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母嬰>為什么小孩不能知道性(知道不能吼小孩)
發布時間:2024-06-26閱讀(20)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不知道父母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就是自己會控制不住對孩子大吼大叫。
比如說,早上孩子應該起床去上學,但是孩子賴床了。這時,父母叫了孩子幾聲,孩子還是沒有反應。在這樣的情況下,父母可能就忍不住隔著被子對孩子用力拍打。
再比如說,孩子吃早飯的時候不小心把牛奶打翻了,明明知道孩子不是故意的,但是父母就對控制不住對生氣發火,可能還會夾帶著一些帶有攻擊性的言語,"你怎么笨手笨腳的,連喝個牛奶都能打翻它。"
又比如說,孩子明明答應了父母出去玩到6點回家,結果孩子6點多才回家。其實,小孩子貪玩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父母卻還是控制不住對孩子大吼大叫,說些氣話:"不是說要6點回來嗎?下次再這樣,就不要出去玩了。"
還有一個很經典的場景,孩子考試考差了,盡管孩子面露沮喪之色,父母在心里可能想的是如何幫助孩子一起解決問題,結果嘴巴說出來的就換了一個樣:"你怎么這么笨,你怎么又考差了,你難道就不能考好一次嗎?"
......
當然還有很多個這樣類似的場景,面對孩子發生的很多狀況,雖然父母知道自己不應該對孩子大吼大叫,因為這樣也確實會對孩子造成一些不好的影響,但是自己就是控制不住。
面對這種情況,父母可以試著追蹤自己的情緒,告別吼娃。

想想看,若是父母整日都被別人指責和大吼大叫,這樣的感覺肯定很不好吧,更不要說心理脆弱的孩子了。
具體來說,整日對孩子大吼大叫會給孩子造成以下幾個方面的傷害:
1、 心理傷害,孩子可能會產生一些不好的情緒
當父母大吼大叫的時候,父母可不止是大吼大叫,更多的是在吼叫中夾雜著一些辱罵。孩子聽到了這些話之后,心理難免會產生一些想法,更何況這可是自己最親近的人說出來的呀。
而且孩子很容易對自己不自信,認為自己就如同父母說的那樣,很笨、沒有長進。這也會讓孩子失去自信,等到孩子遇到真正的問題時,孩子很有可能采用退縮逃避的態度。
2、 親子之間產生疏離感。遠離父母
有一次孩子對我說:"媽媽,我覺得你大吼大叫的時候特別像一個怪物,我
很害怕。"

父母也許自己想不到,原來生氣憤怒的自己在孩子眼中是有多么恐怖。父母經常生氣,只會讓父母與孩子之間產生疏離感,只會讓孩子遠離父母。
到時候父母后悔了,再想來修復親子關系就會變得很復雜了。
如何避免吼娃,父母要學會"情緒追蹤"每次都控制不住吼孩子,父母就好像是淪為了情緒的奴隸。教育孩子的第一步就是要和孩子好好地溝通,而不是不受控制地對孩子發泄自身的情緒。
要想成為情緒的主人,父母可以試試"情緒追蹤"。在發生情緒失控之后,父母可以將自己的情緒變化,以及整個過程中發生的變化和結果詳細的記錄下來。
這樣,下次再遇到這樣類似的情況時,父母和腦子就很容易聯想到上一次發火的場景。"情緒追蹤"是"情緒管理"的第一步,那它有那些具體的步驟呢?
以孩子把牛奶打翻之后,沒有任何反應為例。
1、 記錄整個事件
首先,父母要記錄下整個讓自身情緒失控的事件的過程,包括日期、具體時
間和地點。
日期:周三
時間:吃早餐的時候
事件:孩子把牛奶打翻了之后沒有任何反應

2、 記錄下父母的反應
第二步,父母要記錄下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情之后,父母的身體反應和情緒是
怎么樣的,以及當時有什么想法。
我的身體反應:整體的就只是看著孩子,細微的反應有呼吸加重、心跳加快。
我的情緒:總的情緒是很生氣,然后還帶著些無奈和乏力
更深一步的想法:覺得孩子很煩,為什么總是這么馬馬虎虎的、粗魯莽撞,去上班之后心情都不好了。
3、 記錄下當時的回應
第三步,父母要記錄下我們當時的對這件事情的回應是什么,這個回應指的
是父母對這件事情的做法,包括我們父母對孩子的回應,還有孩子對父母的回應。
對這個事件的回應:當下就對吼了孩子:"你怎么總是笨手笨腳的,為什么喝牛奶會把牛奶打翻呢?我真的是不懂咯!而且你都把牛奶打翻了,你是不是應該處理一下啊,怎么可以當成什么事情都沒有發生呢?"
孩子的反應:孩子聽了我的話之后,就沒有說話,也不敢看我,臉上露出了一些膽怯。
4、 后續情況發展
接下來,父母還需要記錄一下后續的發展情緒,就是在經歷了這件事情之后,
父母和孩子的情緒態度如何,親子之間的關系如何。

對孩子大吼大叫之后的情緒:覺得自己不應該對孩子大吼大叫,覺得自己的
反應太大了,對孩子的心靈造成了一定的傷害。
孩子的后續情緒變化:看到我有些害怕,和我待在一起時,做什么事情都變得很膽怯。
5、 記錄父母的評估
最后一步是最重要的一步了,父母要對整一件事情做出一個總的評估,這個
評估將會影響下一次父母發火之前的心理變化。先對情緒變化做一個評價,再試試去找出更好的方法。
評估:下次我應該要冷靜一下,不要直接把自身的情緒發泄給孩子。應該冷靜下來思考,究竟有沒有更好的方式。這樣可以減少對孩子的傷害。
"情緒追蹤"之后,父母更應該做好"情緒管理"工作學會"情緒追蹤"只是暫時的,父母應該不斷地對自己的情緒進行追蹤,最終能夠完全地管理好自身的情緒,不再隨意地對孩子大吼大叫,這才是最重要的。
那么,父母如何從"情緒追蹤"轉化成為情緒管理工作。
1、 詢問自己(Ask yourself)
當孩子發生某一件讓父母生氣的事情時,父母已經在爆發的邊緣徘徊,此時,
父母一定要先要問自己幾個問題。

比如說,我現在是什么感覺?孩子又是什么感覺呢?發火可以解決問題嗎?發火會給孩子帶來什么影響呢?再我冷靜之后,我會對自己此時此刻的所作所為后悔嗎?難道就沒有比發脾氣更好的做法嗎?
其實,詢問的過程就是在"拖延時間",可以讓父母冷靜下來。
2、 深呼吸(Calmly breath)
深呼吸是配合著詢問自己的,父母在詢問自己的時候,就可以開始進行深呼
吸。同樣道理,深呼吸其實也是一個"拖延時間"的過程,它同樣可以讓父母冷靜下來。
深呼吸也是一種轉移注意力的方式,父母可以把注意力從情緒上面轉移到自己身體的變化上面。在深呼吸時,父母可以一邊深呼吸一邊數數。
3、 平靜自我(Calmly yourself)
經過了前面的自我詢問和深呼吸后,父母已經能夠變得平靜下來了。而此時
雖然父母已經平靜下來了,但是這并不代表父母的情緒是積極的。所以,接下來,父母要想一些積極向上的想法,讓自己變得積極起來,讓自己負面的情緒走掉。
父母要調整自己的狀態,用積極的想法去與孩子溝通,由于此時父母已經平靜了下來,所以父母不容易運用過激的語言。
4、 明確孩子的需求(Definite demand)
在很多情況下,孩子會犯錯,會惹得父母不高興,大都是因為孩子不擅長溝通,父母很難明確孩子的需求。所以,父母不知道什么孩子需要什么的時候而,孩子又有很多欠缺,這時親子雙方最容易發生矛盾。

正是因為這樣,父母更應該去仔細地觀察,對孩子多一些耐心,明確孩子的需求。這樣,在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父母就不會那么容易去發火,而去思考孩子究竟有哪些需求,自己要怎么樣去滿足孩子。
5、 同理心(Empathize)
同理心也就是共情,父母要學會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把自己放置在孩子的
處境,就會知道孩子在那種時候想的是什么,而不是一味地發泄自身的情緒。
就拿上文的例子來說,若是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父母就會發現,原來父母以為的"不把錯誤放在心上的無所謂態度"竟然是"手舉無措、不知道應該怎么去做"。
有了同理心之后,父母能夠更進一步地明確孩子的需求,這對父母解決問題也是有好處的。
總之,父母還是要養成"情緒追蹤"的好習慣,學會情緒管理,這樣才能告別吼娃。我相信,孩子在這樣一個充滿愛的家庭里,肯定會成長地更好。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育養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夠有助于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孩子能更好地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個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