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日韩中文无码有码免费视频-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专区-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动态照片-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夜-高清极品美女毛茸茸-欧美寡妇性猛交XXX-国产亚洲精品99在线播放-日韩美女毛片又爽又大毛片,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成a人片在线观看视频下载,欧美疯狂xxxx吞精视频

有趣生活

當前位置:首頁>職場>立訊精密分析討論(立訊精密分析報告)

立訊精密分析討論(立訊精密分析報告)

發布時間:2024-01-19閱讀(19)

導讀(報告出品方/作者:光大證券,劉凱,蔡微未)1、行業趨勢:電動化/智能化趨勢正盛,整車代工將成風潮1.1、電動化/智能化趨勢打開汽車電子市場成長空間新能源車....

(報告出品方/作者:光大證券,劉凱,蔡微未)

1、行業趨勢:電動化/智能化趨勢正盛,整車代工將成風潮

1.1、電動化/智能化趨勢打開汽車電子市場成長空間

新能源車滲透率快速提升,智能化趨勢方興未艾。根據乘聯會數據,國內汽車零 售市場中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整體呈現顯著的上行趨勢,2021 年,滲透率由 1 月 的 6.8%大幅提升至 12 月的 22.5%;進入 2022 年,滲透率在 3 月達到 28.2% 的高位,4-7 月則保持在 27%附近。中汽協數據顯示,2021 年我國新能源汽車 銷量為 352.1 萬輛,較上年增長近 1.6 倍;而據億歐智庫預測,2025 年國內新 能源車銷量將達到 1358.6 萬輛,2021-2025 CAGR 約為 40.2%。在新能源車銷 量不斷攀升的同時,智能汽車也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億歐智庫預測,智能電動 車在新能源車中的滲透率將從 2021 年的 37.9%提升至 2025 年的 61.7%,智能 電動車預計在 2025 年將實現 838.2 萬輛的銷量。

單車電子電氣價值量顯著提升。隨著汽車電氣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斷提升,發動 機、變速箱等內燃機動力系統逐步被取代,傳統機械部件價值量大幅縮水,而電 氣化部件則將迎來跨越式發展,成為整車價值中最主要的提升環節。以 A 級轎 車為例,羅蘭貝格測算整車電子電氣價值將由燃油車階段的 3,145 美元提升至純 電動汽車的 7,030 美元,其中電氣化帶來的提升為 2,235 美元,占整體增量的 57.5%;其中,電動車電池管理系統和電動動力總成系統(不含動力電池及驅動 電機)將分別貢獻 770 和 1,860 美元的價值增量。

汽車電子市場發展前景廣闊。汽車電子單車價值量不斷增加,其在整車成本中的 占比也將持續提升,賽迪智庫預測 2025 年乘用車汽車電子在整車中的成本占比 將達到 60%,而這也將推動汽車電子市場規模快速增長。根據中汽協預測,2022 年全球汽車電子市場規模約為 21,399 億元,較上年增長 6%;而中國汽車電子 市場空間在 2022 年將達到 9,783 億元,同比增長 10%,2017-2022 CAGR 為 12.6%,增速高于全球整體水平。

立訊精密分析討論(立訊精密分析報告)(1)

1.2、電子電氣架構革命性變革,推動整車制造模塊化

域控制及中央計算架構大勢所趨。傳統燃油車采用分布式電子電氣架構,幾十個 甚至上百個離散化的電控單元 ECU 與對應軟件深度耦合,僅能實現一個或幾個 的單一功能。在迅猛的智能化浪潮之下,這樣的分布式架構展現出諸多弊端:1) ECU 之間保持著高度獨立性,硬件資源無法共享導致數據孤島形成;2)冗雜的 架構拉長用戶需求反饋周期;3)無法滿足未來更高車載計算能力的需求;4) 無法滿足各類新增傳感器及智能座艙對更高通訊效率和更大帶寬容量的需求;5) 整車線束成本和布線難度提升。因此,汽車電子電氣架構亟需向著集中、輕量、 精簡、可拓展等方向升級。

而域集中式架構成為現階段較優選擇,多數車企會定 義出 3-5 個域,包括底盤與動力總成、高級駕駛輔助系統 ADAS 與安全、影音娛 樂、車身和互聯互通等,如特斯拉 Model 3 電子電氣架構主要由三大部分組成: 中央計算模塊(CCM)、左車身控制模塊(BCM LH)、右車身控制模塊(BCM RH), 中央計算模塊主要負責信息娛樂系統、駕駛輔助系統和車內外通信連接,左車身 控制模塊和右車身控制模塊分別負責了車身便利性系統、底盤安全系統和動力系 統的功能。未來,電子電氣架構還會向著中央計算平臺進化,由高性能計算機集 群統一管理,同時還將引入云計算提升運行效率。

軟硬件解耦推動整車制造模塊化。伴隨著電子電氣架構的演變,軟硬件解耦成為 行業“主旋律”,域控制器不再如傳統 ECU 一樣內嵌專門化軟件功能,而是作為 算力平臺支持底層操作系統及頂層軟件應用運行,汽車硬件與軟件開發流程相互 分離,汽車落地后盡管硬件難以升級,但軟件仍可通過 OTA 等方式進行迭代。 因此,軟硬件解耦將顯著降低整車廠對 Tier-1 廠商的集成化要求,后者可更專 注于硬件開發及整合;同時,集中式的電子電氣架構將推動整車制造走向模塊化、 標準化,供應鏈則趨于扁平化,降低造車門檻,從而有利于立訊精密等非傳統汽 車制造廠商快速切入新能源車制造賽道。

立訊精密分析討論(立訊精密分析報告)(2)

軟件定義汽車模式下,整車品牌聚焦點或將轉移。軟件定義汽車是指軟件深度參 與到汽車的定義、開發、驗證、銷售、服務等過程中,并不斷改變和優化各個過 程,實現體驗持續優化、價值持續創造。其不僅僅意味著物理意義上的汽車軟硬 件平臺解綁,本質上更體現為汽車具有成長屬性,即軟件可重用、可升級、并在 汽車整個生命周期中不斷迭代、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

反映在汽車產業價值鏈上, “微笑曲線”兩端將更為陡峭,車廠一方面持續加大前期設計研發投入,守好技 術護城河;另一方面則將更專注于終端客戶運營、壓縮經銷商體系、力求觸達用 戶,同時通過自動駕駛等智能化軟件功能開拓全新付費場景、以及探索出行服務 等商業模式。盡管中游整車制造價值量或將受到壓制,但整車品牌經營核心的轉 移使得垂直一體化的整車制造代工將成為行業重要趨勢,而立訊精密憑借在消費 電子、通信、汽車等行業積累的近二十年精密制造經驗有望順利承接車廠需求。

1.3、消費電子廠商紛至沓來,供應鏈公司跑步進場

華為:定位智能汽車增量供應商。2013 年華為從車載通信模塊入手,推出 ME909T,初探車聯網業務,2014 年正式成立車聯網業務部。2016 年起,華為 重點圍繞 5G 技術構建自身在車聯網的技術與生態優勢,同年華為攜手奧迪、寶 馬、戴姆勒、高通、英特爾、愛立信等成立“5G 汽車聯盟”,通過合作加速技 術積累、加強產品優勢。2019 年 4 月,華為以智能汽車增量供應商的定位亮相 上海車展,力爭成為世界級 Tier 1 廠商,同年華為正式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華為 HI 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包含五大業務板塊:智能網聯、智能駕駛、 智能座艙、智能電動、智能車云。硬件方面,智能駕駛 MDC、智能座艙 CDC、 整車控制 VDC 三大域控制器構成整車電子電氣架構;而對于電驅、電控、傳感 器、芯片等具體零部件,華為也可提供獨立解決方案。軟件方面,HUAWEI Octopus 自動駕駛云服務助力車廠提升智能駕駛水平,4G/5G/V2X 移動通信、 以太網關、車云連接則助力車聯網系統升級迭代。

立訊精密分析討論(立訊精密分析報告)(3)

整車品牌合作方面,華為與北汽、賽力斯、長安等車企合作緊密。2021 年 4 月 上海車展期間,北汽極狐阿爾法 S 華為 HI 版和賽力斯華為智選 SF5 先后上市, 前者搭載鴻蒙 OS 和華為自動駕駛系統、并裝配三顆華為激光雷達,后者則采用 華為車機系統 HiCar、華為的 DriveONE 電驅動系統以及華為的音響系統。

2021 年 12 月,華為與賽力斯合作的全新高端品牌 AITO 面世,首款車型問界 M5 同 時亮相,已于今年 3 月開啟交付,根據蓋世汽車數據,截至 7 月 31 日,問界 M5 累計交付量已有 2.6 萬輛。7 月 4 日,問界 M7 正式發布,延續 M5 的增程 式設計,采用的 HUAWEI DriveONE 純電驅增程平臺搭載 1.5T 四缸增程器 3.0, 全車整體功率可達 330kW,最大扭矩 660N·m。2020 年 11 月,長安汽車宣布 將聯合華為、寧德時代共同打造智能電動汽車平臺 CHN 平臺,2021 年 5 月, 長安蔚來正式更名為阿維塔 Avatar,成為此次合作下的實體。首款車型阿維塔 11 于今年發布,搭載華為提供的雙電機動力系統,綜合功率可達 425kW。

小米:智能電動汽車業務如火如荼。2021 年 3 月 30 日,小米集團發布公告稱, 公司董事會正式批準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立項,擬成立一家全資子公司負責智能電 動汽車業務,首期投資為 100 億元人民幣,預計未來 10 年投資額 100 億美元, 集團 CEO 雷軍將兼任智能電動汽車業務 CEO。公司 2021 年年報顯示,目前智 能電動汽車業務進展超預期,汽車業務研發團隊規模已超過 1,000 人,首款車型 預計在 2024 年上半年正式量產,而定價或將落入 10-30 萬元區間。小米造車業 務相關的兩家實體公司小米汽車和小米汽車科技分別于 2021 年 9 月 1 日和 11 月 18 日成立,注冊資金分別為 100 億元和 10 億元。2021 年 11 月 27 日,小米 與北京亦莊簽訂合作,將在北京經開區建設小米汽車總部基地、銷售總部和研發 總部,并將建設年產量 30 萬輛的整車工廠,其中一期、二期產能各 15 萬輛。

蘋果:軟件領域布局已久,造車業務未有定數。2013 年,蘋果推出“iOS in the car”計劃,希望基于 iOS 的海量用戶將 iOS7 整合到各大主流汽車廠商的車載 系統之中,2014 年蘋果將該計劃正式更名為 CarPlay。伴隨著 iOS 系統的升級 迭代,目前 CarPlay 使用戶能夠在駕駛車輛時智能、安全地使用各項 iPhone 功能,包括導航、通話、信息、音樂等。交互方式上,CarPlay 車載配備了 Siri 語音控制功能,還可與旋鈕、按鈕或觸屏等汽車控制裝置配合使用。2022 年 6 月的蘋果開發者大會 WWDC22 上,蘋果發布新一代 CarPlay,其中最大的變 化在于 CarPlay 將接管汽車的信息娛樂顯示器及其所有功能,與車輛的操作系 統完全集成,同時占據主駕位的數字儀表盤和中控屏,用戶無需退出 CarPlay 便可以操控車輛的收音機和空調等。

目前新版 CarPlay 合作方包括奧迪、福特、 本田、捷豹路虎、林肯、梅賽德斯-奔馳、日產、保時捷、沃爾沃和 Polestar 等,相關車型預計于 2023 年發布。造車業務方面,蘋果早在 2014 年就設立 了 Project Titan(泰坦計劃)項目,但后續進展未有官方確切消息。2021 年, 外媒報道蘋果高管訪問韓國、日本汽車制造商和零件供應鏈企業,包括豐田、 LG 電子和 SK 集團等;此外,亦有消息稱蘋果與寧德時代、比亞迪就動力電池 供應進行談判。近日,外媒報道蘋果聘請在蘭博基尼工作了 20 年的資深高管 Luigi Taraborrelli 加入泰坦項目工作,其造車業務或仍在持續推進中。

立訊精密分析討論(立訊精密分析報告)(4)

消費電子產業鏈公司積極拓展汽車業務。面對汽車電氣化和智能化帶來的歷史性 發展機遇,電子廠商紛紛加緊布局,為未來成長鋪路。偉創力 2005 年正式創立 汽車事業部,2018 年起在汽車智能化賽道開始嶄露頭角,與百度合作共同開發 自動駕駛計算平臺(域控制器),同時也成為蔚來汽車、毫末智行等多家廠商的 硬件代工合作方。和碩目前是特斯拉中控主機及其他部件代工合作伙伴,2021 年,為配合大客戶特斯拉需求,和碩選擇在美國德州建立工廠生產相關零部件產 品。

除代工外,舜宇光學科技(車載攝像頭)、欣旺達(動力電池)、藍思科技 (玻璃/金屬件)等傳統消費電子零部件廠商亦在不斷加碼汽車業務投入。我們 認為產業鏈相關公司有望將各自在消費電子行業積累的經驗及優勢移植至新能 源車產業,成為其中有力競爭者;而手機品牌廠商的入場也或將把與各消費電子 零部件/代工廠商的長期合作關系延續至汽車業務,立訊精密作為消費電子龍頭 公司、同時在汽車領域經營十余載,將在未來持續受益。

他山之石:富士康高調入局汽車領域。 與立訊精密類似,富士康 Foxconn(鴻海科技集團)2005 年通過并購中國臺灣安泰電業、由線束業務進入汽車行業。2010 年后,富士康逐步打入特斯拉、寶馬、 奔馳等車企供應鏈,產品業務涉及車載娛樂設備、汽車電動機械、中央控制安全 等系統。2016-2018 年,順應汽車“新四化”趨勢,富士康陸續參與了滴滴出行、 寧德時代、小鵬汽車的融資。進入 2020 年,富士康的新能源車整車業務迎來高 潮,年初分別與菲亞特克萊斯勒(FCA)、裕隆汽車成立合資公司,開展電動車 相關業務;年末富士康推出 MIH 模塊化純電動平臺,主要為車企生產電動車關 鍵零部件,并提供車聯網、智能駕駛等相關服務。富士康計劃在 2025 到 2027 年間,為全球 10%的電動汽車(約 300 萬輛)供應配件或提供服務。

2021 年 1 月,富士康與吉利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成立合資公司,為全球 汽車及出行企業提供代工生產及定制顧問服務,包括但不限于汽車整車或零部 件、智能控制系統、汽車生態系統和電動車全產業鏈全流程等;2021 年 12 月, 山東富吉康智能制造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冊資本 1 億元,雙方各持股 50%。

立訊精密分析討論(立訊精密分析報告)(5)

海外方面,2021 年 5 月,富士康與 Fisker 達成合作協議,包括計劃于 2023 年 在美國開設一家工廠,并將在多個工廠為 Fisker 每年生產超過 25 萬輛汽車。11 月,富士康宣布以 2.3 億美元收購 Lordstown 在俄亥俄州的一家工廠,同時與 Lordstown Motors 達成一份代工協議,將為其組裝第一款產品——全電動皮卡 Endurance。此外,富士康還計劃在歐洲、印度、拉丁美洲等地生產電動車。 2021 年 10 月,富士康正式發布與裕隆汽車合作的純電動汽車品牌 Foxtron,同 時發布三款新車,Model C、Model E 和 Model T,分別對應大眾價位純電 SUV 市場、豪華純電轎車市場以及純電公共出行市場。

風物長宜放眼量,看好立訊精密汽車業務未來十年黃金發展期。為實現深度布局 整車代工業務、成為領先的 Tier 1 廠商的愿景,富士康與立訊精密采取了相似 的道路,即與傳統車企達成戰略合作、成立合資公司,一方面吸收車企汽車制造 知識及經驗,另一方面則持續輸出自身長期以來在消費電子領域所培養的精密制 造能力。

但同時,立訊精密也有望與富士康形成差異化競爭,1)富士康追求國 際化布局,計劃在全球多國設立建造基地,而立訊精密現階段專注國內市場,于 國內多地設立汽車業務相關子公司及制造基地,力求高效響應車廠配套需求;2) 富士康目前已推出旗下電動車品牌及相關車型,車企可能會對此產生有關同業競 爭的擔憂,而立訊精密則專注于賦能車廠“造好”車,扮演好產業鏈“幕后角色”。 盡管現在與富士康相比,立訊精密整車代工業務布局略晚、入局尚淺,但“風物 長宜放眼量”,我們看好于公司在未來三個五年內按照既定規劃、逐步實現成為 全球汽車零部件 Tier 1 領導廠商的中長期目標。

2、整體定位:攜手奇瑞打造國際領先Tier1廠商

2022 年 2 月 11 日,立訊精密與奇瑞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奇瑞控股)、奇瑞汽 車股份有限公司(奇瑞股份)、奇瑞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奇瑞新能源)于 蕪湖共同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為雙方奠定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立訊精密分析討論(立訊精密分析報告)(6)

2.1、奇瑞集團:新能源汽車業務積累深厚

奇瑞控股集團創業始于 1997 年,圍繞汽車價值鏈布局上下游業務,發展成為一 家以汽車產業為核心的多元化企業集團,形成了汽車、汽車零部件、金融、地產、 現代服務等業務,旗下擁有奇瑞汽車、奇瑞商用車、奇瑞捷豹路虎、奇瑞金融、 奇瑞科技等 300 余家成員企業。集團目前擁有員工 4 萬人,總資產 1,200 億元。 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1997 年 1 月,二十余年來逐步建立起完整的技術 和產品研發體系,打造出艾瑞澤、瑞虎、EXEED 星途等知名品牌,產品出口到 全球 80 個國家和地區。公司在國內外共建有 10 個生產及 KD 基地,并在蕪湖、 上海、歐洲、北美、巴西等國家和地區布局 6 個研發中心。公司現有員工 1.3 萬人,專業研發人員超過 5,000 人。

奇瑞集團銷量迎來轉折,新能源車快速放量。受疫情、汽車行業景氣度下行等因 素影響,奇瑞集團 2018-2020 年銷量情況較為平淡,整體維持在 70-75 萬輛水 平。而到 2021 年,集團銷量實現巨大突破,達到 961,926 輛,同比增長 31.7%; 其中出口 269,154 輛,同比增長 136.3%,連續 19 年位居中國品牌乘用車出口 第一;新能源汽車銷量 109,028 輛,同比增長 144.6%。分具體品牌看,奇瑞汽 車銷售 656,846 輛,捷途汽車銷量 154,077 輛,星途 汽車銷售 37,155 輛。截至 2021 年結束,奇瑞集團全球累計汽車用戶突破 1,000 萬,其中海外用戶 195 萬。面向 2022 年,奇瑞集團提出了確保年銷量 150 萬輛、 力爭 200 萬輛,年營業收入 2,000 億元的目標。2022 年上半年,集團銷售汽車 475,250 輛,同比增長 12%,其中出口 148,245 輛;新能源汽車銷量 112,278 輛,同比增長 177.5%,成為集團銷量的主要增長點。

奇瑞新能源車銷量位于行業前列。根據乘聯會數據,奇瑞集團新能源車 2021 年 國內銷量為 97,625 輛,同比增長 123.6%,占據 3.3%的市場份額,位列行業第 八位,銷量與小鵬、蔚來、理想等新勢力品牌接近。

多重專業化汽車平臺助力集團發展。奇瑞現有全系產品均基于 T1X、M1X、M3X 和新能源 NEV 四大產品平臺開發,平臺化技術已達到行業先進水平。1)T1X 平 臺為專業 SUV 平臺,瑞虎 8、瑞虎 7、瑞虎 5x 等車型均基于此平臺開發。2) M1X 為轎車平臺,主要承載奇瑞 A 級與 A 級轎車的開發生產工作,并可延伸支 撐 7 座 MPV、混合動力與純電動等多種產品,艾瑞澤 GX 以及全新艾瑞澤 5 等 均出自該平臺。

3)M3X 為模塊化高端整車平臺,兼容轎車和 SUV,可開發傳統 動力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具有可擴展柔性帶寬,能夠實現奇瑞的跨品牌戰略 布局,星途 TX/TXL、VX 車型等均基于該平臺開發。4)新能源 NEV 平臺經多輪 升級,打造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綠色智慧模塊化技術平臺@LIFE 平臺。該平 臺采用世界首創全鋁型材框架車身,重量減少 30%,剛度提升 20%,材料利用 率達到 96%,鋁基車身可回收率 100%;采用高性能復合材料外覆蓋件;支持 不同級別車型電池包互換,可實現 SD、SUV、MPV 等多種車型拓展開發;“短 流程”制造工藝,將傳統生產四大工藝簡化為兩大工藝,工位數減少 50%。

立訊精密分析討論(立訊精密分析報告)(7)

2.2、與奇瑞達成深度戰略合作,劍指汽車零部件Tier1領導廠商

成立合資子公司打造 Tier 1 平臺。2022 年 2 月 11 日,立訊精密與奇瑞控股、 奇瑞汽車、奇瑞新能源共同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協議基礎上,立訊 精密將與奇瑞新能源共同組建合資公司,專業從事新能源汽車的整車研發及制 造,為立訊精密汽車核心零部件業務提供前沿的研發設計、量產平臺及出海口, 致力于實現公司成為汽車零部件 Tier 1 領導廠商的中長期目標。合作子公司將 由立訊精密認繳 5 億元持有注冊資本的 30%,奇瑞新能源認繳 11.67 億元持有 注冊資本的 70%。根據客戶及業務發展需求,奇瑞新能源可以直接合作或另行 成立子公司合作。合資子公司將充分發揮和利用雙方在新能源汽車(包括但不限 于商用、乘用、物流等奇瑞集團體系內全部新能源整車)領域對品牌客戶的配套 研發與整車代工業務的資源和優勢,共同培養研發和生產團隊、發展合作業務。

公司大股東入股奇瑞加深合作關系。協議簽署當日,立訊精密控股股東立訊有限 公司(立訊有限)與青島五道口新能源汽車產業基金企業(青島五道口)簽署《股 權轉讓框架協議》,協議約定立訊有限以 100.54 億元人民幣購買青島五道口持 有的奇瑞控股 19.88%股權、奇瑞股份 7.87%股權和奇瑞新能源 6.24%股權,交 易完成后,立訊有限不對奇瑞控股、奇瑞股份及奇瑞新能源構成控制。該協議簽 署前,青島五道口持有奇瑞控股 46.77%股權,系奇瑞控股第一大股東。

合作旨在全方位強化立訊精密汽車業務戰略布局,從而成為領先的 Tier 1 廠商。 奇瑞集團于汽車行業深耕多年,在整車領域擁有完整的技術和產品研發體系,尤 其在整車制造環節擁有獨立自主平臺,能夠為奇瑞汽車及其他品牌商提供從整車 開發到量產的綜合服務,在業內具備強大、領先的核心競爭優勢。此次合作將充 分借助奇瑞集團在新能源整車領域的深厚技術沉淀和終端品牌資源,并將立訊精 密多年來在消費電子領域積累的技術與客戶資源進行跨界賦能,在整車合資平臺 作為前沿的研發設計、量產平臺及出海口的強力支持下,動態入局、快速提升公 司作為 Tier 1 廠商的核心零部件綜合能力,實現公司核心零部件的多元化和規 模化發展,達到成為 Tier 1 領導廠商的中長期目標。

助力車企“造好”車,首批定點車型或將于明年問世。對奇瑞集團的投資由公司 控股股東立訊有限進行,立訊精密則定位明確,無意于整車品牌業務,而是協同 奇瑞新能源開拓 ODM 業務,志在成為業內領先的 Tier 1 廠商,全力為 B 端客戶 “造好”車。根據公司 2022 年 2 月披露的調研信息,ODM 業務目前已有比較 明確的落地項目,約在 12-18 個月陸續投產,即 23 年上半年或有相關車型量產。

立訊精密分析討論(立訊精密分析報告)(8)

3、業務布局:內生 外延形成多元化產品線

連接器起家,汽車領域持續外延布局。立訊精密成立于 2004 年 5 月,成立初期 以電腦及各類消費電子連接器為主營業務。憑借在精密連接器設計和制造技術上 的積累,公司于 2007 年著手開始汽車連接器的研發,隨后得到國際 Tier 1 龍頭 廠商德爾福 Delphi 的認可,于 2009 年通過德爾福順利導入福特汽車定點項目, 產品應用在車載娛樂系統上,主要包括 USB、RCA 音頻連接器等。后續通過收 購福建源光電裝、德國 Suk、以及控股股東收購采埃孚旗下全球車身控制系統事 業部,公司不斷增強汽車連接器及線束業務實力,并持續外拓全新領域。

目前,立訊精密在汽車方面已形成多元化布局,產品線包括汽車線束(整車線束、 特種線束、充電槍等)、連接器(高壓、低壓、高速、Busbar 等)、智能新能 源(PDU、BDU、逆變器、儲能等)、智能網聯(路測單元、車載通訊單元等)、 智能駕艙/控制(域控制器、信息娛樂系統、多媒體儀表)等。

3.1、深耕十余年,鑄就國內連接器/線束行業龍頭

連接器及線束是整車電子電氣架構中不可或缺的連接“橋梁”。連接器作為節點, 通過獨立或與線纜一起,為電子系統設備之間傳輸電流或光信號,并且保持各系 統之間不發生信號失真和能量損失的變化,是構成整個完整系統連接所必須的基 礎元件。而汽車線束是汽車的中樞神經系統,是汽車能源、各種信號輸運的載體, 它把中央控制部件與汽車控制單元、電氣電子執行單元、電器件等有機地連接在 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汽車電器電控系統。

汽車連接器市場穩步增長。根據 Bishop & associates 數據,2019 年全球汽車 連接器市場規模為 152.10 億美元,2014-2019 CAGR 為 5.33%,2019 年占全球 連接器市場比重達 23.70%,成為連接器第一大應用領域。到 2025 年,全球汽 車連接器市場規模預計將增長到194.52億美元,對應2019-2025 CAGR為4.2%。 2019 年中國汽車連接器的市場規模約為 32.9 億美元,預計在 2025 年將達到 44.68 億美元,對應 2019-2025 CAGR 為 5.2%,增速高于全球整體水平。

立訊精密分析討論(立訊精密分析報告)(9)

電動車高壓線束打開市場增長空間。傳統汽油車/柴油車一般分別采用 12V/24V 供電系統,而新能源汽車通常使用 600V 甚至更高的驅動電壓,對線束耐壓性等 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據立鼎產業研究中心測算,以德系 A 級轎車為例,傳 統燃油車單車線束價值量為 2,000 元左右,而純電動汽車線束單車價值量在此 2,000 元基礎上,需扣除原本內燃發動機線束約 200 元,但新增約 1,500 元的高 壓線束需求,合計單車線束增加約 1,300 元價值量,帶來巨大增量空間。據滬光 股份招股書披露,其 2018 年向上汽通用別克 VELITE 6 車型及上汽集團榮威 EI5 新能源汽車銷售的高壓線束單價分別為 1,838.52 元/套和 1,527.22 元/套。據 Strategic Market Research 數據,2021 年全球汽車線束市場規模為 490.4 億美 元,預計在 2030 年將達到 744.6 億美元,2021-2030 CAGR 為 4.75%。

汽車電動化及智能化趨勢推升產品技術含量。汽車電子電氣架構向域控制/中央 計算模式演進、車輛網技術升級、以及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等更多智能 駕駛傳感器的加入都大幅提升了汽車內部產生的數據量、以及對數據傳輸效率的 需求。為解決充電效率問題,車企紛紛加碼 800V 高壓平臺,補能效率較 400V 架構翻倍,但也對連接器及線束的耐壓性提出了更嚴苛的考驗。總體而言,連接 器的發展將以高速傳輸、高頻、高壓大電流、高密度、小型化、無線傳輸、智能 化為方向;汽車線束在確保耐壓性和高傳輸效率的同時還需兼顧輕量化。

內生 外延打造完整的汽車連接器及線束產品線。公司于 2007 年著手開始汽車 連接器的研發,后續通過德爾福向福特、克萊斯勒、神龍、通用等品牌汽車廠商 供應,產品主要用于信息娛樂系統。2012 年,公司收購福建源光亞明電器所持 有的福建源光電裝有限公司 55%股權。世界領先的汽車線束生產商日本電裝亦 是福建源光電裝股東,持有 20%股權。此次收購有利于立訊精密向日本電裝學 習業內先進的制造和管理經驗;此外,至收購時,源光電裝的訂單均來自日本電 裝,此次收購也使立訊精密順利切入日本電裝汽車線束供應鏈。

2013 年,立訊 精密收購德國 SuK Kunststofftechnik GmbH 100%股權;經過此次收購,公司可 以通過 SuK 公司在德國經營與拓展汽車零件市場,從而擴大產品線與客戶網絡, 為公司國際化戰略奠定堅實基礎。歷經十余年的持續深耕,目前立訊精密在汽車 連接器及線束方面已構建起豐富且完備的產品矩陣。

立訊精密分析討論(立訊精密分析報告)(10)

連接器:產品線涵蓋整車內所有連接器,包括低壓連接器、高壓連接器、高速 連接器,以及客戶定制的連接系統等產品系列。公司通過線束業務在現有 客戶市場擴展,同時與現有消費電子及企業類產品實現更多協同效應,促 進業務增長。公司自主研發生產的千兆以太網連接器采用全屏蔽雙絞線纜 連接結構,可廣泛應用于信息娛樂系統、ADAS、域控制器等產品。 線束:通過垂直整合,公司已成為集完整的低壓、高壓整車線束、特種線束以 及充電槍等設計、驗證、制造于一體的綜合供應商。公司堅持以客戶為中 心的服務理念,進行高效定制化設計和開發,并利用分布于全國多地的廠 區就近服務客戶,依靠集團多年積累的精密制造實力,滿足客戶需求。除 傳統主機廠外,公司已拓展部分頭部新勢力客戶。

定增將投入 20 億元發展汽車連接系統產品。2022 年 2 月,立訊精密公告《2022 年度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擬募資不超過 135 億元,其中擬分別投入 15 億元 和 5 億元用于新能源汽車高壓連接系統產品生產線建設項目和智能汽車連接系 統產品生產線建設項目。

新能源汽車高壓連接系統產品生產線建設項目:實施主體為立訊精密工業(江 蘇)有限公司,建設周期為 2 年;項目建成以后,將主要專注于新能源汽 車高壓連接系統零部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經公司測算,該項目的稅后 內部收益率為 30.47%,稅后靜態投資回收期(不含建設期)為 4.03 年。 智能汽車連接系統產品生產線建設項目:實施主體為立訊精密工業(保定)有 限公司,建設周期為 2 年;項目建成以后,將主要專注于智能汽車連接系 統零部件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經公司測算,該項目的稅后內部收益 率為 25.97%,稅后靜態投資回收期(不含建設期)為 4.82 年。

3.2、涉足動力系統零部件,或為Tier1長期目標積淀

新能源車動力系統業務為公司近期著手布局,并在 2021 年年報中首次披露。主 要包括 PDU、BDU、逆變器等關鍵零部件。以此作為布局新能源車三電系統的 切入點,將為公司中長期大力發展造車業務打下堅實基礎。 PDU(Power Distribution Unit)為高壓配電單元,帶有繼電器、熔斷器等保 護器件,負責新能源車高壓系統中的電源分配與管理,電池的直流電通過 高壓分配盒進行全車分配,包括電機、電控、空調、整車控制等設備單元。 PDU 也能夠集成 BMS 主控、充電模塊、DC 模塊、PTC 控制模塊等功能。

BDU(Battery Disconnect Unit)為電池包斷路單元,專為電池包內部設計, 是電池安全保護裝置,帶有繼電器、熔斷器等保護功能,當電池異常、發 熱、短路、電池管理系統 BMS 故障時可以瞬間斷開保護,保證安全性。逆變器能將電池的直流電能轉變為電動機需要的三相交流電,是新能源汽車的 核心零部件,其性能直接關系著電機的功率輸出表現和續航能力。

立訊精密分析討論(立訊精密分析報告)(11)

電源/電驅集成化趨勢下,公司有望持續拓寬業務邊界。基于新能源汽車的整車 布置空間要求,功能相關聯的汽車零部件通過集成化設計,能夠減少占用空間和 產品重量、簡化整車布線設計,從而有效降低成本;此外,集成化還可推動整車 制造模塊化,顯著提升整車開發效率及質量。因此,集成化是車載高壓電源產品 及電驅系統的重要發展方向。車載電源方面,車載充電機 OBC、車載 DC/DC 變 換器、電源分配單元 PDU 等多個功能模塊可按車廠要求進行綜合性集成設計, 打造出一體化產品;此外還可與電機控制器等其他零部件進一步集成,向深層次 集成方向發展。電驅方面,多合一動力總成系統漸成行業主流,如比亞迪八合一 電驅系統深度融合驅動電機、電機控制器、減速器、車載充電器、直流變換器、 配電箱、整車控制器、電池管理器八大部件,實現軟硬件深度融合。我們認為伴 隨著集成化趨勢的持續演繹,立訊精密有望將業務范圍逐步滲透至三電系統中更 多關鍵部件。

3.3、“通信 汽車”雙重屬性,車聯網業務持續發力

車聯網技術助推智慧交通美好藍圖實現。車聯網借助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以行 駛中的車輛為信息感知對象,實現車與車、車與人、車與路、車與服務平臺之間 的網絡連接,可以在車輛安全、交通控制、信息服務以及智能城市與智能交通方 面發揮重要作用。此外,高級別智能駕駛技術對車路協同也有著較強的依賴性。 車端與路側的信息實時交互,車端多傳感器進行環境感知和數據融合,通過車載 計算平臺進行數據處理,路側設備負責路況信息搜集與邊緣側計算,車聯網通信 平臺則作為信息傳輸管道,使車輛實現網聯化自動駕駛。

立訊精密車聯網業務主要產品包括 RSU、TCU 等。目前車聯網應用是政府與 OEM 的重點項目,需要多項裝置相互配合,將環境、路況、交通標志等信息收集后再 傳至車輛的 RSU(路側單元)、車輛與外部網絡互相溝通的 TCU(車載通訊單 元)、串接車內各電子裝置的 CGW(中央網關)等產品。公司致力于無線通信 與車用電子產品,目前產品線已涵蓋上述 RSU、TCU 及 CGW 等。

根據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數據,2021 年度中國市場(不含進出口)乘用車新車 前裝標配車聯網功能上險量為 1189.28 萬輛(搭載率為 58.31%),其中搭載獨 立聯網(提供信息娛樂聯網、遠程控制及 OTA)T-BOX(也稱 TCU)為 1,040.26 萬臺。伴隨著 5G 技術在車輛網領域的逐步滲透,市場規模仍將持續提升。立訊 精密在通信、數據中心領域長期已有深厚積累,可提供電連接、光連接、射頻通 信等多品類產品,而車聯網作為以汽車為應用場景的通信業務,公司有望將通信 行業積累的技術及經驗進行移植,從而賦能車聯網業務快速發展。

立訊精密分析討論(立訊精密分析報告)(12)

3.4、體內體外雙輪驅動,汽車智能化業務快速發展

智能汽車座艙電子愈發豐富,公司將持續受益。目前市場上智能駕艙基本配置為 數字液晶儀表、流媒體后視鏡、抬頭顯示 HUD、后排顯示屏、車聯網模塊等, 可以較為直觀地為乘客提供導航、周圍環境檢測、娛樂等各類信息,滿足多樣化 人機交互需求,提供更好的乘車體驗,創造更多的消費場景。根據偉世通公布的 數據,2020 年全球智能座艙市場約為 447 億美元,預計 2025 年將達到 738 億 美元。目前,立訊精密座艙電子相關產品有 AR-HUD、信息娛樂系統、座艙娛樂 域、液晶儀表、駕駛員監測系統、電源隔離模塊等,其中 USB 接口和無線充電 模塊是發展較為成熟的產品。展望未來,更多消費電子的功能將會應用到駕艙中, 公司在消費電子領域深耕多年的技術積累也將發揮其中。

與速騰聚創深度合作,加快智能駕駛傳感器布局。2021 年 11 月,立訊精密與 國內車載激光雷達行業領先者速騰聚創宣布達成戰略合作。在速騰聚創全面深厚 的激光雷達技術積累和立訊精密專業多元化智能制造能力加持下,雙方將整合上 下游優勢資源,深度融合產業能力,持續創新,從技術研發到精密智造、全方位 打通業務壁壘,創造產業鏈深度融合,推動激光雷達的車規前裝量產與大規模商 業化落地。2022 年 2 月,公司控股股東香港立訊有限還參與了速騰聚創新一輪 的戰略融資,再次深化雙方合作。速騰聚創旗下車規級激光雷達 RS-LiDAR-M1 采用 MEMS 技術路徑,測距能力為 150 米(10%反射率),分辨率達到 0.2°x0.2°, 目前定點合作伙伴包括一汽紅旗、廣汽、比亞迪、極氪、威馬、路特斯、贏徹、 摯途等,覆蓋超跑、轎跑、SUV、重卡等 50 款車型。

體外業務一:大股東收購采埃孚全球車身控制系統事業部切入主流車企供應鏈。 2017 年 8 月 30 日,公司控股股東香港立訊有限公司(Luxshare Limited)與 德國采埃孚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TRW Automotive Inc.(TRW)就購買 TRW 旗下 的全球車身控制系統事業部簽署相關法律文件。TRW 擁有射頻電子及汽車接口 周邊研發、生產技術,與福特、菲亞特克萊斯勒、通用等客戶建立了五十年以上 的合作關系。此次收購交易定價為 9.39 億美元,香港立訊有限于 2018 年 4 月 28 日取得標的資產的控制權。

整合方面,香港立訊有限于 2017 年 8 月 11 日及 31 日分別成立 BCS Automotive Interface Solutions Limited 和 BCS Automotive Interface Solutions Hong Kong Limited,前者由香港立訊 100%持股,并持有后者 100%股權。隨后 BCS Hong Kong 收購天合汽車零部件(蘇州)有限公司(該公司成立于 2007 年 12 月,由采埃孚的亞太集團全資子公司天合亞太有限公司全資成立)。2018 年 11 月 5 日,天合汽車零部件公司更名為必賽斯汽車科技(蘇州)有限公司,又于 2020 年 7 月 6 日更名為立勝汽車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立訊精密分析討論(立訊精密分析報告)(13)

經過 70 年運營,TRW 旗下全球車身控制系統事業部在被收購時已形成六大類主 要產品,包括汽車開關系統、集成電子控制面板、轉向軸控制系統、進入系統、 傳感器、空調控制: Switches(開關),包括車燈、方向盤、門窗等開關,系最主要業務,占營 收 31%,市場排名第 2; IECP(集成電子控制面板),負責中控,占營收 20%,市場排名第 3;SCCM(轉向軸控制系統),占營收 15%,市場排名第 4; Access System(進入系統),占營收 12%,市場排名第 2。 Sensor(傳感器),占營收 11%,其中雨刮傳感器市場排名第 3、胎壓檢測 傳感器市場排名第 2; HVAC Controls(空調暖氣系統),占營收 3%。

該事業部主要競爭對手包括 Kostal、Preh、Alps、Continental 等,被收購時 擁有員工約 6,000 人,業務橫跨 11 個國家,在 5 個國家擁有銷售及工程據點, 擁有福特、菲亞特、通用、大眾、克萊斯勒等合作 50 年以上的全球知名品牌客 戶群,與豐田的合作時間也超過 25 年,此外也陸續開拓了寶馬、戴姆勒、本田、 PSA、吉利、長安等新客戶,為業績增長提供了新動能。

體外業務二:立景集團著力發展車載攝像頭。立景創新集團(旗下包含立景創新、 廣州立景等)成立于 2018 年 7 月,是立訊集團內部重要成員、立訊精密重要聯 盟伙伴。2019 年集團營業收入約 120 億元,2020 年集團以 21.96 億港元收購 高偉電子(1415.HK)44.87%股權,持續補強攝像頭業務實力。基于在消費電 子等領域的積累,立景集團大力開拓車載攝像頭業務,目前產品線包括 AVM HD 3D 360 環景系統、ADAS 先進駕駛輔助系統、車載攝像頭、DVR 行車記錄器等。

3.5、財務分析:營業收入持續攀升,汽車業務盈利能力穩定

公司營收大幅增長,利潤端短期承壓。得益于當年新并表的立鎧精密業務規模呈 現高速成長,立訊精密 2021 年實現營收 1,539.46 億元,同比大幅增長 66.43%。 但公司歸母凈利潤出現小幅下滑,2021 年下降 2.14%至 70.71 億元,主要原因 包括:1)海內外疫情的不斷反復導致產業上游供應鏈出現停工和物流通道阻斷 現象;2)全球“缺芯少料”,大宗原材料價格和物流運輸成本單邊上揚;3) 立鎧精密前期開發投入較大,且成本結構中的物料占比較高,影響利潤率;4) 智能聲學產品出貨情況出現較大幅回調。2022 年上半年受消費電子、通信設備 等業務拉動,公司營收保持較高增速,同比增長 70.23%至 819.61 億元,歸母 凈利潤增長 22.49%至 37.84 億元。

立訊精密分析討論(立訊精密分析報告)(14)

汽車業務收入穩步提升,毛利率表現穩定。立訊精密汽車業務 2021 年實現營收 41.43 億元,同比增長 45.66%;但近幾年消費電子業務呈現出較強的成長性, 推動公司整體營收快速增長,使得汽車業務收入占比持續下行,2021 年公司汽 車互聯產品及精密組件產品營收占整體收入的 2.69%。受疫情因素影響,公司 22H1 汽車業務營收同比增速有所下滑,為 19.04%,業務收入為 21.11 億元。 毛利率方面,2017 年至今,公司汽車業務毛利率穩定在 15%-17%之間;但在 2020 之前,汽車業務毛利率低于公司整體,而 2021 年公司消費電子業務利潤 端承壓、整體毛利率落至 12.28%,汽車業務則為 16.11%,22H1 公司整體毛利 率和汽車業務毛利率分別為 12.47%/15.56%。

汽車業務子公司源光電裝業績存在波動。福建源光電裝營業收入在 2017 年達到 5.83 億元高位后,經歷多年下滑,于 2021 年迎來拐點,營收增長 30.53%至 3.26 億元,凈利潤增長 426.57%至 1,533 萬元。2022 年上半年,源光電裝保持增長 勢頭,營收/凈利潤分別為 1.80 億元/932 萬元,同比增長 18.36%/28.12%。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我們的任何投資建議。如需使用相關信息,請參閱報告原文。)

精選報告來源:【未來智庫】系統發生錯誤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3564.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