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母嬰>寶寶多大能看出來是腦癱(寶寶出現這些癥狀)
發布時間:2024-01-25閱讀(14)
近年來三胎政策開放,臨床高齡產婦越來越多,加上新生兒醫學的發展,有越來越多的高危兒和早產低體重兒得到救治,小兒腦癱的發病率也在不斷攀升。
小兒腦癱具有致殘率高、死亡率高的特點。由于患兒年齡較小、難以溝通,不能夠準確闡述自身患病情況。如果不能引起家長的注意,就容易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會嚴重影響患兒的生活質量和生長發育。
每個家庭都希望寶寶身體健康、平安長大,在照顧寶寶的時候難免會有些過度擔憂。當寶寶出現一些癥狀時,會讓家長擔心可能是腦癱。那么 ,小兒腦癱是怎么回事呢?

1. 什么是小兒腦癱?
小兒腦癱目前在兒科較為常見,是一種難以治愈的中樞神經障礙綜合征,表現為一組持續存在的中樞性運動和姿勢發育障礙癥侯群。
運動障礙常伴有感覺、知覺、認知、交流和行為障礙,以及癲癇和繼發性肌肉、骨骼問題。這種癥候群是由于發育中的胎兒或嬰幼兒腦部受到了非進行性損害所致。

根據統計指標數據發現,我國腦癱患兒患病數量在三十萬左右,該病癥發病率在百分之四左右,并且近年來呈逐年上升的發展趨勢。準確數據顯示近五年內我國每年小兒腦癱患兒增加4.6 萬例。
從男女比例來看,小兒腦癱當中男性患兒更多,其患病率是女性患兒的3 倍左右。
從患病地區來看,通常農村小兒腦癱患病率更高,其是城市兒童患病的2 倍左右。這與農村的基本醫療條件受限制有關,目前我國很多農村地區不具備小兒腦癱早期診治的能力,同時農村產婦保健工作落實也較差。

2. 小兒腦癱的特征
小兒腦癱主要有以下幾種特征。
第一,中樞性。這部分腦癱患兒主要是由于不明原因造成的中樞性腦損傷,臨床治療復雜、治療周期較長。
第二,非進行性。腦損傷病變是非進行性的。
第三,發育性。有部分患兒在成長發育過程中遭受到腦損傷,在這一過程中患兒的腦組織結構損傷嚴重、停止發育、大腦發育不完全導致患兒缺氧最終可誘發腦癱。
第四,永久性。患兒遭受到腦損傷、腦組織結構發育異常,患兒多表現出運動功能障礙,這種障礙是永久性的。

1. 導致小兒腦癱的危險因素
目前,腦癱患兒中有90% 以上均為早產兒。通常早產兒是指胎齡低于32 周的兒童,其患有腦癱的風險更大。與正常新生兒相比較,早產兒患有腦癱的幾率是其三十倍左右,發病率高、致殘率高。
早產兒由于自身發育不健全、腦發育不成熟,其在成長過程中容易出現比較嚴重的腦缺氧,長時間的腦缺氧容易導致患兒出現腦畸形的情況。根據臨床實踐發現,這是腦癱患病的基本病理原因。

除了早產兒以外,還有少部分低體重兒也容易患上腦癱。通常低體重兒可以分成兩類,其一為正常低體重兒(體重≤ 2500g)和極低體重兒(體重≤ 1500g),這兩類新生兒腦癱發病率分別為1.5% 和9%。
低體重兒多是由于母體在妊娠過程中出現宮內感染造成的,這容易導致胎兒發育不健全,與正常新生兒相比體重極低。

綜上所述,小兒腦癱病因常見原因以早產兒和宮內感染為主。
2. 小兒腦癱的癥狀
當前,小兒腦癱早期診斷方法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家長及醫護人員的重視。小兒腦癱發病早期臨床癥狀并沒有統計學意義,同時發病患兒多為新生兒在一周歲以內,不能夠進行病癥溝通,容易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腦癱患兒的癥狀多表現為運動落后、異常姿勢表達(握拳、拇指內收、尖足支撐、屈髖、大腿內旋、等)、肌張力異常。其中以肌張力增高為主(尤其是雙下肢肌張力高的痙攣型雙癱),少數肌張力不穩定(徐動型)。
除此之外,腦癱多伴有不同程度智力障礙,可通過智力評估(兒-心量表)測試后確定。
這些癥狀會隨著患病病程的延長、病情發展患兒臨床癥狀會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典型化。

3. 小兒腦癱的早期診斷
對于小兒腦癱的早期診斷要堅持三項原則。
其一,是否存在腦損傷。確定母體分娩前一個月、分娩過程中和分娩后新生兒是否存在腦損傷情況,如果出現腦損傷,要確定腦損傷的原因及損傷程度等。
其次,患兒腦損傷后是否出現肌張力異常、行為和姿勢異常等情況。第三,判斷小兒腦癱早期臨床典型癥狀,根據患兒臨床表現、臨床癥狀可以進一步確定病癥。
在小兒腦癱的早期診斷中,醫生會對患兒進行一個臨床表現檢查。

首先要幫助患兒采取俯臥位的姿勢,在這一過程中,腦癱患兒整個身體很難由四肢支撐起來;鼓勵患兒進行手握持動作時,腦癱患兒不能夠準確作出反應,部分腦癱患兒動作遲緩、病癥嚴重患兒甚至難以完成動作、動作消失。
在幫助患兒采取坐臥位姿勢時,腦癱患兒不能夠自行坐立、坐立不穩;引導患兒進行四肢交叉伸展動作的時候,腦癱患兒反應遲鈍甚至反應消失;醫護人員引導患兒采取倒立位時,腦癱患兒的下肢均處于完全伸直狀態。
在小兒腦癱的早期診斷中,除了觀察和檢查臨床表現之外,還要對患兒進行腦電圖、CT、超聲檢查和MRI檢查等。這些專業檢查的準確率較高,可以通過檢查結果的陽性率進行進一步確診。
三、小兒腦癱的臨床干預治療1. 藥物治療
在臨床上,對于腦癱患兒一般應用促進腦損傷修復類藥物,常見藥物包括促神經生長因子、腦活素、復方丹參注射液和胞二磷膽堿等。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根據患兒實際患病情況采取相應藥物治療。

患兒在接受臨床藥物治療過程中容易誘發并發癥,患兒家屬要對這一點多加注意。針對于此,醫護人員會對患兒的并發癥進行處理,以此緩解患兒臨床治療的不適感、降低對臨床療效的影響等。
2. 功能訓練
除了采取藥物治療以外,功能訓練對于腦癱患兒必不可少。醫護人員會為每一位患兒制定相應的功能訓練方案。訓練內容以語言訓練、聽力訓練以及異常姿勢、行為抑制等為主。
在訓練過程中,醫護人員及家屬要對患兒予以按摩,促進其肢體血液循環,有利于達到預期的訓練效果。

3. 其他治療
小兒腦癱的治療方法還包括高壓氧療法、針灸推拿、中藥泡浴等中醫療法。大量研究表明這些治療方法對小兒腦癱也有非常理想的效果。

對于腦癱患兒的治療來說,家庭護理必不可少。腦癱患兒的家屬可以參與正規機構開展的系統培訓,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基礎護理措施,這對患兒的康復和心理健康都有很大的好處。那么,腦癱患兒的家庭康復護理都包括哪些方面呢?


腦癱是兒科常見致殘性疾病,可對患兒的家庭造成極大的經濟和心理負擔。早期診斷對小兒腦癱的治療意義重大。年齡越小的患兒臨床治療效果越好,致殘率越低。這是因為年齡小的患兒,其各器官和腦組織尚未發育完全,具有較高的可塑性,且代謝能力和恢復功能較好。
小兒腦癱病癥要采取科學有效方法進行早期診斷,確定病情后根據患兒實際臨床表現情況制定相應治療方案,這對于降低患兒致殘率、死亡率等均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促進患兒未來成長發育。
雖然寶寶年齡過小,智力發育情況不好判斷,但當寶寶出現肌張力異常、行為和姿勢異常時,家長要帶寶寶及時去正規醫院的兒科就診。
參考文獻:
[1] Gupta M, Bhatia D. Study the Cognitive Changes in Cerebral Palsy Children Employing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and Neurofeedback Training[M]. 2021.
[2] Hasanudin M, Arribathi A H, Indrianto, et al. Increasing Independence of Cerebral Palsy Children using Virtual Reality based on Mlearning[J]. Journal of Physics: Conference Series, 2021, 1764(1):012119 (6pp).
[3] Kle Vb Erg G L, Jahnsen R , Elkjr S, et al. Hand use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with unilateral cerebral palsy[J]. Developmental Medicine & Child Neurology, 2021(4).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