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母嬰>寶寶發燒順序(寶寶發燒較全攻略)
發布時間:2024-01-25閱讀(7)
什么是發燒一個叫“下丘腦”的東東,藏在大腦的底部,就像空調的恒溫器一樣,控制著人體的體溫變化平時溫度控制在37度左右,當有細菌病毒或其他外來物侵犯時,人體開始啟動防御機制,調動大軍(白細胞、淋巴細胞等等)去殺敵在啟動防御機制的過程中,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通過上調控制體溫的水平,導致發燒,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寶寶發燒順序?下面內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寶寶發燒順序
什么是發燒
一個叫“下丘腦”的東東,藏在大腦的底部,就像空調的恒溫器一樣,控制著人體的體溫變化。平時溫度控制在37度左右,當有細菌病毒或其他外來物侵犯時,人體開始啟動防御機制,調動大軍(白細胞、淋巴細胞等等)去殺敵。在啟動防御機制的過程中,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通過上調控制體溫的水平,導致發燒。
怎么判斷寶寶是否發燒
還是剛才那個叫“下丘腦”的,他有一件法寶叫體溫調節中樞,這個法寶隨著寶寶的發育自動進化。但小寶寶的這件法寶進化還不完善,容易受外界環境影響,如天氣炎熱、哭鬧、活動太多時,都容易出現體溫的波動。所以偶爾一時的體溫升高不能判斷寶寶就是發燒。那么怎么判斷呢,這就需要另外一件法寶了——體溫計。
體溫計的選擇
過氣法寶:水銀體溫計
傳統的玻璃水銀溫度計,既可以測腋下體溫,也可以用來測量口腔和直腸內的溫度。水銀體溫計一直以其準確性稱雄,成為家家戶戶必備法寶,缺點就是易碎,打碎后的水銀中毒,還有放進去時那一剎那的酸爽酥麻,想想寒冬臘月胳肢窩里放一根冰棍,那感覺。所以對于寶寶來說,玻璃水銀體溫計已經是一件過氣的法寶了。
進階法寶:電子體溫計
電子體溫計能快速準確地測量人體體溫,與傳統的水銀玻璃體溫計相比,具有讀數方便,測量時間短,測量精度高,能記憶并有蜂鳴提示的優點,尤其是電子體溫計不含水銀,對人體及周圍環境無害,是居家旅行必備之物。
新型法寶:耳溫槍、額溫槍
耳溫槍和額溫槍都是遙測式的測量溫度的儀器,通過檢測鼓膜或額頭所發出的紅外線光譜來測量體溫,方便快捷,和寶寶玩個游戲,“嗶”一聲就搞定了。耳溫槍的準確度比額溫槍要高。但是一物降一物,鹵水點豆腐,大名鼎鼎的耳溫槍的天敵是耳垢,話說哪個寶寶耳朵里沒有“幾斤”耳垢,大量耳垢的存在導致耳溫槍準確率會降低。
智能法寶:秒秒測智能體溫計、貼紙體溫計
聽說還在研發階段或者掌握在海外散修手里,目前還沒有市場推廣。
寶寶怎么量體溫
測量體溫的部位一般分為口腔、腋下、肛門、耳道、額頭這五種,其中肛溫和耳溫最接近人體中心溫度。一般建議測量肛溫、腋溫或者口溫這三種,國內有很多醫院建議嬰兒測肛溫,但目前不是準確定論。最新版的英國國家衛生和臨床醫療優選研究所指南( NICE guidelines)里明確強調:對0-5歲的孩子盡量不使用口溫和肛溫;對未滿4周的嬰兒,使用電子體溫計測量腋窩溫度;
對于4周至5歲的孩子,可以使用電子體溫計或化學溫度計測量腋窩溫度,或者使用紅外線測耳膜溫度。(原文詳見鏈接https://www.nice.org.uk/guidance/cg160/)。所以寶媽可以參考,根據寶寶情況判斷用何種測量方式。
●測腋溫:擦干腋窩內的汗,把體溫計末端放于腋窩中間,當體溫計的提示信號出現時即可。如用水銀溫度計,用前把刻度甩到35℃以下,放入腋窩保持5分鐘后取出。
●測耳溫:由于人的外耳道并非呈直線型,因此使用耳溫計時一只手盡量把耳廓向后上方拉,讓耳道呈直線型,另一只手把耳溫計輕輕插入耳道,使耳溫計盡量對準鼓膜位置,按下測量鍵,當電子蜂鳴器出現蜂鳴后,退出耳道并讀數。
●測肛溫:使用水銀或電子體溫計,末端涂抹潤滑劑,將體溫計的末端插入寶寶肛門,插入約2cm,持續1分鐘,或直到體溫計上的信號燈閃爍(或蜂鳴)提示測量完成為止,取出體溫計并記錄;
體溫超過多少度算發燒
體溫升高超出一天中正常體溫波動的上限即為發熱。以某個固定體溫值定義發熱過于絕對,但大多數醫學研究采用肛溫≥38℃為發熱,臨床工作中通常采用肛溫≥38℃或腋溫≥37.5℃定義為發熱。(摘自中國0 至5歲兒童病因不明急性發熱診斷和處理若干問題循證指南)
導致寶寶發燒的原因
感冒
炎癥
出牙
接種
積食
嬰兒急疹
不明原因發熱
寶寶發燒的風險評估
發熱是人體對抗病原菌的生理抵抗過程,對人體起到保護作用。對待發熱,不應僅關注于體溫。對于寶寶來說,觀察寶寶的精神狀態更為重要,如果寶寶規律的吃飯,睡覺,玩耍,輕微的溫度波動寶媽更需要做的是觀察。那么什么情況下是要觀察,什么情況要緊急送醫呢,這里引用了NICE指南中的臨床診斷三步走供寶媽參考。
1、 判斷是否存在危及生命的體征(氣道呼吸、人工呼吸、循環、無力),如果存在任何異常,應該提供緊急處理。
2、 評估疾病的危險程度(見下表)。
3、 盡快確定病灶和特殊體征。
| 低危 | 中危 | 高危 | |
| 顏色 | 皮膚、口唇、舌顏色正常 | 父母或看護人發現患兒皮膚、口唇、舌顏色蒼白 | 患兒口唇、舌顏色蒼白,有斑點,呈青色或藍色 |
| 活動 | 對刺激反應正常;滿足或有笑容;保持清醒或清醒迅速;正常哭鬧或不哭鬧 | 對刺激反應不正常;僅在延長刺激下保持清醒;活動減少;不笑; | 對刺激無應答;醫生明顯發現患兒患病;不醒或喚醒后不能保持清醒;虛弱,尖叫或持續哭鬧; |
| 呼吸 | 正常 | 鼻翼扇動;呼吸急促,呼吸頻率>50次/分(6-12月齡),呼吸頻率>40次/分(>12月齡);血氧飽和度≤95%;聽診有濕啰音 | 呼吸有咕嚕聲;呼吸急促,呼吸頻率>60次/分;中度或重度胸部吸入; |
| 含水量 | 皮膚眼睛正常;黏膜濕潤 | 粘膜干燥;進食很難;尿量減少 | 皮膚充盈度降低; |
| 其他 | 無出血性皮疹 | 持續發熱≥5天肢體或關節腫脹新生腫塊直徑>2cm | 體溫≥38℃(0-3月齡)≥39℃(0-6月齡)出血性皮疹囟門膨起頸強直癲癇持續狀態嘔吐膽汁 |
發燒會不會燒壞腦子
話說發燒又不是僵尸,即使是,我們也有豌豆射手(各種退燒武器)。單純的發熱是不會對大腦有影響的。但很多疾病的初期表現只有發熱,如結核病、腦膜炎等,這些疾病則可能對中樞神經系統存在潛在的影響,另外部分孩子發熱時會出現高熱驚厥,如果沒有及時處理而出現頻繁的驚厥或驚厥持續時間過長,也可能對智力也有影響。所以誰家誰誰誰發燒燒成肺炎了,燒成腦炎了等等,不是發燒燒壞的,而是這些疾病最早是以發熱展示出來的。
發熱了媽媽怎么辦
寶媽要知道,發熱是是機體對抗感染的一種自然反應,如果寶寶沒有癲癇或其他慢性病,體溫的暫時升高不會有大的風險。
但當寶寶出現發熱時,寶媽首先要做的是頻繁的測量寶寶體溫,其次媽媽們可以參考上面的低危、中危、高危癥狀表現來判斷要不要帶寶寶去醫院。
實際上最明白寶寶的就是媽媽,有時候不講道理的直覺就能判斷出寶寶的發燒有沒有風險,寶寶的精神狀態幾乎也能反映出寶寶難受的程度,所以當寶寶出現發熱,并且看起來相當煩躁或不舒服,媽媽們就要密切關注了。
在家觀察的時候要給寶寶補充足夠的液體,實在不愛喝水果汁也行,讓寶寶體內水分充足,多出汗,多排尿,可以增加散熱;
寶寶發燒捂還是不捂
過去很多媽媽認為寶寶發燒了蓋上被子出一身汗就好了,其實這是不對的,并不適合寶寶散熱,發燒的時候寶寶的衣物可以比平時少穿半件到一件,這樣更有利于散熱。
什么時候吃退燒藥——38.5℃
預防體溫過高,避免出現熱性驚厥,是服用退燒藥的最基本理由。體溫超過39℃可引起大腦皮層不穩定,容易出現驚厥,但熱性驚厥往往有遺傳傾向,不代表孩子高熱就會出現,在“NICE”指南中明確建議對于僅有發熱而其他方面正常的孩子不常規應用解熱鎮疼藥降低體溫,過早的服用退燒藥物,反而會消弱人體對病菌的抵抗能力,那么應該什么時候吃退燒藥呢?建議寶寶的體溫達到38.5℃以上,再給寶寶口服或肛內使用退燒藥物。
退燒藥的選擇
目前針對寶寶最安全的兩類退燒藥,一是對乙酰氨基酚類(如泰諾林),一是布洛芬類(如美林); 具體的使用方法請按照說明書使用,但這里要提醒媽媽的是退燒藥的服用劑量按照體重來計算會比年齡計算更加準確。
退燒藥能否交替使用
一般不建議,但如果是使用一種退燒藥持續不退時可以交替使用,但要注意不超過用量,防止超出單一藥物24小時內的劑量使用范圍。
燒高不退如何物理降溫
酒精擦拭是不再推薦使用的物理降溫方法,針對孩子使用有很多風險。物理降溫的方法有冷降溫(冰袋、退熱貼)和溫降溫(溫水擦拭、溫水浴),目前溫水擦拭和溫水浴是使用較多效果較好的物理降溫方式。
溫水浴的水溫控制在37℃左右,不要過高,溫水浴的時間控制在10分鐘左右,多擦洗皮膚,促進散熱,洗完后拿干毛巾擦干。
什么時候吃抗生素
抗生素是媽媽們又愛又恨的東東,發燒、腹瀉、咳嗽往往憑經驗覺得使用抗生素就會好的快,實則不然,抗生素的使用一定要謹慎,減少抗生素的使用次數對孩子免疫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幫助。什么時候用抗生素,區別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尤為關鍵。
通過抽血化驗,當出現細菌感染時,再結合醫生的建議判斷是否使用抗生素,而不是自己主觀的判斷。
使用抗生素需要注意的是媽媽們不要擅自使用及停用,很多媽媽看到寶寶的一些病癥得到緩解,就認為可以把抗生素停用,但事實上,使用抗生素殺死細菌的同時,細菌也得到了一次鍛煉,如果不能一次殺死,細菌就會對使用的抗生素產生一定的耐藥性。所以,抗生素的使用一定要遵醫囑。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