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5閱讀(11)
本文由公眾號 “把科學帶回家” 提供
給孩子最好的科學教育
你或許聽說過搞笑諾貝爾獎,這個獎專門頒發給那些“乍一看好笑,后又引人深思”的研究。但是你或許不知道,在“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界,還有一股新興勢力——BAF !Fest 獎。
這支極客勢力也致力于用嚴謹的科學研究方法,和錯誤的或者沒有證據支持的研究假設,產生腦洞奇特、乍看很荒謬但是“細思極恐”的研究結論。今天就帶來其中一則——嬰兒哭聲的打雞血假說。

我們都知道小嬰兒的哭聲特別大,特別讓人糟心。至于為什么嬰兒要哭,許多人可能會想,嗨,小孩嘛肯定是要哭的啦,比如他餓了拉了,哭一哭不是很正常嗎?
可是這在生物學上卻說不通。為什么嬰兒要哭得那么響那么久,讓人這么崩潰呢?這除了給父母和附近的人類造成精神負擔以外還有什么用?
而且嬰兒的哭聲不是普通的噪音,成年人哭和嬰兒哭的效果完全不一樣。比如2012年,牛津大學的學者 Katie Young 發現,和狗叫貓叫或者成年人的哭聲相比,人類的大腦對嬰兒的哭聲更加敏感。
想想看,遠古時期的人類祖先還沒有完美地站到食物鏈的頂端,如果小嬰兒亂哭,是很容易引來食肉動物或者敵人的,這可能會讓哭鬧的小嬰兒或者他的家人被叼走,或者被仇人殺死。為了避免這種事情發生,在人類祖先居住的非洲稀樹大草原上,如果有個嬰兒大哭大鬧惹人注意,附近的成年人可能就會把他丟出去。 ( ̄ε(# ̄)

很顯然,嬰兒的哭聲必須有什么進化意義,因為它的代價太高昂了。
那么它究竟有什么進化意義呢?長久以來各路科學家對此百思不得其解。
在學術界有個比較多人支持的理論,就是父母/子女沖突理論(Begging/conflicts theory)。這個理論表示,嬰兒哭鬧的主要功能就是通過持續的精神傷害勒索父母,讓父母滿足自己的不可告人的目的。

但是有個麻省理工學院(MIT)從事計算認知科學研究的學者 Tomer Ullman 提出了一個hin不一樣的看法。
他認為,嬰兒的哭聲對人類整個種群來說是有好處的,而這個好處就是…可以給成年隊友打雞血。
好吧,這個結論怎么得出的?
Ullman列舉了下面這些證據。 ( ̄▽ ̄)~*
首先,嬰兒的哭聲(以及普遍意義上的噪音)會讓人腎上腺素飆升,進入戰斗或逃跑模式,也就是說讓人想跑路或者上去打一架。
最近一些研究發現,和鳥叫聲或是沒有聲音相比,嬰兒的哭聲有助于促進運動機能,讓成年人在飆車游戲中表現更好。
因此,Ullman 提出,我們的祖先一定是把嬰兒的哭聲當成天然的紅牛來提神醒腦打雞血,所以它才有存在的進化意義。

嬰兒的哭聲如何給成年人打雞血?
對于這個關鍵問題,他強行展開腦洞:比如戰士可以背著嬰兒去打仗啊,這就好比晨練大爺背著收音機一樣,可以達到菜刀劈電線,一路火光和閃電的效果。
_(:з」∠)_
好吧,Ullman 攤手承認,能證明這個細節的歷史證據已經不可考了,但是從目前遺留的一些人類學證據看,奶爸戰士的假說也不是完全不靠譜。比如:

哦對不起放錯圖片了

嗯,Ullman 說,我知道你們在笑什么。你們再笑我就要算數學給你們看哦!然后他向觀眾丟出了一個數學模型,從數學上證明自己的假說有一丟丟的道理。
好大家不要驚慌,這個數學模型并不燒腦,但是比較燒腹肌。

計算機模型中的部落A(左)和部落B(右),綠色是吵鬧的小孩,灰色是安靜的小孩。
他說,他在計算機上模擬了幾百個經常打仗的部落。
這個計算機模型的假設是這樣的:
每個部落里有20個成員,每個成員生了1個嬰兒,這個嬰兒要么很會哭鬧,要么很安靜。
2個部落會隨機發動戰爭,而且有更多哭鬧的嬰兒的部落更加可能贏得戰爭(理由就是他的雞血假設),從而播撒自己的噪音基因種子,讓對方部落的嬰兒也產生噪音。
噪音太多了成年人也會受不了,因此過多的啼哭嬰兒會被“清理”,你懂的。換句話說,噪音太大的部落會自我修剪,變得安靜一些。Ullman 把這個“清理”的概率命名為“忍無可忍度”。 忍無可忍的部落更有可能進行噪音嬰兒清洗。
接著 Ullman 就模擬了在不同“忍無可忍度”下,最后各個部落會被什么樣的嬰兒占據。
這個計算機模型跑了很多輪后他發現,如果“忍無可忍度”極低,那么最后部落里就會充滿了吵鬧的嬰兒。但是如果“忍無可忍度”極高,那么吵鬧的嬰兒很快就會滅絕,最后部落里就會只剩歲月靜好的小孩。
那么,如果是中等程度的“忍無可忍度”呢?
Ullman 發現,這種情況下,吵鬧的嬰兒的比率會穩定在一個值上。
這個值是多少呢?如果用其他學者估計的舊石器時代的殺嬰率,也就是15-20%之間的數字來作為“忍無可忍度”的話,那么部落中吵鬧的小孩的比例大概是在20-35%之間。
Ullman 拍案而起,(╯‵□′)╯︵┻━┻ 他說,這個數字恰好符合現代社會中吵鬧嬰兒的比例(當然他沒有提供任何證據)。
上面這個疑似段子的非正經研究就是來自這個不靠譜假說獎 BAF !Fest 的一期節目。你可以自行整理里面有證據支持和空口無憑的地方。
聽過鋼之煉金術師這部動漫嗎?其實它的靈感來源之一就是400年前尋找“賢者之石”的德國煉金術士亨尼格·布蘭德(Hennig Brand),也就是 BAF !Fest 的獎杯人物。
亨尼格·布蘭德(上)和 BAF !Fest 的獎杯。黃球是重點,因為金黃色的尿液里蘊藏的不是金子,而是化學作為一門科學萌芽的種子。
站在幾百年的前人累積的知識大廈上,我們當然可以輕易地批判煉金術是一種荒謬的偽科學。可是煉金術也是現代科學的先驅。
就拿布蘭德來說,雖然萌萌噠他曾經想要用自己的尿液煉金,還喝了好幾斤大量實踐了一番,但是在這種煉金行為中他卻意外發現了尿液中的磷。而磷的發現標志著著煉金術時代的消亡和化學作為一門科學的開始。
科學界從不缺聰明的腦袋,但是有趣的靈魂或許也不會比別處更多。BAF !Fest 的意義不僅在于讓科研圈外人在嬉笑中認識黑色幽默的科學家,還在于讓人了解科學的生產過程。
更重要的是,通過令人捧腹的反常識結論,BAF !Fest 讓你知道,科學就像一座頂著珍珠的寶塔,大多數人只看到了頂上那顆珍珠,卻沒有看到下面用證據做成的磚石。如果沒有平凡而堅實的證據做基礎,再美的珍珠也會轟然掉落。
這就是煉金術和科學的差異,也是 Ullman 的假說只能是一個清新的段子的原因。
不過癮,請戳
瓶裝水含有大量塑料微粒,引發世界衛生組織關注,你敢給孩子喝嗎?
在讓人驚呼“妖術”的幽靈方塊積木前,樂高被秒成了渣渣
把科學帶回家
ID:steamforkids
給孩子最好的科學教育
轉載請聯系 kids@huanqiukexue.com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圖片來源:giphy,skunk bear, Acast, MyAnimeList
參考資料:
Parsons CE, Young KS, Parsons E, Stein A, Kringelbach ML. Listening to infant distress vocalizations enhances effortful motor performance. Acta paediatrica. 2012;101(4):e189–91.
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12/oct/17/crying-babies-hard-ignore
https://bahfest.com/videos/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2825417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09553.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