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5閱讀(14)

在前偏文章《治脾虛,四君子湯和理中湯有何區別》中,很多人問,小孩脾胃虛如何調理?小孩可不可以用理中湯或四君子湯?
本篇就主要簡述小兒脾胃病的保健內容。
小兒脾胃病是小兒最為常見病之一,因小兒不知饑飽,有時小孩貪吃,父母常估算錯誤,致使小孩常常飲食過量,經云,飲食過半,腸胃乃傷,所以脾胃疾病占小兒病的半邊天,食積,腹瀉,消化不良,挑食,便秘時有發生,成為眾多父母眼中的心病,真正體會到孔圣人所謂“父母惟其疾之憂”的深刻內涵!
小兒脾胃的好壞對其成長至關重要,甚至決定其長大后脾胃狀況,生長發育,體格,智慧智力等,所謂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根基決定未來的發展方向,故應慎始!
未病先防,是中醫治未病理論之一,針對小兒嬌嫩的體質特點,如何增強其體質是歷朝歷代人們關注的焦點,值得我們興慶的是,經過歷代先賢不斷的臨床實踐,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小兒保健方法,小兒捏脊就是其中最有效且受歡迎的一種保健療法。
捏脊有什么作用呢?
夾脊穴
《肘后備急方·治卒腹痛方》:“粘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從龜尾至頂乃止。未愈更為之。”后背有五臟六腑之腧穴,脊柱兩旁又有夾脊穴,小兒捏脊可調整陰陽,疏通經絡,輔助氣血運行,改善臟腑功能等作用。
臨床常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瀉、失眠及小兒疳積,感冒,發燒等癥狀。

背腧穴,五臟六腑之腧穴
如何捏脊呢?捏脊前要做好一些必要準備,室內溫度要適中,捏脊者的指甲要修整光滑,手部要溫暖,手法宜輕柔、敏捷,用力及速度要均等,捏脊中途最好不要停止。
捏脊一般選擇在早晨起床后或晚上臨睡前進行療效較好。
讓寶寶俯臥于床上,背部保持平直、放松。
捏脊的人站在寶寶后方,兩手的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狀。
食指半屈,用雙手食指中節靠拇指的側面,抵在孩子的尾骨處;大拇指與食指相對,向上捏起皮膚,同時向上捻動,手指不能離開皮膚。兩手交替,沿脊柱兩側自長強穴(肛門后上3~5厘米處)向上邊推邊捏邊放,一直推到大椎穴(頸后平肩的骨突部位),算做捏脊一遍。
重復第一遍的動作,捏三到五分鐘。捏脊過程中,可以每捏3下將背部皮膚向上提一次,如果小孩體內有邪氣,這樣會很痛,小孩不會很好配合,也可以不提,平時保健克不用提。
最后用兩拇指分別自上而下揉按脊柱兩側3~5次。
一般每天捏一次,有條件可以每天都堅持做。
如果看不懂,具體動作大家可網絡上看視頻。

捏脊示意圖
注意事項捏脊療法適于半歲以上到8歲左右的寶寶,有條件做到12歲左右也可以。
年齡過小的寶寶皮膚嬌嫩,掌握不好力度容易造成皮膚破損;年齡過大則因為背肌較厚,不易提起,穴位點按不到位而影響療效。
禁忌:寶寶背部皮膚有破損,患有癤腫、皮膚病者,不要進行。歡迎轉發!!未經本頭條號允許,不得轉載,謝謝合作。圖片來源于網絡,如侵權,請告知,必妥當處理。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15749.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