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古代珠寶首飾的側重點(美麗而不朽的靈)
發布時間:2024-06-30閱讀(8)
珠寶藝術屬于藝術設計的一個分支,從遙遠的石器時代,人類簡單地將羽毛、獸牙、貝殼佩戴到身上,美化自身并渴望從首飾中獲得庇護和力量,到今日紛繁復雜的珠寶首飾種類。人類原始天性中對美的渴望,對藝術的感悟和追求從未停止,也從未改變。那么在古時候中西方的珠寶首飾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呢?讓我們走進古代的珠寶世界看看。

中國源遠流長的玉文化,更傾向于傳統意境、寓意和宗教元素的運用。《國風·秦風·小戎》里就有“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形容人品德的描述。
玉文化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禮儀、商貿、圖騰、宗教、信仰乃至生活習俗和審美情趣所產生深遠的影響延續至今。

西方珠寶最早來源于兩河流域,西方的珠寶首飾多以有色寶石燦爛炫麗的材質,透露出更多對自然的敬畏和崇拜,西方珠寶多從希臘神話、羅馬神話中借鑒發展,體現了人為萬物之首的信念。而珠寶首飾在中國又是別有一番淵源。
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婦女的首飾以假髻、步搖為多,俗稱珠松。另外,手鐲的使用已非常普遍,有條脫、跳脫、腕闌、臂釵等多種名稱,造型也很豐富。
魏晉南北朝,各類金飾逐漸增多,如河北磁縣東魏茹茹公主墓、太原北齊東安王婁睿墓所出土金飾,都制作精良,式樣新穎。指環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流行已較普遍,江蘇宜興晉墓和遼寧北票房身村晉墓出土的金指環,環面一頭狹一頭寬,在寬的環面上鑿出點紋,既可裝飾,又可在縫衣時作頂針之用。



隋唐時期
隋唐婦女的發髻式樣非常豐富,因此在婦髻上配有眾多的首飾,常見的有梳、蓖、簪、釵、步搖、翠翹、珠翠金銀寶玉、搔頭等。插載的釵梳多至十數種,除了金銀廿玉的瞥釵外,名貴的象牙也被用于制翩釵之用。
當時,金粒鑲嵌工藝從黑海沿岸的希臘地區傳到中國:用細小的金顆粒鑲嵌在光滑或浮雕金屬的表面,以形成各種圖案的裝飾藝術,這種工藝被廣泛地應用在唐代的首飾制作中。
隋唐時期項鏈的運用已很普遍,以金、玉等材料為多,較為典型的是在西安出土的隋大業四年的一條金項鏈,項鏈的“鏈條”由28顆金珠構成,上有鑲刻著鹿紋的藍色寶石搭扣,下有雙層項墜,制作極其精致,在金玉寶石的搭配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貴富麗,體現出隋代的細金屬工藝的高超水平。

宋元時期
宋元時期,受“程朱理學”的影響,首飾從唐代的富貴繁華風格銳減為清冷消瘦的宋代文人風格,植物紋樣飾品比較常見,尤以松竹梅等象征氣節的植物為多。北方民族的技藝以及首飾文化,則達到一個更高的境界。
宋元女子金銀首飾的基本構成為冠梳、釵簪、耳環及釧鐲、戒指、帔墜。金銀首飾的紋樣構成除傳統的龍鳳和螭虎之外,所取用的多是清新俊麗并且很生活化的物象,如牡丹、蓮花、蝴蝶、鴛鴦等,以此來表現豐盈和諧的情致。其實這些素材在唐代和遼代的藝術品中已經出現,宋元時代則以新的造型將其重新組織為各種圖式,且以靈活自然的運用使之成為流暢的藝術新樣式。

明清時期
明清以后的首飾,多為大家所熟悉,出土的首飾以及流傳下來的首飾很多。明清時期的項圈、項鏈、縷絡等首飾,制造得都很講究,有金制、以金包玉、在金上鑲嵌寶石等方式。有的還在金項圈上附加一些長絳和垂件,婦女、男子均有佩戴。
從制作及藝術風格上看,明清時期的首飾有兩個相反的特點:一是復雜繁瑣,集各種名貴材料于一體,加以金為件,在其上鑲嵌珠寶;有的以玉為針,包金鑲銀,精雕細刻,還附加復雜的垂飾;二是極為簡樸,不在金、銀坯上加飾任何紋樣和裝飾,金銀圈或玉環由本身材料的質地展示出自身美感。


明代以后,玉石在首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特別是白玉,一直是人們欣賞的對象。明清時期的玉石首飾通常采用深浮雕的方法,充分利用了各種玉石的特殊效果,再裝飾上各種動物和花卉圖案,給人風雅得體的感覺。

回溯歷史長河,這些時期的首飾就如同閃閃星光,至今仍是珠寶設計大師們靈感的來源。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49395.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