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母嬰>小孩子走路斬草(小孩子才講形制)
發布時間:2024-01-25閱讀(11)
對于漢服這一系列現象,我從來都只有一個觀點:這是一小群別有用心的人,目的不純地,舉起一面旗幟,通過煽動對立,好從中擢取利益的行為。
講個故事吧,算是我一個蝦仁豬心的陰謀論,
最開始呢,漢服圈的陣地在漢網,這也是目前大部分漢服商家起家的地方。當時做漢服生意的人并不多,并且網絡交易就難免有誠信問題,所以就建立了商家登記公示制度。
但隨著漢服的基本盤逐漸擴大,矛盾就漸漸出現了,我銷量不如你怎么辦:蛋糕就那么大,我就只能想辦法搞垮你,于是左手考據,右手史料,我開始針對你的形制進行靶向打擊:“你不正統,你這是偕越!誰贊成,誰反對?”掛樹洞,上黑料,高舉禮制大旗,吆喝起一群小姐妹聯名要求你退圈。
等到了路人也愿意不混圈、而單純買古裝穿著玩的時候,我們終于發現不能這么搞了,外面的商家盤子越做越大,我們內部連撕都還沒撕明白。凱申公說攘外得先安內,于是調轉槍口一致對外,祭出“山正”這么個智商稅甄別器,抱團懟“山寨服”“影樓裝”“仙服”。

什么叫民族服飾?我負責生產,你們那些漢服社社長、公知大V就負責拿意識形態噴出優越感,花式營銷。抱團壟斷陪養韭菜,智商稅收割產業化,鄉紳的錢如數奉還,韭菜的錢五五分成——搶回漢服正統,接上黃老爺的腿。
只要我造出來一件漢服,上帝就能幫我造出來一個交著智商稅,還馬不停蹄在各大社交平臺和視頻站的評論區來回奔走幫我洗地的小可愛。
——這何止是韭菜?這簡直是自產陽光的向日葵好嘛:交智商稅交到永動,洗地洗到邏輯自洽,完美的生態閉環——為夢想窒息吧諸位!
還是那句話,這群人不是蠢,就是壞。壞的是那些想通過壟斷收智商稅的商家們,通過鼓吹形制、正品,來制造優越感,抬高附加值。蠢的是那些無腦跟風的盲從者,當然也不乏一些跨圈過來的十級lo警,把他們lo圈那套三六九等帶到了漢服圈,這塊內容暫表不提,攤開了說的話要厚葬的友軍太多。總之——如果真的想復興漢服,擴大市場,現在這條路根本走不通。
你們撕山寨,你們到底明不明白山寨意味著什么?
任何一個產業,都經歷過最初的野蠻生長時期,有大量的仿制品伴生,就是在側面證明了這個市場的發展潛力。說白話點:因為你有市場,才有人跟風抄。
幾年前風靡大街小巷的跑馬燈大喇叭山寨機,和隨機附贈的土味弄潮兒殺馬特,一度是我們的萬梗之源,可就是這些做工粗劣的山寨機迅速推動了智能機的市場覆蓋率,才有了小米、魅族、vivo、嗯~還有公孫永浩的錘科,等一個個平價智能機品牌趁亂殺出。

有了市場,才有了等級,有了100個平價機型用戶,才會有30個中端機型用戶,最后才能襯出那些用著各品牌旗艦機和蘋果黨的優越感。
再看看昔日的山寨機大本營華強北,如今已經靠著被市場倒逼出的廉價優質配件,成為全世界geek心目中的電子產品麥加。
所以,擴張是必然,不論惡性良性,最終目的都是一致的:放低門檻,制造更多需求,擴大用戶基數,加大市場縱深。有了足夠的市場縱深和用戶基數,才有可能、有必要去框定標準,分化用戶屬性,從而培養出一批忠誠的高端用戶。
——圈地自萌永遠只能是一小撮人的自嗨,不是每個從矮子里面拔出來的將軍都叫波拿巴·拿破侖。
放到宏觀的理論角度看,任何一個市場、一個工業勢力的崛起,都不免被打上過“廉價仿制品”的標簽,這兩年被瘋狂尬吹的“躬匠精神之國”日本在走上崛起之路的那幾十年,“Made in Japan”基本就和“假冒偽劣”劃上了等號,東芝家電的首席皮尺官在美國通用公司展會上頻頻出沒,叱咤秋名山的一代神車GTR一代目全面照搬道奇RT,HelloKitty對標比利時小貓米斯蒂,凱茜兔照抄荷蘭米菲兔,尼康為了德味兒,連他喵logo都照抄德國蔡司。
——而正是這些山寨產品積累了原始資本,撕咬下大量市場,促進了技術的快速革新。最終,日本制造業真正崛起。
傳統經濟學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二八定律”理論: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余80%的盡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就是個別企業通過設立消費門檻,從而放棄80%的客戶,通過對擁有80%財富的20%的用戶的有效服務,來實現自身收益。然而隨著互聯網等新興媒體崛起帶來的渠道拓展,以及高新產業發展帶來的技術瓶頸突破,這一理論逐漸被打破,出現了所謂的“山寨經濟學”,山寨產品就像一條條鯰魚闖進原有市場,通過低廉的價格爭奪市場,倒逼原有產品不得不通過優化工藝,提升品質,放寬渠道等方式,爭奪市場。在“山寨產品”發展的中后期,山寨產品根據已有的經驗,加之自身獨到的創新,使產品的性價比大幅度提高。外形、功能都不拘一格,形成多元化的生產模式。最終擺脫了“低價低品質”的標簽,實現最后的蛻變,甚至取代原有品牌,成為行業新的領頭羊,而經過這一系列廝殺之后,帶來的不僅僅是市場規模呈幾何倍擴大,更通過不斷的競爭凈化了市場環境,明確了行業標準。
商業的本質,就是通過信息不對稱追逐利益的行為,山寨,不存在道德不道德,所有制造大國,世界工廠,都是這樣的崛起模式。
再說說所謂的形制改良:很多人一面搖著形制正統的大旗,抵制糅合現代元素的改良,一面羨慕著日本等國對傳統服飾文化的堅持和發揚。
還是那句話,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么:和服當時處境可是比漢服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日本從明治到大正再到昭和,和服一直在被洋服吊打——尤其在1923年,關東大地震,災后社會動蕩,搶掠時常發生,穿著和服的女性往往就因為和服緊身的剪裁影響,而成為賊人搶掠的目標。第二年,東京女性就開始呼吁抵制和服,推行服裝西洋化。

全社會公開抵制,導致和服最后已經落魄到變成一個縮在服裝行業角落小聲BB的小眾產業。我和服今天就要用血在你腿上寫一個慘字,看你怎么跟我比?
再說改良,和服的再次興起,是在80年代,恰恰是因為新款的改良羊毛和服流行引起了資本的關注。才通過一系列的包裝炒作,以及衍生出的“賞櫻”“節日祭”等跨界合作,最終讓和服再一次得到全社會的關注。隨后陸續出現了濱崎步的改良式和服、初音未來的洛麗塔和服等新元素。最終,以設計師古川幸為代表的“和風”終于走進米蘭秀場。

不合形制的和服還是和服,不合形制的漢服就不能是漢服了?真正的改良,不是對傳統的摒棄,而是順應發展的潮流為傳統找到一條最適合的路。一種服飾的文化,是一種抽象的元素體現,而不是對所謂形制正統的死板堅持。
可能還有人覺得我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帶戰略家,那我再給你們一個假設。
如果,我們放棄“山正”“仙漢”的偏見和抵制,讓更多的人因為單純的喜歡、好看而入坑,真正讓漢服火出圈。那么自然而然的,就會有人把漢服中的時尚元素提煉出來,作為服飾改良的新創意。讓這一傳統文化的抽象符號,能夠被那些在成衣行業有著充分運營經驗的品牌,看到其龐大的用戶基數帶來的市場價值,通過各種各樣的聯動,讓這些品牌自發地去使用、宣傳這一符號。順應文化崛起,民族復興的大潮流,讓漢服變成一個有傳播價值的大IP。最后,再回過頭來劃清品級,讓真正的復古漢服成為這一產業金字塔的頂端產品。
沒有山正仙漢,用更便宜的價格買到喜歡的衣服,也降低了更多人入坑的門檻;沒有了形制束縛,讓漢服這一文化符號的傳播力倍增,同時也倒逼其自身不斷迭代創新;市場擴大,激烈的行業競爭讓衣服的性價比回歸正常,也讓更多行業看到了與這一文化聯動的價值,真正把漢服變成一個國民級大IP。
所以,為什么說資本是推動一個行業發展最根本的力量。當資本進場時,它帶來的不僅僅是巨大的資金流,還有其積累的龐大渠道資源。不管是與各種大牌聯名,還是與各類活動節日捆綁營銷,這背后都是資本在推動——專業的事兒,請交給專業的人辦。
等漢服產業真正變成資本眼中的一片藍海時,不用你們說,人家自己就把各種聯動包裝營銷給你安排得明明白白。
——只要你們能讓資本看到,這片市場值得他們關注。
現實是殘酷的,要想復興這個產業,你們就必須要經歷山寨的撕咬,改良的陣痛,以及各種各樣的彎路,最終才有可能找到一條復興之路。猶豫就會敗北,果斷才能白給。
而現在有這么一群人,從根上就想把這些可能全部按死,還扯著文化復興的大旗——就因為這么賺錢更省事兒、更安逸。漢服的發展,已經被帶入了一個怪圈:一群人刻意鼓吹形制,瘋狂引戰制造對立,強行抬高門檻,用戶逐漸形成一個個極端排外的小圈子,銷量難以鋪開,導致影響一直無法擴大,衣服越來越貴,圈子越來越小,態度越來越極端。
為了利潤,只能通過“手工復刻”這樣的噱頭來憑空抬高附加值,以及排隊預約的饑餓營銷手段,進一步擴大利潤。手工的實際成本有多高?簡單點說吧,機繡是按萬針算價錢的,根據顏色數量每萬針2-5毛不等,而手工繡娘出活兒是按針收費的,那種純手工的服飾已經可以算進工藝品范疇了,不是四位數就能拿下的。而所謂“預約定制”,說白了就是因為漢服的布料需要裁剪的面積很大,如果不能批量生產,裁剪成本相較于其他服飾更高,所以為了避免庫存積壓,很多商家會先預售確定數量,再給工廠下單,統計一個相對明確的數字,繡花廠才會肯接活制版。在自動化、機械化技術的飛速發展下,一般服裝成本的大頭基本都來自布料,可有幾個商家在產品描述方面對布料的材質、是否天然、混紡比例、支數這些數據全盤托出,而不是一味的強調所謂設計和版型?
他們絞盡腦汁強行制造出的迫真優越感,就是向你們收的性價比最高的智商稅。
我還是要說,對那一小撮,把一坨屎包上光鮮亮麗的包裝,再打個蝴蝶結,起名叫做傳統文化的商人們說一句:放過孩子,求你們活得像個人吧。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20327.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