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母嬰>試管降調后返院費(沉痛悼念福建省試管嬰兒之母)
發布時間:2024-05-28閱讀(13)
醫壇斗落
杏林星隕
“福建省試管嬰兒之母”
陳文禎教授
于2022年9月18日10時35分
在福州與世長辭
享年97歲

這是一位令人肅然起敬的老者
陳文禎,是福建省著名婦產科專家
被譽為“福建省試管嬰兒之母”
她是感動福建十大人物、
也是楊崇瑞婦幼衛生獎、
中國婦產科醫師獎獲得者
現任福建省婦幼保健院名譽院長
1992年10月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幼時的她
立志“不做花瓶”
24歲,她穿上白大褂
70余年從醫路
她牢記救死扶傷的使命
用自己豐富的婦產科理論和經驗
為廣大婦女解除痛苦
古稀之年
為圓患者的母親夢
她甘做學生
踏入生殖領域新天地
96歲高齡的陳文禎
仍堅持每周3天出診
此前
央視新聞聯播
播發了福建省婦幼保健院
名譽院長陳文禎的先進事跡
24歲她穿上白大褂
為廣大婦女解除痛苦
1925年
陳文禎出生在福州一戶富裕人家
“女人要獨立,就要在經濟上獨立
工作上有本領。”
抱著這樣的志向
高中畢業后
陳文禎報考了福建醫學院
(現福建醫科大學)
看到女兒如此執著
陳老先生給了她一個忠告
“你要做醫生就要做一名好醫生
不要做庸醫。”
父親的這句話
像座右銘規范了陳文楨一輩子
從醫70多年來
她的目標只有一個:做一名好醫生
新中國成立前
衛生事業落后
農村產婦幾乎都是在家里生孩子
不少人留下了子宮脫垂和尿瘺等后遺癥
上世紀70年代
國家要求各地免費給農村婦女治療“兩病”
陳文禎帶了一個團隊趕赴福建各地農村

尿瘺手術難度大
每個縣都有幾百例患者
有時候到了晚上
陳文禎仍要在自然采光加手電筒下
為病人做手術
她還總結出了一套系統的方法
教給當地的醫生。
“基層醫生力量強了,我離開之后,
他們就能造福更多的人。”陳文禎說。
幾年后
她再次來到農村宣傳
呼吁農村婦女去醫院生產
并開展各項“降低孕產婦死亡率”的工作
她牽頭制定的“產后出血高危因素表”
救活了無數高危孕產婦
直到今天依然被稱為判別產婦產后出血
高危因素的教科書
她對每一個患者都格外耐心
采訪中她說:
“我能夠做醫生,我不會忘記我的使命,就是保障婦女兒童的健康,我要永遠的走下去,做醫生做到底。”

造福不孕不育夫妻
她是“福建省試管嬰兒之母”
1997年
早已過了退休年齡的陳文禎接到新任務
帶領年輕人研究試管嬰兒技術
造福不孕不育夫妻
決心挑戰福建省的這個空白點
——輔助生育課題

72歲的陳文禎再次當起了“學生”
參加廣州輔助生殖培訓時
她比講課老師的年紀還大
她白天聽課
晚上住在學生宿舍
整理筆記復習
遇到不懂的問題馬上請教老師
回到福建后
陳文禎帶領醫院的團隊摸索研究
經歷了17例失敗后
1999年1月5日
福建省第一例試管嬰兒雙胞胎男嬰順利誕生
并健康茁壯成長至今
“倆孩子都管我叫外婆,還常來看我。”
陳文禎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此后
試管嬰兒技術為無數個家庭帶去了福音
陳文禎也因此被眾多患者贊譽為“送子觀音”
82歲大病一場仍然坐診
她潛心科研及臨床應用
2007年12月
一場大病把82歲的陳文禎擊倒了
血液病加上無數的并發癥突襲了她
全身的器官突然間全垮了
加上脊柱、胸椎莫名其妙地骨折
生命垂危
當時
身上插著三四根管子的陳文禎
每天要掛吊瓶,吃大把的藥,胃口極差
可每當小女兒送飯來
她都會大口大口地吃
她說:“吃了飯我才有力氣去戰勝疾病。”
2009年6月
陳文禎出院了
但重病留下了很多后遺癥
剛能站起來
她就執意要求鍛煉走路
一步、兩步、三步
10米、50米、100米……
之后又要求練習走臺階
小女兒心疼她:“你鍛煉走路就好了
不要走臺階。”
陳文禎說:“那不行,門診樓雖然有電梯
但要走過一層樓的臺階才能到達
如果我能走臺階,
我就可以上班,給病人治病了。”

2010年2月
陳文禎終于又回到了她的門診室
以85歲高齡又開始收診病人
開始時,陳文禎一上午只能看3個病人
慢慢地,她從一周一次門診增加到一周三次
從每次看3個病人增加到5個、10個、20個
她潛心科研及臨床應用
主持和承擔多項國家、
省部級科研項目
多項鑒定為國際先進水平
2013年
陳文禎獲得第二屆中國婦產科醫師獎
她很珍視這個榮譽:“現在,我可以說,
我不是一名庸醫了。”
2015年又被評為“愛在基層 最美婦幼天使”
鼓勵鞭策她定要走好自己選的路

她用一生踐行了自己的醫者諾言
用行動書寫
生命不息
治病救人之仁心不止!
陳文禎教授,一路走好!
東南網綜合福州新聞網 、福建衛生報、福建省婦幼保健院、央視網等
來源: 東南網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28615.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