賣文物的販子基本上也都是“懂行”的里手。
販子拿到這塊金印時,兩個眼睛里像是冒出了金光一樣,心里激動極了。憑他這么多年走街串巷的經驗,一眼就看出了這是一枚龜鈕金印,肯定是價值不菲的。

于是,文物販子開始用盡了全身力氣來勸說李時順把金印賣給自己,先是花言巧語,再用金錢誘惑,最終以900元的價格,從李時順手中買走了這枚金印。
1979年的900元,絕對算是一筆巨款了。李時順用一枚金印就賣了900元的消息很快就在方圓的村內傳了開來。
有人羨慕至極,有人還說他賣虧了,只有一個人聽到這個消息后,卻立馬警覺了起來。他就是鄧州文化局的李云生。
雖然李云生并沒有見過這枚印章,但是聽到消息后,他很是疑惑,他也了解到,附近是有很多小販收購文物,但是大多都不太值錢,是什么樣一件文物,能讓商販出這么高的價格?
以多年和文物打交道的專業經驗,李云生隱隱地感覺到這枚金印絕對不是普通文物,于是他先是報了警,然后帶著疑問,一路打聽,來到了李時順的家里,向他仔細地詢問這件事。
所幸的是,經過公安機關追繳,這枚金印被順利追了回來。
拿回印章后,專家大吃一驚。原來,這是一枚金質“關中侯印”,系國家一級文物。
玲瓏精致的關中侯印印章,起源于我國商周時代,是我國從古到今獨有的一種文化產物,也是將傳統文化、藝術、實用等各種性能融為一體的國之瑰寶。即便是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印章依然是權威的象征,在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印章頂部的雕刻裝飾叫做“紐”。我們的老祖先們對文化領域的創作是非常講究的,為了方便攜帶印章,他們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在印章的頂部雕刻一個可以系掛住的小物件。
后來,祖先們對鈕的要求就越來越高,鈕的制作,不僅要方便系掛,還要一定的審美樂趣,還要能寄托美好的祝愿。于是精心地打造一枚鈕印,就成了文人藝士們一件非常有樂趣且重要的事情之一。
根據專家研判,這“關中侯印”重125g,純金制成,通高2.1cm,鈕高0.9cm,印面2.4cm×2.4cm。印鈕為一只正在爬行的烏龜,圓圓的眼睛,微微開了嘴巴,龜身上雕琢地非常精美,活靈活現,非常精致。印文為“關中侯印”,系我國魏時期的金質龜鈕官印。

龜鈕,就是雕成龜形的印鈕,是古印中最常見的鈕制,始于戰國,盛于兩漢。我國古代歷代帝王對“龜”的文化象征都是非常講究的。在古人看來,龜被當作是一種隱藏著天地秘密且又是一種象征吉祥的靈物。
“關中侯印”這幾個字采用的是陰文(白文),使用的是小篆字體,這四個字的字形的鐫刻非常有力,字體也很秀美。四個字結合到一起,給人感覺非常端莊典雅,蒼勁有力,符合我國古代中庸、和諧的風范。
《淮南子·說林訓》中說:“龜紐之璽,賢者以為佩。”,漢代衛宏《漢官舊儀補遺》卷上所說:“列侯黃金印龜紐,文曰印;丞相、大將軍黃金印龜紐”。

由此看來,在我國古代的官制里,金印不僅是一種公文用具,更是身份的象征,只有王、侯、丞相和大將軍才有資格擁有和使用。
“關中侯”是何人?這枚刻著“關中侯印”的金印,他的主人是誰,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和猜測。
史料記載,“關中侯”這個爵位最早起源于東漢末的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三國志·魏志·武帝紀》注:“置名號侯爵十八級,關中侯爵十七級,皆金印紫綬。”
能看出來,“關中侯”的地位非常尊貴,享受的是“金印紫綬”的崇高待遇。
“關中”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東漢時期。《漢魏史》對“關中”做出了解釋:“東自函谷關、西至隴關,二關之間,謂之關中。”

函谷關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三門峽靈寶市,隴關則是今天的甘肅省清水縣東隴山的東坡一帶,歷史上的“關中”是從河南靈寶到甘肅清水這一地區的總稱。
而現在的關中地區位于陜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銅川、楊凌五市一區。相對古代的“關中”可以說是在地理位置上變化很大。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中有這樣一段故事:
漢朝有一個規定,“非劉氏不封王,非功臣不封侯”。侯在爵位制公、侯、伯、子、男中排行第二位,是高等級的貴族爵位,地位不言而喻。
按照漢朝的規定,想要收封“侯爵”,必須是為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馬功勞的能人。
而到了建安二十年(215年)冬,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頒布了一些獎勵政策。
我們都知道,曹操是古代不僅是一位擁有智慧頭腦的軍事家,同時還是一名心狠手辣的管理者。

曹操把“關中侯”這個封賞進行了一些小小的改動,他將“關中侯”這個封賞給了軍功者和特殊貢獻者。
后來學者在研究中發現,曹操為他們封賞的“關中侯”,并非我們字面上理解的關中地區的侯爺,“關中”這個詞也只是一個泛指的名稱,沒有什么實際的領域劃分,甚至得到“關中侯”封賞的人沒有封地,沒有餉祿,也沒有參與朝政的權利,只單單是作為一個至高誤傷的國家榮譽頒發給個人。
能得到封賞的人,大多都是軍中那些特別有能力、有勇有謀、有貢獻的佼佼者。曹操用“關中侯”這樣一勛爵來賞賜那些有軍功的將士,又不給他們實權,目的就是為了讓這些佼佼者能夠安下心來輔佐自己。

根據史料記載,我國古代的關中侯一共有19位,魏晉時期有12位,南朝3位,還有4位屬于什么時代,還在等待考古專家學者的論證。
在我國,出土發現的關中侯金印有9枚。其中河南出土了4枚,還有一枚在日本。從材質上看,“關中侯印”除了金印外,還有鎏金銅質印2枚,其中一枚曾流落到了日本,我們把它拍賣回來了。銅質印4方。
在這19位“關中侯”中,河南地區僅僅只有一名官員被封為“關中侯”,他就是漢朝劉姓宗室,晉代豫州刺史尚書右丞劉喬,這個劉喬恰好又是鄧州人。
但是,經過專家的研究,遺憾地發現,劉喬所處的年代與這枚“關中侯印”存在年代不匹配的因素,所以,劉喬并非是這方“關中侯印”的主人。
那么誰才是這枚印章真正的主人?到現在依然是個未解之謎,有待專業人員進一步研究。

雖然目前還不知道金印的主人是誰,但是這并不影響這枚“關中侯印”的文物價值。
考古專家曾表示,這枚“關中侯”金印對我國漢至魏晉時期的官秩制度的研究和爵祿的演變具有重大的意義,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
目前,這枚金印被收藏于鄧州博物館,是該館的“鎮館之寶”之一。
作為華夏兒女,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保護好屬于我們民族的每一件文物。同時,也希望考古專家能夠早日進一步揭開這位“關中侯”的面紗。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05354.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