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職場>推進新時代科普工作高質量(做好新時代科普工作)
發布時間:2024-01-19閱讀(19)
作者:王姝本月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就“對科普工作重要性認識不到位、落實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尚不完善、高質量科普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等客觀存在的問題,提出適應新時代、滿足新要求的改進、指導意見意見的出臺,彰顯了在新發展階段,黨中央對于科普工作的重視,以及新時代科普工作對于國家科技創新的重要意義,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推進新時代科普工作高質量?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推進新時代科普工作高質量
作者:王姝
本月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就“對科普工作重要性認識不到位、落實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尚不完善、高質量科普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等客觀存在的問題,提出適應新時代、滿足新要求的改進、指導意見。意見的出臺,彰顯了在新發展階段,黨中央對于科普工作的重視,以及新時代科普工作對于國家科技創新的重要意義。
《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超過15%,“到2035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到25%,科普服務高質量發展能效顯著,科學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為世界科技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為什么公民科學素質的提升會與世界科技強國建設密切相關?為什么科普工作對國家的創新發展具有戰略意義?
科學作為一種思想方法、一種精神力量,對于人類精神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不可估量。著名天體物理學家和科普作家卡爾·薩根說過:“我不知道科學和數學的無知在多大程度上導致了古雅典的衰亡,但我知道科學素養低下的后果比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要危險得多。”對于個體來說,科學素養正在變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種能力。人類的知識每天在以驚人的速度遞增,沒人能夠學得窮盡,但科學的本質卻是可以不變應萬變的能力。以科學思維為例,它能夠使人對正確的信念保有敏銳的嗅覺,這種習慣并不是保證人們不會犯錯誤,而是讓人們遠離輕信與盲從,與單純的科學知識相比,科學思維更接近科學的本質。
科學素養提升對于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和價值同樣不可估量。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 勞動和知識的結合程度不斷刷新走高。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之下,國民素質,特別是國民的科學素質, 已成為現代社會發展進步的最根本的制約因素。著名知識經濟學家保羅?羅默(Paul Romer)指出,知識的生產、應用和擴散的效率與知識的積累以及人力資本正相關,而正是在這兩點上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
1985年,英國公眾理解科學委員會成立,這是一個由英國皇家學會、大不列顛皇家學會和英國科學促進會代表組成的三方組織,成立前夕該委員會發布了一份名為《英國:公眾理解科學》的報告,該報告的一個基本觀點“公眾對科學技術更好地了解是促進國家繁榮昌盛的重要因素。”1994 年,美國科學院舉行“科學與國家利益”研討會,之后發表由時任總統克林頓簽發的科學政策報告《為了國家利益的科學》,其中提及發展科學的五項“國家目標”,第五項即“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報告認為:“具備科技知識是理解和欣賞現代世界的關鍵”,“為了迎接 21 世紀的挑戰,美國應成為一個科學知識普及的社會。”1996 年世界國際競爭力研究報告表明,現代國家之間的競爭已從原來的產品競爭、加工競爭和結構競爭,轉向了國民素質的競爭。這也是為何,《意見》中提出要強化全社會科普責任。
樹高葉茂,系于根深。在科技創新這一國際戰略博弈的主戰場上,中國科學家在多個科技領域占據制高點,也站在了人類認知的最前沿。大至宇宙起源,小至基因編輯,向深處探測深海、深地,向遠古探尋生物滅絕的歷史……中國科學家群體正在以勤勉、以智慧、以無私的精神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福祉做出巨大貢獻。與此同時,我們的科普工作也應及時調整,適應新發展、跟上新時代、滿足新要求,在法治建設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強化科普責任意識、提升科普能力建設、創新科普實施路徑,切實做到把科學普及放在和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為創新型國家建設筑牢基石。
(作者系國家天文臺空間站望遠鏡科學工作聯合中心公共事務主管,中國科普作協科學與影視融合專委會副主任)
來源: 光明網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1957.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