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母嬰>福建周歲風俗(嬰兒周歲紀念習俗)
發布時間:2024-01-25閱讀(7)

●陳占銀
嬰兒周歲紀念,又稱晬旦,屆時要舉行周歲生日慶賀宴會,大田人管它叫作晬,嬰兒父母的親戚朋友都會赴宴祝賀。大田人受傳統習慣影響,重男輕女思想頗為嚴重,所謂嬰兒晬旦習俗也是專指男嬰,女嬰通常是沒有周歲慶生的習俗。
慶 生
嬰兒作晬,作為外公(如外公已故則由母舅擔當)送去寫好的長聯、鞭炮、公雞一只、米粉蛋和小壽星的衣褲、鞋帽等作為賀禮。長聯貼女婿家房子正棟兩根立柱上,衣物嬰兒生日當天穿。俗話說:“有補生日冇補晬”,嬰兒作晬是一定要在生日那天舉行的,而不能日后補作。
生日當天清早,小壽星穿戴整齊,由母親抱著坐在首位。壽星面前擺著一碗米粉、2個紅蛋和雞胸脯、雞腿,壽星動筷后其他人才能開懷暢飲,外公、親戚至親同桌“陪生日”,人多時可以增加幾桌。而晬酒(宴席)通常是臨近中午時才開席,依俗外公坐首桌首席,所有的親戚都要由懂禮俗的“氏大人”(一般輩分高有威望,相當于族長)逐一編桌排位,鄉親則比較隨意,坐滿為止。
命 名
大田曾有嬰兒周晬時才命名的習俗。依俗由嬰兒的舅舅或外公嚴格遵循各自宗族事先擬定的新丁字輩(也稱輩派)給男嬰命名。
如大田后路的文江鄉小文村余氏最新乳派(日常使用的小名)字輩是:傳、芳、正、昌、振、家、聲,對應的儒派(即表字、大名)字輩是:宣、茂、國、盛、業、長、興。“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有意義相同的,也有意義相反的。如余“傳明”,字“宣亮”,明與亮意思相同。用紅紙寫成寬約30公分長條型榜文,貼在廳堂其中一側、距地面兩米多的一川(木房起連接柱子的厚板,厚約2寸,寬不拘盡依木料)位置廣而告之,名曰金榜題名。榜文是以岳父的名義行文的,紅紙黑字豎排書寫,主要內容是:一、序文。如:□□年□月□日□時吉旦,恭為余府□□賢子婿喜獲主器為令郎周歲卜取芳名,岳父陳□□;二、嬰兒的名諱、表字。字體較大,分兩行書寫。三、慶賀者名錄。當天包禮祝賀的親戚按親疏、鄉親按輩字從大到小排列,有的依俗還要書寫本宗目前在堂從大到小不同字輩的宗親姓名(不拘是否到場或包禮,每輩各寫一人)。
榜文上部突出寫上“金榜題名光宗耀祖”等字樣,由嬰兒的外公或母舅用雞蛋蛋黃作膠水粘貼到廳堂一川的位置。外公或母舅邊說好話(當地人叫賀四句)祝福嬰兒邊張貼榜文,然后鳴炮,寓意祝福嬰兒將來名揚四海。張貼榜文通常是喝了頭杯酒,其時包禮鄉親(到場或不到場)已經明確,寫榜文才不會遺漏。
傳統的作晬設宴親戚鄉親聚會當眾給孩子起名習俗,可以避免嬰兒命名與五代之內三族直系親屬的長輩,以及鄉親長者名諱同字或同音而觸犯忌諱。如今的戶籍登記制度,往往是嬰兒一出生就要由父母命名,以致嬰兒起名屢屢冒犯尊長者名諱或重名幾率上升。據說周歲起名習俗的本意是避免孩子夭折導致空歡喜一場,因為以前嬰兒死亡率高。在我省其他地方還流傳著三旦起名、滿月起名和三個月(或百日)起名的習俗。
抓 晬
大田流傳著晬旦試志風俗,試志俗稱“抓晬”、“摸晬”、“抓周”。小外孫穿著外公外婆送的嶄新衣褲,坐在晬盤前,晬盤或廳堂桌上陳列相關的物品,古制為印、刀、筆、書、算盤、小鋤頭、糖塊等,今為算盤、毛筆、書本、紅蛋、雞腿、銀元等,讓孩兒抓取,抓取什么物品就可以大致知道其志向。民間傳說抓印將來長大會做官,抓鋤頭只能務農。依俗外公、母舅等親戚是要給小壽星包紅包,跟壽星說錢是給他留著將來買筆,意思是祝愿他將來會讀書。
“抓周”試志的禮俗,也可以上溯到南北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就有記載。不僅江南如此,北方也興此風。蔡繩格《北京禮俗小記》:“小孩周歲抓周,設晬盤,中置文武農工各小器具,令其隨意抓取,以卜其生平所向,福澤何如。”唐宋時期,這種習俗更為盛行,謂之“拈周試晬”。或曰“周晬”。迨至明代,此習俗稱之為“期場”。到了清代才有“抓周”、“試周”之稱。
如今,生活節奏加快,大田作晬習俗也已簡略了許多,起名不在作晬那天舉行,即使晬旦起名廣而告之也不張貼榜文,據說是怕紅紙黑字榜文褪色影響廳堂的美觀;親戚至親同名避諱已不重視;自覺接受唯物論思想,抓晬淡化了試志的民俗氛圍,卻濃郁了收禮的世俗銅臭。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09184.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