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母嬰>嬰兒鵝口瘡一個月了怎么辦(鵝口瘡找上寶寶)
發布時間:2024-01-25閱讀(10)
*本文所涉及專業部分,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孩子嘴里怎么有白色點點?
很多家長在寶寶嘴里看到白色斑塊,擦也擦不掉,就很慌!立馬把照片發到育兒群,大家紛紛來答疑:
“這是口瘡吧?可能是媽媽的奶水太濕熱了!”
“我聽說這是腳癬傳染過去的?”
筆者(顏志玲醫生)作為兒童齒科醫生,一看到這些不正確的回復后就急。
一 并不少見的“鵝口瘡”
鵝口瘡,又叫 “口咽假絲酵母菌病”,最常見的是由“白色假絲酵母菌(也叫做‘白色念珠菌’)”感染導致的。
它往往長在寶寶口腔的唇、頰、舌等部位的黏膜表面,表現為不規則的白色斑塊。和奶漬不同,這種白斑很難擦掉,如果用力擦去白斑,會看到下方紅色、破損的黏膜。
大多數患有鵝口瘡的寶寶都沒有其他癥狀,但有一些寶寶可能因為喂養的時候接觸到白斑部位不舒服而哭鬧,影響飲食。
二 為什么寶寶會患鵝口瘡?
我們在接診鵝口瘡寶寶的時候,常常被問到3類問題:
①平時家人很注意衛生,寶寶口腔不應該會接觸到真菌呀?(不是這么一回事)
②寶寶得了鵝口瘡是不是說明免疫功能弱?(也不能這么判斷)
③聽說“腳蘚”也是真菌感染,是不是因為家人有“腳蘚”才連累了寶寶?(并不是的)
其實“白色念珠菌”這種真菌原本就存在于我們的口腔,是口腔正常微生物群的一種。
約60%的健康人群口腔中可檢出白色念珠菌。家里再干凈,寶寶的口腔里也有可能駐扎著真菌。
雖然免疫功能弱的孩子更容易發生真菌感染,但是一些免疫功能正常的健康嬰兒也可以得鵝口瘡。因此,鵝口瘡并不等同于免疫功能弱。
導致“腳蘚”的皮膚癬菌,通常是毛蘚菌等導致的,和導致“鵝口瘡”的白色念珠菌,完全不是一種真菌。寶寶的鵝口瘡可不是被腳蘚傳染的。
不過,母親陰道或皮膚上的“假絲酵母菌感染”,卻是寶寶患鵝口瘡的危險因素。
三 得了鵝口瘡該怎么治療?
絕大多數情況下,健康的足月兒和沒有免疫缺陷的孩子,發生患了鵝口瘡,局部抗真菌治療就可以治愈。如果是頑固性、反復復發、全身廣泛感染的孩子,醫生會建議評估真菌的種類和孩子的免疫情況。
下面我們就來具體談談鵝口瘡相關的診斷和治療建議。
首先,寶寶口腔黏膜出現白色斑塊可面診:
①兒童口腔科(只不過大家更習慣稱我們為“兒童齒科”)
②皮膚科
③兒科
醫生觀察白斑的特點,就能診斷是否為鵝口瘡。 至于治療方案,則根據寶寶的年齡、感染類型、危險程度會有所不同。
我在門診看到的接受治療但效果不好,或者反復復發的寶寶,往往是用藥的劑量遠遠低于規范的治療劑量。
以下治療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切勿自行用藥。并且如果治療效果欠佳,需要再次就診進行評估。
▎各年齡段的治療:
① 1月以內的新生兒
健康足月兒可采用局部抗真菌藥物,首選制霉菌素,醫生會建議配制為10萬U/mL的混懸液給寶寶口服,每側頰部各使用0.5毫升(含5萬U制霉菌素),每天使用4次。
通常用藥幾天白斑就消失了,這時再堅持使用2~3天,以免白斑又再次出現,通常需要連用5~10天,不超過14天。
②1月~12月的嬰兒
對于免疫狀態正常的寶寶,也首選制霉菌素混懸液,每側頰部各使用1毫升(含10萬U制霉菌素),每天4次。制霉菌素混懸液可以噴到口腔,或者用紗布、棉簽涂抹。
鵝口瘡通常在2周內消退,治療需要持續到消退后2~3天。
③大于1歲的孩子
如果孩子近期沒有使用抗生素、吸入性糖皮質激素等容易導致鵝口瘡的情況,醫生可能會評估孩子的免疫狀態。如果鵝口瘡的程度較重(鵝口瘡面積占整個口腔面積的50%以上),首選口服氟康唑治療,而不是首選涂抹制霉菌素了。
如果是免疫功能正常的孩子,輕度的鵝口瘡仍然可以局部使用制霉菌素混懸液,每次4~6毫升(含40~60萬U制霉菌素),一天4次,治療7~14天。能夠漱口的孩子先用藥液含漱,盡可能長時間含在嘴里,然后再吞下。
④預防再次感染
在整個用藥的過程中,需要同時預防環境中的白色念珠菌再次進入寶寶的口腔。
例如:重復使用的奶瓶奶頭和安撫奶嘴需要在每次用過后煮沸消毒;喜歡吮吸手指和啃咬玩具的寶寶,也需要注意手衛生,家人要定期清洗玩具。
另外,還有一個常見問題:母乳喂養的寶寶患了鵝口瘡,母親需要接受治療嗎?
只有醫生考慮媽媽有乳房皮膚假絲酵母菌感染時,才需要媽媽也進行治療。例如:媽媽有乳房疼痛、乳頭皮膚改變、曾經有陰道假絲酵母菌感染,或檢查發現假絲酵母菌陽性等。
具體的用藥方式和藥物選擇,和寶寶的鵝口瘡治療就不太一樣了。如果是局部使用抗真菌藥物,母乳喂養前還需要使用油劑(如橄欖油或椰子油)去除可見的殘留藥物,而不使用肥皂和水(避免刺激乳頭)。
四 如何區分鵝口瘡和舌苔、上皮珠
或其他正常的口腔黏膜結構?
有些家長十分細心,發現孩子的口腔黏膜有白點,舌背有白色的舌苔,或者上腭和牙槽部位的黏膜顏色偏白,便會擔心孩子是不是患了鵝口瘡。
這種觀察能力十分值得表揚,我們來看看這些“神似”的表現是咋回事?
▍可能是“上皮珠”,俗稱“馬牙”
具體表現為寶寶牙槽黏膜、上腭黏膜等部位,出現的單個或多顆散在的白點,摸起來比較硬,也很光滑。
這些上皮珠是牙齦和上腭黏膜上的角質珠,是牙齒發育過程中殘留下來的角化物。這是正常的生理結構,不是疾病,也不需要干預。
上皮珠可以自然脫落,但家長不能挑它們,外力去除上皮珠反而會引起黏膜破損,甚至感染。
▍舌苔
小寶寶吃奶次數多,舌背黏膜正常脫落的上皮細胞“混合”奶,就形成了舌苔。我們可以這么區分:
舌苔位于“舌背正中偏舌根”的部位;
鵝口瘡可以出現在“舌尖”、“唇”、“頰”的黏膜上。
寶寶如果有很厚的白色舌苔,可以用蘸溫水的紗布或兒童專用的舌苔清理工具,輕輕擦拭。
▍可能是顏色偏白的正常口腔黏膜
還有的寶寶口腔中,上腭腭穹隆及后牙部位牙槽嵴處的黏膜比較薄,顏色看起來偏白,兩側對稱,表面光滑,并沒有白色斑塊或白膜。這是正常的口腔黏膜,也不是鵝口瘡。
五
小結
如果在寶寶口腔的唇、頰、舌等部位的黏膜表面,發現形狀不規則的、輕輕擦拭擦不去的白色斑塊,有可能是鵝口瘡,需要醫生面診診斷。
絕大多數情況下,健康的足月兒和沒有免疫缺陷的孩子,發生患了鵝口瘡,局部抗真菌治療就可以治愈。治療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切勿自行用藥。
參考文獻:
1.兒童假絲酵母菌感染,up to date
2.兒童假絲酵母菌菌血癥和侵襲性假絲酵母菌病的治療, up to date
3.新生兒假絲酵母菌感染的流行病學及危險因素, up to date
4.新生兒假絲酵母菌感染的臨床表現和診斷, up to date
5.母乳喂養和斷奶的常見問題, up to date
本文首發:卓正科普Health Express
本文作者:卓正顏志玲、鐘樂
責任編輯:CiCi
版權申明
本文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 End -
投稿/轉載/商務合作,請yxj_ek@yxj.org.cn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06395.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