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職場>00后最有出路的工作(當00后撞上就業難)
發布時間:2024-01-19閱讀(13)
記者 | 程大發編輯 | 趙孟,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00后最有出路的工作?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00后最有出路的工作
記者 | 程大發
編輯 | 趙孟
22年前的“千禧之年”,中國正處于互聯網起步與貿易開放的關鍵時刻——寬帶提速降價、國產搜索引擎誕生、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而許多夫妻也在這一年,迎來了他們的“千禧寶寶”。
00后在中國有史以來最優渥的環境中長大,也是互聯網洪流中成長起來的“新新人類”。2022年,第一批千禧年出生的00后即將大學畢業。根據BOSS直聘研究院發布的《00后群體就業選擇偏好調研報告》,00后的個人定位和職業追求,與上幾代人存在諸多差異。這顯示在勞動力迭代中,出現了更加關注自我成長和生活平衡的求職新趨勢。
但就業環境并不理想。據教育部統計,2022屆高校畢業生預計達1076萬人,同比增加167萬人,規模和增幅均創新高。加之受疫情等因素影響,2022年被稱為“最難就業季”。
當“新新人類”走向“最難就業季”,他們將遭遇什么?
不愿“委屈”的一代
“加不加班?雙不雙休?然后才是薪資待遇如何?”90后HR楊彤在互聯網公司從事招聘工作兩年,今年春季以來密集的面試了一批00后求職者,這是她被問得最多的問題。
“我覺得00后找工作更注重自己能不能過得舒適。”提到對00后求職者的印象,楊彤說。
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曾做過“00后一代認知特點、思維方式”課題研究,該所研究員楊雄在相關調查報告中認為:“00后一代”追求現實快樂與高品質生活,喜歡做自己感興趣的工作,注重享受,輕松生活。
界面新聞采訪的多位今年畢業的00后大學生表示,在找工作的過程中,他們并未感受到太大的經濟壓力——無論是家境較好的出國留學生,或是在國內二線城市,甚至小縣城求職的畢業生。
“我們這一代人很多都是獨生子女,一直都是被父母寵過來的。很多甚至爺爺奶奶也沒什么孫子孫女,老人們又領退休工資,也會給零花錢,所以物質上可能不會有很強的緊迫感。”00年出生的楊怡說。
楊怡來自一個體制內家庭,父親是教師,母親是公務員。她的家在江西一個很小的縣級市里,家庭收入算中等水平。去年,學法律的楊怡面臨畢業,需要翻越司法考試和公務員考試“兩座大山”。“我爸跟我說,我給你3年時間,如果你公(務員)沒考過,你也可以考研,也可以不去工作,就在家里躺。”楊怡說,這讓她有了3年時間不用考慮賺錢的事。
楊怡身邊的朋友也大都如此,“我們班上大部分人都在考各種各樣的試,大家都不是一畢業就著急去找工作。我們可以再空出兩三年的時間,直到能找到自己最滿意的工作為止,大部分人都能得到家里足夠的支持。”
據教育部發布的數據,2022年中國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達457萬。而智聯招聘調研顯示,50.4%的2022屆高校畢業生選擇就業,比去年下降6個百分點。
高雪原是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的講師,也是一位2019級的本科生班主任。她曾收集過班上40多個學生的畢業規劃,大一時,班上選擇考研的學生很少;到今年大三,班上百分之八九十的學生都在計劃考研。
高雪原認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3年來,疫情改變了就業環境,因此“比起掙錢,00后更希望能找到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而不是著急地進入勞動力市場。”她說。
熱衷考試,拒絕加班
高雪原的課堂氛圍輕松,她在課上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觀點,“活躍的同學會直接說他的觀點;不喜歡表達自己的同學,當我點到的時候他也能說,不管認同不認同,他都能說出自己獨特的理論。” 高雪原認為,在互聯網信息洪流中長大的00后,“無論是從思維的廣度還是從他們對各種選擇的可接受性來說,他們的能量都超乎我們的想象。”
楊雄在《“00后一代”青年價值取向新特征》一文中總結,“00后一代”的思想行為新特征之一是:傳統“權威意識”漸趨淡化;平權意識、規則意識增強。也因此,00后職場人在公眾語境里被描述出來的形象通常是:敢表達、敢質疑、敢拒絕。
楊怡就具有這樣的特質。在工作單位,她年紀最小,領導經常會讓她做一些“秘書工作”,比如作會議紀要。領導語速快,她有時候記不下來,她會直接在開會前對領導說:“你說慢點兒。”
有一次,領導心情不好,語速格外快,她就用她最熟悉的打字工具——手機,開始做會議紀要。領導發現她盯著手機玩,點名批評她,她也毫不示弱:“我就把手機屏幕對著他,我說你仔細看看,我是在做會議紀要。”
但2001年出生的劉伯涵解釋,00后也有很多委曲求全的時候,勇敢需分情況。“比如說實習生,我常跟朋友開玩笑說,實習生不轉正就是‘爹’,想拒絕就拒絕,實在不開心跑就是了。但如果你想轉正或者學真正的東西,就得收斂一點,尤其是今年,更得唯唯諾諾。”
劉伯涵將于2023年畢業,他高中畢業后到美國波士頓大學繼續求學。今年,他決定回國就業。劉伯涵剛進入快消行業實習時,做過不喜歡的雜事,也加過很多班,但為了“學點真東西”,他都忍下來了。
界面新聞采訪的多位00后求職者都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熱衷各種考試,手握各種證書、開拓許多副業,但堅決拒絕加班。
00后劉藝的小紅書賬號擁有30多萬粉絲,在運營賬號上她很勤奮,早起、熬夜是家常便飯。從大學開始她就接廣告,收入已經能維持她的生活開支,但是她從今年3月便開始找工作,她覺得靠流量賺錢的工作只能作為副業。她也收到過幾家互聯網公司的工作邀約,但因為“太卷了”而放棄。她不想加班,更希望選擇體制內的工作。
現在體制內的楊怡也的確幾乎不加班。她從不遲到、早退,工作時間也很勤勉,但到點就下班。有一次,她5點半下班后,領導在6點鐘打電話給她,質問她為什么離開,要她回公司開會。她很生氣,“你也沒有提前通知啊,下班時間到了我下班有什么問題?”她沒回單位參加會議。
楊怡并不覺得自己的做法不妥。她有兩個今年剛工作的00后同事,“到點就走,下班后就關機,誰也找不到她們,那是真的牛。”
但在工作前,楊怡的大學生活幾乎都是高三的重復,尤其是大四那年。為了司考,她在家附近租了一個小單間,父親每天給她送飯,她每天關起門來學習10個小時以上,周末也不例外。司考通過后,她又開始考公務員,報了面試培訓班,同樣“連軸轉”了幾個月。
楊雄認為,“00后一代”存在“熱血奮斗”與“躺平佛系”二元并存的行為特征。“熱血奮斗”是為了自我實現、提高生活質量,而“躺平佛系”則是為了追求生活質量。
楊雄總結,00后屬于“獨生子女 全球化 互聯網童年”新一代。他們的視野和所接受的信息量,遠遠超過20世紀50-80年代的人;他們具有較為自我、更關注個人感受等特征;他們在生存—幸福價值、傳統—現代兩個價值追求維度均表現出“雙高”。
“從觀念建構理論來考察,青年一代就是歷史的產物。總體上看,40多年來中國波瀾壯闊的經濟、政治、文化與社會變革因素已鮮明地嵌入00后一代青年人的性格行為之中。”楊雄寫道。
被撕的offer
受疫情和國際形勢等影響,今年以來,中國就業市場的用人需求下降,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此前曾向界面新聞介紹,“今年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應該是比歷年更加嚴峻。”
劉伯涵是一個目標明確的人,他從高中就明確自己未來要從與事金融相關的工作。大一時,他參加了幾個大公司的商業項目比賽;大二時疫情開始,他被留在國內上網課,找了幾家大公司實習,其中包括一家快消行業TOP5的公司,于是,他有了更具體的目標,“我就是要進入快消行業。”
劉伯涵今年大三,但他從1月便開始投簡歷,到3月份,他已經得到了一家心儀的快消行業大公司的實習機會,并且“留下轉正的機會很大。”但在他身邊,還有很多朋友沒有在國內找到工作——甚至連實習的機會也沒得到。
他覺得“今年找工作難度特別大”,主要體現在兩件事情上。一是“offer被撕的情況相當多,尤其是互聯網行業。”劉伯涵說,他身邊有很多人,好不容易挺過了互聯網一輪又一輪的面試,收到了錄用的offer,但是入職前,HR突然告訴他,“不好意思,公司沒有HC(指headcount,指正式員工名額),offer不做數了。”
“投阿里、美團或者字節的都有,offer都被悔過。連實習offer也有被悔的,而且人數還不少,這是今年的一個新現象。”劉伯涵說。
他的另一個觀察是,競爭同一個崗位的人數明顯增多了。去年,他參加歐萊雅化妝品集團公司的面試,根據面試總人數,夏季實習通常是7-8人一組,而秋季招聘則是10人一組。但是今年,夏季實習的面試人數已經漲到了10-12人一組。“因為快消行業的崗位其實是比較固定的,每年招聘人數都不會發生太大變化,我今年面試的時候了解了一下,有很多是被‘優化后’涌過來的互聯網從業者。”劉伯涵說。
互聯網公司HR楊彤從招聘者角度也覺得,今年的面試難度增大了,很多崗位都是“優中選優”。“像一些技術崗,面試過程中就會讓你當場去寫代碼、考核你的能力,面試官的問題也會越來越專業、越來越細,如果你技術不夠硬的話,你就會被刷下來。”她說。
今年4月,智聯招聘發布的一份有1.8萬份樣本的大學生就業調查顯示,當前國內疫情反復,經濟發展和就業市場承壓,61%的應屆生認為求職競爭非常激烈,就業是很有壓力的一件事。
智聯招聘執行副總裁李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國企成為今年高校畢業生的首選,調查占比達到了42.5%,選擇做公務員的比例也是翻倍的,這說明在疫情環境下,新生代的求職者更加追求穩定的工作。”
法國社會學家哈布瓦赫認為,每代人都會被其時代的重大社會事件所塑造,而青春時期的集體記憶將影響其個體的生命歷程。3年來,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00后的大學生活,也影響了00后畢業生的就業選擇。
劉伯涵只有頭一個學期享受到了大學生活的自由和豐富。然后,疫情開始,第一年回不來,第二年出不去。后來考慮回國就業,主要因素也是疫情。河北某大學新傳專業的00后研究生劉藝明,則明顯感覺到了同學之間的疏遠,與本科時不同,她與研究生同學只在線上交流,連一次正式地相互介紹都沒有過。臨近畢業,大部分人她都叫不上名字。
楊怡曾經非常向往上海,去年畢業時,一位在上海開公司的親戚現身說法,告訴她自己虧了很多很多錢,“外面太動蕩了,還是留在家里好。”楊怡于是留在家鄉,成了一名縣城公務員。
(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楊怡、劉藝、張濤為化名)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1287.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