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職場>34虛擬職場女性天花板(34虛擬職場女性天花板)
發布時間:2024-01-19閱讀(18)
崔筱盼,因普通人難以企及的工作業績,獲得了萬科集團2021年度最佳新人獎。而這則消息已經沖上熱搜,幾小時內閱讀量破千萬,甚至連當事人的妝容都開始被美妝達人模仿。
那么崔筱盼到底是誰?近日,萬科集團董事會主席郁亮在朋友圈公布了2021年萬科總部新人獎的結果,并亮出了該員工的照片——崔筱盼。
這無疑是一個美人,五官明媚妝容精致,氣質干練又有親和力。更重要的是,崔筱盼的工作能力也十分出眾,她在2021年2月正式入職萬科集團財務部,負責催辦預付應收逾期單據的工作,負責催辦的核銷率達到了91.44%。

(圖注:萬科2021年度優秀新人崔筱盼)
如果職場小說女主角能有現實畫像,那多半就是崔筱盼的樣子了吧!
好消息是,現實生活中真的躍出了這樣一位高顏值、能力強的職場女性,尤其是萬科員工們能夠“親密接觸”優秀職場人,并與其共事。“壞消息”則是,這樣的職場完美女性并非真人,而是小冰公司推出的“虛擬職場人”。
“虛擬職場女性”的到來既真實,但又不完全真實。
你的同事可能不是真人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虛擬人類(即人工智能個體,AI beings)第一次引發熱議了,在崔筱盼之前已經有不同的虛擬職場人亮相。
他們和人們接受程度比較高的虛擬偶像不同,不少類似于崔筱盼這樣的虛擬人都已經正式進入了職場生活。換言之,你的同事可能不是真人,但你甚至可能無法察覺。
例如崔筱盼,她在2021年2月正式“入職”萬科集團財務部,在萬科內部系統里,她不僅有自己的名字、聯系方式、工作證件照、工位號等,甚至還能用自己的賬號接受郵件。在其他同事眼里,這幾乎是一個真實的人在線上辦公。
只不過虛擬人畢竟不是機器人,大多只存在于OA系統、電子屏幕或者線下投影當中。當你下班前發完最后一份文件,向他們禮貌告別“明天上班見”時,虛擬人其實是在等待“明天系統見”。
這樣一個看似真實的職場虛擬人其實是被需要的。
對于“聘任”崔筱盼的萬科而言,企業集團涉及到很多應收應付賬款管理,所有資金的流動都有相應的規劃,而它最終的過程都需要人去執行,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催促、提醒。但是員工們對于收到的系統郵件提醒,并不會特別關注。
被忽略的系統郵件提醒往往會延遲整個收款的過程。從個人角度講,這一過程似乎沒有什么影響,但當彈力變大,資金流動非常多時,就會產生影響。
因此,由小冰框架生成的虛擬人走進了萬科,她被取名為崔筱盼,并用深度神經網絡渲染技術生成的生物學ID注冊了系統郵箱。當崔筱盼開始正式工作的時候,估計任何一個普通員工都想不到自己在和一個虛擬人“對話”。
這時,和“真人”對話的好處就顯現出來——拒絕一個“真實”的人,要比拒絕一個機器難得多。這一交互過程,也讓過去只純粹發送郵件的人機交互,變得更有人性溫度。
超越“打工人”?
像“職場女性”崔筱盼這樣出現在大眾視野中的女性虛擬人無疑都擁有一副好相貌,虛擬人容貌似乎總是超越真實的“打工人”。
對此,小冰公司CEO李笛指出,虛擬人類的外貌太容易定制了,那么這么容易的事情一定不會是關鍵。對于虛擬人來說,其語言、性格、能力等內在特征才是關鍵。
就像動畫片《名偵探柯南》,里面有兩個重要的女性角色毛利蘭和鈴木園子,其實仔細看過去就能發現她們長得一模一樣,只不過是發型、配飾不同、后臺配音演員不一樣,她們的辨識度其實并不高。虛擬人要做的就是在能力和學習方面不斷強化。
崔筱盼也不可能只是冷冰冰地完成要做的事,說完就走,不顧實際效果,在系統算法的加持下,崔筱盼很快學會了真人在流程和數據中發現問題的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虛擬人紛紛“步入”職場,既帶著美好的期待和展望,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擔憂和挑戰,其中就包括機器人同事帶來的企業倫理文化——真實的“打工人”要如何同不知疲倦的機器人同事共存?
要知道,虛擬人的職場特征之一就是高效率,崔筱盼可以以超高效率進行各種應收/逾期提醒及工作異常偵測。
虛擬人的職場特征之二就是穩定。真人或許會睡懶覺、會遲到、會生病,但虛擬人是連飯都不用花時間吃的,不會有憤怒抑郁等負面情緒,更加不會違規操作。
即便是人工智能團隊自己,也不免有著小私心。李笛曾表示:“我們自己作為碼農,目前為止唯一可能拒絕讓人工智能學習的就是寫代碼,不然的話就‘增壓’到我們自己頭上了。”
但是,虛擬人的職場與真人相比仍然在兩個維度上。目前來說,虛擬人能夠替代的,依舊是簡單重復的勞動,而有創造性、建設性的勞動,虛擬人還是作為助手和協同者的身份而存在。
這是虛擬人類的發展大趨勢,虛擬人已經慢慢滲入到各個行業,他們被行業和市場所需要,真人和虛擬人共處或許也將成為未來。
“整體而言,在某些領域,如果我們控制不當,虛擬人會造成職場競爭沖突。但是如果我們控制得當,讓每個人都可以獲得自己的協助者,用人工智能的方式讓自己的工作變得更好。那么我相信,這會讓競爭更加良性、合理和高效。”李笛總結道。
AI beings或將無處不在
科技并不可怕,虛擬人的技術發展也不可怕,人們對待它們的方式才是需要思考的。
“曾經大家認為這個世界可能只需要幾個智能助理就可以了。但這是不符合未來的。”李笛認為,AI beings將是無處不在的,甚至我們每個人都會被各種各樣的性格、能力也豐富多彩的AI beings環繞著。
這些虛擬人可能是我們的同事、朋友、各方面的助手,可能是偶像明星,或者是為我們提供內容的人,甚至是我們自己的替身,在某些不重要的時候代替我們去處理一些工作,或者是去進行一些交流。
更何況,虛擬人帶來的改變其實早就已經悄無聲息地發生了。
李笛指出,虛擬人類領域已經不再僅僅局限在少數幾個助理身上,而是包括各種虛擬明星偶像、虛擬家庭陪伴者、虛擬戀人等等,到2021年已經誕生了數千萬個虛擬戀人。
因此,未來人和虛擬人共存的設想正在加速發生著,唯一的區別就是技術能跑多快,以及人們能夠以什么樣的心態去看待它們。
“我相信任何時候,這種新生事物都會有人恐懼,有人興奮,有人渾水摸魚。但是隨著它的成熟,這些事情都會過去的。”李笛表示。
畢竟,科技的進步是客觀的。無論我們如何去吹噓,或者如何去貶低,都不是它本身,而是這個時代本身的創新所在。
從萬科推出崔筱盼等可以看出現在虛擬人已經紛紛步入職場,有人期待,有人擔憂,你能否接受虛擬人進入職場?你認為職場虛擬人是不是會加劇競爭?
本期有關虛擬人和職場的問題下面和小編一起來探討一下吧~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3644.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