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前短后長古代發型(古代女子發型演變史)
發布時間:2024-06-30閱讀(12)
上期我們聊到漢代墮馬髻,魏晉南北朝時期對其又進行了發展,那么除了墮馬髻外,魏晉南北朝婦女的發髻,還有多種形制,比較著名的還有靈蛇髻、飛天髻和盤恒髻。
*靈蛇髻
靈蛇髻產生于三國,據說為魏文帝皇后甄氏所創。甄后創作這一發髻的靈感,則有賴于一條神蛇:在她的寢宮,打一條綠蛇經常顯靈,只要甄后梳妝,這條神蛇就盤為一團顯現在皇后面前。皇后根據盤蛇之狀挽發為髻,每天的髻式不—樣, 深得天子的喜愛和嬪妃的仰慕,人們尊敬地將其稱呼為“靈蛇髻。故事的內容雖然離奇,但卻揭示了這沖發髻的具體持征: 似游蛇蟠曲扭轉。這種發髻樣式,在傳世繪畫中也有反映。如 《洛神賦圖》中的洛神,就梳這種發髻。值得注意的是畫面上的 “洛神”,恰恰是現實生活的甄后。可見畫家在作畫時,也采用了上述這一民間傳說。從畫上看這種發髻的作法是將頭發掠在頂部,然后集成雙股,挽成環狀。

靈蛇髻
*飛天髻
后來流行的“飛天髻”,形制也與此略同,只是飛天髻的圓環被作成數股,直聳于上。據《宋書》記載,這種發式最早出現在南朝宋文帝時,先由貴婦所作,后來逐漸傳到民間。梳這種發髻的婦女形象,在河南鄧縣南北朝墓出土的壁畫及畫象磚上都反映得比較具體。

飛天髻
*盤桓髻
盤恒髻也是一種高髻。梳挽時大多將頭發匯集于頂,合為一束,盤旋成髻。遠遠望去猶如層層疊云。
到了隋代,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出祥云髻和朝云近香髻。這兩種發髻是隋代婦女的主要發式,不論在京師長安,還是在僻壤邊陲,絕大多數的婦女,都喜歡梳這種發髻,形成了一代特色。

胡錫珪《梅花仕女圖》局部,如圖發式為盤桓髻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49837.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