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5閱讀(17)
新生兒是人生中最為特殊的一個階段,很多的生理現象都和其他時期不一樣。現在新手爸媽育兒尤為困難,因為我們這一代,兄弟姐妹少,接觸新生兒的機會少,沒有原來那種大家庭一起養育孩子的情況,面對新生兒的出生,一家六口人往往全部手忙腳亂的。
今天匯總了金牌月嫂總結的新生兒護理全經驗,建議大家收藏哦!

避免保暖過度
國人普遍認為“細兒無六月”,于是將孩子裹得嚴嚴實實,被子一層又一層,大夏天給孩子穿幾層衣服,外面還裹著冬天的襁褓,同時認為“坐月子”不能見光、吹風,門窗緊閉,室內空氣悶熱無比。
新生兒捂熱綜合征是由于保暖過度、捂悶過久導致以缺氧、發紺、高熱、大汗淋漓、脫水、昏迷、抽搐、呼吸循環衰竭為主要表現的一組綜合征,死亡率極高,存活者常遺留下神經系統后遺癥。
新生兒衣服應隨著天氣冷熱增或減,通常比成人多一件衣服即可;應選擇合適帽子,避免帽子過小將頭部勒出痕跡,需注意頭皮有無熱起痱子;注意開窗通風促進空氣流通,可開空調保持室內處于適宜溫度;睡覺時包被不能蓋過頸部以上避免遮住口鼻影響呼吸。

避免俯臥姿勢睡覺
趴著睡覺容易發生嬰兒猝死綜合征,有數據顯示嬰兒趴著睡覺發生猝死的風險可達仰睡的2.3倍至13.1倍,自1994年美國兒科學會推薦仰臥睡姿以來,美國每年的嬰兒猝死率已經下降了50%以上。

生后延遲洗澡及洗澡后注意保溫
新生兒出生后,助產士會將身上的母血、羊水、皮脂擦掉,身上剩下的胎脂可以起到保護體溫的作用,通常出生后24小時后才洗澡,因此,孩子出生后身上不干凈不要著急洗澡。
在家洗澡的新生兒應迅速擦干身體,快速穿衣后放在母親身邊。經常會發現新生兒洗澡后家屬不會給小孩穿衣服,笨手笨腳,不知所措,生怕把孩子弄傷,穿個衣服花半小時,對此家屬多加練習,熟能生巧就好了。
特別提醒是,小嬰兒比較胖,脖子、腋窩、肘關節、腹股溝等部位應注意清洗,并保持干燥,不然很容易褶肉。

避免尿片、尿布帶(扣)太緊
我們經常會發現健康的新生兒會陰部、大陰唇、陰囊水腫明顯,原因是尿不濕、衣服褲子、腰帶、尿布扣束縛太緊,將尿片、尿布帶寬松以后,水腫可在較短時間內自行消退。

注意臍部護理
臍部是易感窗口,感染可蔓延引起門靜脈炎、敗血癥、腦膜炎、腹膜炎,個別甚至造成大網膜從臍部冒出做了手術。目前對于臍部護理有兩種辦法:一是使用醫用酒精、絡合碘等消毒劑消毒,二是使用清水、無菌水進行清潔的自然干燥法。兩種方法各有優缺點。

注意臀部護理
新生兒大小便次數多,大便性狀呈稀糊狀,加上沒有及時更換尿不濕、皮膚嬌嫩等原因,造成尿布疹在新生兒極為常見。
新生兒需及時更換尿片,使用清水清洗臀部后,考慮到普通濕紙巾含有酒精,可選擇嬰兒專用一次性濕巾擦干臀部(也有專家不建議使用濕紙巾擦屁股),不推薦使用含有滑石粉或玉米淀粉替代臀部保護劑。

不要擠壓乳腺
新生兒因來自母體的雌激素中斷后出現乳腺增大,是正常現象,可自行消退,無需特殊處理。很多家屬認為不擠的話,孩子長大了乳腺不通會影響哺乳,純粹無事找事做。

注意濕疹的護理及治療
濕疹在新生兒乃至嬰兒中是一種患病率較高的的皮膚病,濕疹的寶寶應避免保暖過度,室內保持清爽狀態,避免搔抓、摩擦,及時清除汗漬,避免皮膚干燥,避免選擇毛織品,控制環境中的致敏物,比如花粉、動物毛發及皮屑,沐浴時注意控制水溫,以溫水浴最好,沐浴時間不宜過長,選擇低敏、無刺激的沐浴用品。

選擇合適的面霜、潤膚劑
新生兒皮膚干燥、皸裂、脫皮、濕疹的現象極為常見,可選用合適的面霜、潤膚劑保濕減少經皮膚失水量,降低發生皮炎的風險,可使用含有凡士林、甘油、橄欖油的潤膚劑,嬰兒潤膚劑不能含有酒精、易致敏的香料和防腐劑,涂抹時應動作輕柔。

提倡母乳喂養
WHO建議在嬰兒生后6個月內純母乳喂養。母乳是嬰兒最好的天然食物,母乳具有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經濟、便利、溫度適宜、減少過敏、促進母親產后子宮復原、減少再受孕機會等優點,同時可促進母子感情

區分溢乳和嘔吐
溢乳在新生兒非常常見,表現為從口角流出少許奶液,通常不影響生長發育,但反復溢乳可能是肺炎、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種表現。
嘔吐是胃內容物被強力經口排出的過程,引起嘔吐的機制及病因較為復雜,比如咽下母血、羊水、應激性潰瘍、感染、顱內疾病、喂養不當、牛奶蛋白過敏、消化道畸形、胃食管反流病等。

避免發生嗆奶
母親喂養母乳時可以斜躺在母親懷里,但需避免躺在床上喂奶,進食時避免遮住孩子的口鼻(每年都有因遮住孩子口鼻導致死亡的故事);
如乳房泌乳速度較快時,可使用手指輕輕的夾住乳房前端或輕壓乳暈,減少乳汁流出太快導致孩子發生嗆奶。
予以配方奶喂養時,沖配奶粉后避免劇烈搖晃奶瓶,需要選擇合適的奶嘴開孔;不要在孩子餓了很久再喂奶;進食完畢后,可予以空手掌拍拍背部促進胃內空氣排出;

新生兒打嗝不要驚慌
新生兒打嗝是新生兒非常常見的現象,很多家屬非常擔心。平時應避免在孩子劇烈哭吵的情況下進食,如果是配方奶喂養,避免用力搖晃奶瓶,可用雙手來回搓,可避免奶瓶里面產生大量氣體。
進食時應將乳頭或奶嘴完全將孩子嘴巴包裹避免吞進去過多空氣;進食后可用空手掌拍背有助于咽下的空氣排出,有時候我們也發現,給孩子喂點水或者順時針按摩腹部排氣有助于打嗝的停止。
如果老是打嗝、吐奶等情況,需考慮存在牛奶蛋白過敏、胃食管反流情況。

重視牛乳蛋白過敏(CMPA)
CMPA是指機體對牛奶中部分蛋白質分子發生的免疫反應。該疾病在臨床上非常常見,發生率比我們想象中要高,且有逐年增多的趨勢。
該病常缺乏特異性表現,多表現為嘔吐、腹脹、腹痛、腹瀉、便血、進食量少、體重增長緩慢、啼哭等,還可表現為過敏性眼炎及濕疹,個別患兒表現為便秘,極容易漏診和誤診,比如常誤診為腸炎,可能需要多次就診才能想到該疾病可能。
預防CMPA最重要的是堅持母乳喂養,如果沒有母乳,CMPA需用深度水解配方奶(eHF)或氨基酸配方奶(AAF)喂養,不推薦使用羊奶、大豆奶粉治療CMPA。

乳糖不耐受不能忽略
新生兒由于乳糖酶分泌少,不能完全消化分解母乳和牛奶中的乳糖,出現大便次數增多,排黃綠色稀便、泡沫多、可夾雜奶瓣,大便有酸臭味,腸鳴音活躍(家屬會經常聽到腸子咕嚕咕嚕的響),部分可有腹脹、嘔吐、哭吵不安等表現,如排便次數不多、不影響生長發育,無需特殊治療,如大便次數增多、體重增長緩慢可先予以無乳糖配方奶喂養一段時間,還可以添加乳糖酶治療。

注意補充維生素AD
維生素A和維生素D在嬰兒普遍缺乏,可對孩子眼睛、皮膚、骨骼、免疫力造成不良影響,是普遍存在的公共營養問題。
新生兒需常規補充維生素AD,但是很多家屬不知曉、不重視,即使醫生提醒了也不會購買,或者買各種昂貴的保健品。

腸絞痛不要驚慌
腸絞痛常發生在小于4月齡的嬰兒中,很多孩子在出生20多天后出現腸絞痛,表現為原因不明激惹、煩躁、哭鬧,每天至少3小時,每周至少3日,至少持續1周,且突然停止,嬰兒生長不受影響,3-4月齡后哭吵自行停止,目前病因不明,有學者認為原因是胃腸功能紊亂、牛奶蛋白過敏、胃食管反流、乳糖不耐受、腸道菌群失調,也有學者認為是中樞神經發育不成熟所致。
有數據顯示大約有20-40%的嬰兒曾出現不同程度的腸絞痛,家長無需驚慌,但診斷腸絞痛前需排除潛在的疾病,孩子夜間反復哭吵不安時建議去醫院就診進一步排除有無其他疾病所致啼哭的情況。

避免挑破“馬牙”
不少新生兒牙齦部位有黃白色顆粒,數周內可自行消退,為正常生理表現。不少百姓認為“馬牙”可導致新生兒死亡或影響進食,故將“馬牙”挑破,挑破后引起感染的不在少數。
此外,口腔內上面(硬腭部位)可見"上皮珠”,為正常現象,無需處理,但很多人擔心,認為超過7顆會死人,于是想盡一切辦法將它挑掉,純粹屬于無事找事做。

正確處理眼部分泌物
眼部分泌物在新生兒非常常見,國內老百姓習慣使用母乳和茶葉水滴眼睛、用舌頭去舔分泌物,甚至往眼睛里面滴尿液來治療。
眼部分泌物可能是結膜炎、鼻淚管阻塞所致,新生兒結膜炎是新生兒最常見的眼病,多數感染經產道獲得,嚴重者可導致角膜穿孔或失明,建議前往眼科門診就診進一步明確診斷及處理,必要時送檢分泌物培養。

正確處理鵝口瘡
鵝口瘡在新生兒極為常見,是因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表現為口腔內白色膜狀物,不易拭去,需注意與奶漬相鑒別,多由產道感染或哺乳時污染的乳頭、奶具獲得感染,或繼發于營養不良、腹瀉、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的新生兒。
新生兒的奶嘴、奶瓶注意消毒,照顧人員接觸孩子前應洗手,母乳喂養前應注意清潔乳頭。

新生兒便秘
新生兒便秘在新生兒科門診病人中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新生兒便秘病因復雜,比如胎糞粘稠排出延遲、腸道發育畸形(比如肛門閉鎖、先天性巨結腸)、早產兒腸道蠕動能力弱、新生兒功能性便秘、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癥、電解質紊亂、各種感染(比如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各種原因所致的腸梗阻等,部分原因可能是喂養不足、牛奶蛋白過敏所致。

新生兒便血
便血是新生兒一種常見現象,嚴重者可引起貧血、休克、營養不良。病因眾多,比如咽下母血、感染、窒息、顱內出血、急性胃腸炎、牛奶蛋白過敏、沖配的奶液濃度過高導致滲透壓過高、血液系統疾病(如維生素K缺乏)、消化道畸形、肛裂、冰凍母乳復溫方法不對等,需要根據孩子出生時、出生后情況、喂養方式、體格檢查、輔助檢查進一步明確病因。

正確對待發熱
新生兒發熱常見于脫水熱、感染、顱內病變、溶血反應等。脫水熱多見于保暖過度、環境溫度升高、進食太少, 孩子常常反應良好,手腳溫暖,但需注意的是,喂養不足所致發熱的孩子可能同時存在皮膚干燥、尿量少,甚至尿片上可見桔紅色一樣的結晶尿,對于脫水熱的孩子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采取降低室溫、適當減少包被、松解衣服、增加喂養等措施,如病情嚴重需住院補液等處理。
如是感染所致發熱,可能伴有呼吸困難、反應差、循環差、皮膚蒼灰、手腳冰涼等癥狀,新生兒抵抗力弱,各器官功能尚未發育成熟,代償能力差,病情進展快,敗血癥、顱內感染發病率高,極容易發生感染性休克。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08995.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