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腓特烈大帝的第一任妻子(總有美女想害朕)
發布時間:2024-06-30閱讀(17)
1762年上的半年,可能是傲嬌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日子最不好過的時光。這幾個月,他一直隨身帶著毒藥,準備時刻結束自己的生命,以免落入敵手,遭遇女人們的羞辱。
這段一個剛烈的中年男人被“三條裙子”猛烈圍毆的歷史,就是后人們記載的那場歐洲大規模混戰——七年戰爭。

七年戰爭中的普魯士長期三面受敵,要獨自面對多個戰線上的敵人
但普魯士和后來的德二帝國,更多的時候,會直接稱其為“三條裙子的陰謀”。

就是這三條
奧地利小娘們特雷莎、路易十五家的蓬帕杜、俄羅斯肥婆伊麗莎白,她們這三條裙子結盟要毀滅我!
——腓特烈大帝

咱們就按照和腓特烈他老人家“過手”的先后順序,依次捋一捋這“三條裙子”。
第一條,也是“三條裙子”的核心——跟腓特烈一樣說德語,但比他小了5歲的表妹,瑪麗婭·特蕾莎女王。

1735年,18歲時的瑪麗婭·特蕾莎女大公
瑪麗婭·特蕾莎是奧地利公主,她爸為時任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兼奧地利大公、波西米亞和匈牙利國王。
這個神圣羅馬帝國,經常被人戲稱,“既不神圣,也不羅馬”,就是個空殼子,皇帝的稱謂多為象征意義,沒啥實權,而且還要由選舉產生,主要候選人來自于七個“選帝侯”家族(具體的就不多贅述了,要不還得多加三千字)。
在那段歲月中,整個“帝國”境內,各邦國之間的混戰與結盟都屬于家常便飯,而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帝,連去調停勸和的能力都沒有。
不過,有時候,涉及到家務事方面,皇帝跟國王們拉拉關系,可能還會有人去聽一耳朵。
比如,少年叛逆的腓特烈王子,和他老爸腓特烈·威廉一世就一度曾鬧得很僵的,最終兩人互相釋懷,還多虧了瑪麗婭·特蕾莎的老爸,查理六世循循善誘的勸和。

腓特烈大帝的老爸腓特烈·威廉一世,一個極度講究軍事作風,略顯粗俗暴力的君主
這里,有必要詳細說說,腓特烈大帝性格方面的一次180度大轉變。
令后人沒想到的是,咱們眼中那個一副嚴肅冷酷的普魯士軍人作風,被譽為“戰神”的腓特烈大帝,青少年時代的夢想,竟然是做一名藝術家和詩人!
顯然,這跟腓特烈·威廉一世的期盼,背道而馳,他給王儲的定位是——一個“優秀的”軍人、“合格的”王國統治者,并且以此為目標嚴格地培養他。
而腓特烈王子的行為愛好,卻總是令他異常失望。
比如,1722年的圣誕節,腓特烈·威廉一世送給10歲的腓特烈王子整整一個連的鉛制兵人,裝備有武器、鼓、旗幟,甚至還有可以發射的小型大炮,試圖用此來激發他的“作戰激情”。
令人尷尬的時候,這個小男孩接過禮物后,都沒仔細看一眼,就轉過頭去擺弄一卷裝幀精美的法國樂譜,并很快就用他的魯特琴迷住了在場的女聽眾。
看到如此“娘”的繼承人,腓特烈國王的老臉都綠了。

少年腓特烈王子,這時的他,最想拿的不是武器而是樂器
腓特烈王子進入青春期后,父子二人更是陷入了難以調停的矛盾之中。
在極度吝嗇的腓特烈·威廉一世看來,兒子那些“娘娘腔”的愛好,都屬于玩物喪志,浪費錢的“惡行”,當自己的繼承人,應該杜絕一些享樂主義元素,專注于帶兵打仗,并欣然接受包辦婚姻,跟老婆多生孩子。

在老國王眼里,這樣的腓特烈,才符合普魯士王國繼承人的要求
然而,這龜兒子不但厭煩軍事訓練,還把大量的金錢花費到了音樂、文學和購買“奢侈品”方面,并嘗試圖去自由戀愛——傾心于一位英國公主。
1730年5月,當他帶著兒子訪問薩克森的拉德維茨時,突然得知腓特烈王子買藝術品欠了7000個銀幣。結果,腓特烈·威廉一世在眾目睽睽之下,打了兒子一耳光,并扯了他的頭發,然后讓他穿過閱兵場,以便讓每個人都能親眼看到王儲狼狽的樣子。
受到巨大羞辱后,腓特烈王子和自己的“學伴”~漢斯·赫爾曼·馮·卡特中尉找了個機會,從柏林逃走了。
他們的計劃是,先設法進入荷蘭,然后從那里逃到英國去找自己的心上人,徹底擺脫粗俗的普魯士王室。
尷尬的是,兩人剛出柏林還沒半天,就被抓了回來。
隨后,腓特烈被送進奧得河畔屈斯特林的監獄,單獨關在一間牢房里,只有高墻上的一條窄窄的窗戶,能透點光線進來。
按照他老爸的意思,這個不孝子,被留在那里思考自己的命運.,等待最終審判...
一個多月后,腓特烈王子被迫從那扇窗戶中,觀看了自己的最鐵的“哥們”~馮·卡特被斬首的整個過程。

馮·卡特被處決的場面
當斧頭落下時,歇斯底里的腓特烈倒在獄吏的懷里,失去了知覺。
醒來后,腓特烈王子被一位軍隊牧師帶到了老爸面前。
腓特烈·威廉一世告訴兒子,只要他大聲并清楚地宣誓“作為仆人、臣民和繼承人無條件服從國王”,就可以得到赦免。
此后,腓特烈戴上了面具,成了他父親的“好兒子”,在軍隊里搞得生龍活虎,漸漸的有了后來腓特烈大帝的模樣。

青年的腓特烈,他年輕時長得較為肥美,越老越瘦
原來,腓特烈·威廉一世之所以主動原諒了兒子,多虧了特雷莎的老爸,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的從中勸解。
而且,查理六世還主動拿出了8000銀幣,以生活補貼的名義,幫助腓特烈王子還了欠債。
這么一來,搞得曾經有那么一段時間,腓特烈·威廉一世和查理六世還曾經想結成親事——讓大表哥腓特烈王子,娶小表妹特蕾莎女大公。
不過,這個想法,很快胎死腹中。因為,那位心高氣傲的奧地利特蕾莎公主,根本瞧不上普魯士腓特烈王子,直接表示——就他那小樣?門兒都沒有。

少女時代的特蕾莎公主
要說這位特蕾莎女大公,當年的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家伏爾泰曾這樣形容她——
對于瑪麗婭·特蕾莎而言,任何贊美的修辭都不為過,任何贊美的修辭又都是多余的,她比所有女人都漂亮、比所有男人都強悍。
老實說,特雷莎沒有中年發胖之前(結婚三十年生下了6男10女,發胖也是正常的),在歐洲王室范圍內,確實屬于一個難得的美人。
畢竟,當年的歐洲王室為了追求高貴的“純血”,搞得都是近親結婚,后代一個個不是歪瓜裂棗,就是一身遺傳病,像特雷莎這樣身心健康又漂亮的公主,相當難得。
很快,隨著普魯士、奧地利/神圣羅馬帝國的這兩位差點當了親家的“老爹”——腓特烈·威廉一世和查理六世的相繼駕崩,這對沒能結成夫妻的表兄妹,迅速成為了戰場上拼得你死我活的冤家。

腓特烈和特雷莎這兩位一個越來越瘦,一個越來越胖
1740年10月20日,查理六世去世。23歲的瑪麗亞·特蕾莎依據《國本詔書》的規定,繼承了王位。
按照老爸竭盡全力修訂的《國本詔書》的相關條文,奧地利帝國所有世襲領地不可分割。若無男嗣,王位由長女繼承。
因此,雖然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帝要選舉產生,并且只有男的才能當,但特雷莎繼承奧地利、波西米亞和匈牙利的哈布斯堡家傳的王位,還是理所應當的。
沒成想,“神羅”境內的各主要邦國一看,哎呀,這個繼承人是個已經生了3個孩子,肚子里裝著第四個小孩的年輕孕婦,竟然蠢蠢欲動的要組團趁火打劫。
于是,早前在《國本詔書》上簽字的各國,又開始紛紛否認這個繼承法的有效性,
其中,有兩位諸侯——巴伐利亞選帝侯查爾斯·阿爾伯特和薩克森選帝侯奧古斯都三世,他們都認為自己才擁有繼承權,因為,這兩位選帝侯分別娶了查理六世的前任皇帝——約瑟夫一世的兩個女兒。
同時,公開跳出來對特蕾莎的繼承權表示嚴正抗議的,還有她的大表哥——年輕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他試圖通過戰爭取代奧地利,成為“神羅”中各邦國的老大,并拿到奧地利的西里西亞。

悲催的是,二戰后,德國又失去了西里西亞和東普魯士大片領土
很快,整個歐洲各大勢力,開始組團圍攻挺著孕肚的特蕾莎女王。
他們包括,普魯士王國、法蘭西王國、西班牙、巴伐利亞選侯國、薩克森選侯國、意大利地區的熱那亞共和國、撒丁王國、西西里王國、那不勒斯王國。
其中,極度渴望戰場榮耀的年輕的腓特烈二世,則成了這個反特蕾莎聯盟的牽頭人。

年輕的腓特烈
而英國那邊則對奧地利女大公表示了力挺,并極力忽悠沙俄和荷蘭加入自己的陣營。

但怎么看,奧地利這邊的實力還是跟對手差距明顯。
產后不足兩周的瑪麗亞·特蕾莎開始四處奔走動員各地貴族出錢出兵。在布達佩斯,她抱著自己的孩子,通過一番激情演講,竟然罕見地得到了匈牙利貴族們一致支持。

紀錄片《德國人》中,向瑪麗亞·特蕾莎宣誓效忠的匈牙利貴族
1742年底,奧軍相把法國牽頭的聯軍逐出了波希米亞。次年在哥廷根戰役中,再次重創法軍,法軍在付出重大傷亡后被撤出了主力,隨后,奧軍又大敗西班牙軍隊。
此后的數年,奧地利的主要對手,幾乎就是普魯士了。
通過外交手段,奧地利又成功拉攏了多個同盟,獲得了可觀的軍事援助。
最終,在打成了平手,兩敗俱傷,誰也堅持不下去的情形下,雙方簽訂了《德累斯頓和約》。
奧地利承認了普魯士對西里西亞的占有權,普魯士公開支持瑪麗亞·特蕾莎的王位繼承權。同時,普魯士牽頭投票,支持麗亞·特蕾莎的丈夫弗朗茨·斯特凡大公擔任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一度中斷的帝國皇位再次回到了哈布斯堡家族手中。

普魯士占領西里西亞后,當地貴族宣誓效忠腓特烈的場面
需要多說一句的是,特蕾莎和弗朗茨兩口子屬于自由戀愛,他們的婚姻是出于愛情而非政治聯姻——這在當時的歐洲極為罕見。
瑪麗婭·特蕾莎19歲嫁給洛林公爵弗朗茨·斯蒂芬,30年的婚姻呼啦啦地生下了16個孩子。
特蕾莎將奧地利、匈牙利、波希米亞三頂王冠戴在自己頭上,而僅僅給丈夫留下了這個“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的象征性名號,但弗朗茨并不在意,似乎還很享受這種男主內女主外的模式。

特蕾莎和弗朗茨誕下的“大家庭”
原本,奧地利王位繼承戰剛開始的時候,對于眾勢力的“圍攻”,瑪麗亞·特蕾莎的立場極為堅定,她曾放下狠話說——我寧可賣掉最后一條裙子,也絕不放棄西里西亞。
可是...最終,特蕾莎沒有賣掉自己的裙子,她也被迫放棄了西里西亞。
但無論怎么說,這對于一直在走下坡路的奧地利王國而言,已經屬于最好的選擇了。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后的歐洲版圖
不過,在特蕾莎的算盤里,只是要暫時放棄西里西亞,待到國力提升,時機成熟時,一定要奪回這片土地,懲罰自己老爸曾經下本兒資助過的普魯士“白眼狼”。
戰后,特蕾莎瑪麗婭在外交大臣里特貝格的幫助下,進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動。
而且,作為一個控制欲極強的母親,她總是在自己兒女還沒成年時,就開始安排和包辦他們的婚姻,試圖通過聯姻,在歐洲地區結成了一張密集的“親家網”。即便特蕾莎本人就曾經拒絕過包辦婚姻,堅持自由戀愛。

慘死斷頭臺的路易十六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是特蕾莎最小的孩子,以包辦的形式,許配給了從來沒見過的路易
除了籠絡沙俄帝國,奧地利居然通過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帕杜夫人,成功地和哈布斯堡王朝的死敵,法國波旁王室達成了和解。
在特蕾莎和腓特烈這對表兄妹兼死敵的折騰下,歐洲外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逆轉——奧地利、法國、俄羅斯結成了同盟,而普魯士則把之前的死敵英國忽悠成了盟友。
而且,此時已經打出了名氣,被譽為腓特烈大帝的腓特烈二世,更是堅信普魯士“不為刀俎即為魚肉”——普奧之間再次開打不可避免,但必須先下手為強。
1756年,腓特烈突襲薩克森王國,拉開了七年戰爭的戰幕。
這兩位素以開明治國為榮的君主,在戰場上,進行了野蠻的較量。
這次,優勢明顯的奧地利,順利合圍了普魯士,盡管在開戰之初,腓特烈大帝打出了一系列奇跡般的經典戰例,卻永遠也撕不破瑪麗婭編制的戰略羅網,而且,女強人也在戰爭中不斷修正自己的錯誤。

七年戰爭形勢圖
進入到相持階段后,腓特烈戰前的三大元帥統統戰死,老兵損失一半以上。甚至,反普聯軍還一度占領了普魯士首都柏林。
正如開頭說的那樣,絕望的腓特烈開始懷里揣著毒藥,隨時準備自殺。
然而“勃蘭登堡奇跡”逆轉了這一切——俄國女皇伊麗莎白突然病逝,繼位的彼得三世是個母語為德語的“資深德棍”,竟然不顧眾人的堅決反對,退出了反普聯盟,并陸續歸還了俄軍占領的大片土地。
就這樣,腓特烈大帝不但死里逃生,竟然還能較為體面地退出了這場險些滅國的戰爭。
瑪麗婭·特蕾莎終究沒能收回西里西亞,普魯士終于取代巴伐利亞成為帝國境內能對奧地利造成威脅的第二大國,給奧地利王室在德意志諸邦中的地位留下了隱患。
講真,腓特烈對特蕾莎如此較勁,是否也跟當年特蕾莎看不上自己,感覺受了巨大侮辱有關呢?
第二條裙子,蓬帕杜夫人。

蓬帕杜侯爵夫人
雖然在咱們眼中,“情婦”這個詞很不體面,但換到當年的法國,在那種社會風氣下,蓬帕杜夫人的地位,其實跟正式的王后,沒什么區別。
出身中產家庭的她,被路易十五國王封為了德·蓬帕杜侯爵夫人(給她安排了一個出身高貴的擺設老公,用以提升社會階層),賞賜她貴族紋章,城堡和土地,并非就是一日年老色衰,就被始亂終棄生活落魄的玩弄對象。
作為洛可可藝術的推廣者,她被譽為歐洲的“繆斯女神”。

年輕時的蓬帕杜夫人
見多識廣的伏爾泰曾經這樣評價蓬帕杜夫人——整座巴黎也無法比擬她的才色。侯爵夫人有一個縝密細膩的大腦和一顆充滿正義的心靈。
很明顯,從伏爾泰的語言中,咱們也能看到,蓬帕杜夫人同樣是一個美貌和智慧并存的女子。
歷來,路易十五在享受閨房之趣的同時,也非常重視蓬帕杜夫人對于政治軍事和外交的見解。
以至于當年有句話說——蓬帕杜夫人的臥室才是法國真正的統治中心。
當“第一條裙子”瑪麗婭·特蕾莎找上門來后,蓬帕杜夫人的纖纖素手輕輕一推,就把法國卷了進去。
因為,按照她的打算,一旦推動法國參戰,路易十五必肯定會不斷向自己請教,這樣才能更靠譜的攏住國王的心。
于是,她位于凡爾賽的香閨,成了法國實際上的參謀部,甚至,法軍前線將領還收到過一些用眉筆畫的作戰示意圖...

電影中的蓬帕杜夫人和路易十五
第三條裙子——伊麗莎白·彼得洛芙娜女沙皇。
俄羅斯人有種說法,除了彼得一世和葉卡捷琳娜二世,如果要推舉沙俄時代的第三位“大帝”的話,那肯定是伊麗莎白女皇。
咱們細捋捋,前兩位大帝,彼得一世是她老爸,葉卡捷琳娜二世是她外甥媳婦,伊麗莎白更像是個承前啟后的角色。
而且,她老媽同樣是沙皇——立陶宛農奴出身的葉卡捷琳娜一世,她同父同母的親姐姐也是沙皇——安娜女皇。

沙俄帝國君主集錦
跟那些為了追求純血,近親結婚的歐洲王室不同,父母血源較遠的伊麗莎白有著驚人的美貌和健康的身體、靈活的大腦。
當伊麗莎白還在閨中待字時,她的美貌就已經驚動了整個歐洲,外國使臣紛紛來到她爹彼得大帝面前求親。
當她出宮巡游時,老百姓們都會激動的涌上街頭,只求一睹芳容,以至于發生了踩踏事件。

尚未發胖的年輕的伊麗莎白·彼得洛芙娜公主
1741年,通過宮廷政變,32歲的伊麗莎白登上皇位。
在位的二十多年,她無論是治國理政還是開疆拓土,都很在行,只有一件憾事,就是沒有子嗣。雖然她有個長期的男伴侶,但總是懷上孩子后就不幸流產(后人推斷可能是太胖的緣故)。
而且,伴隨著肥胖引發的一系列并發癥,到了七年戰爭后期,伊麗莎白女皇的身體突然就垮了,并很快不省人事,心有不甘的咽下了最后一口氣。
結局呢,前面已經寫過了,她立下的繼承人,外甥彼得三世沙皇,竟然視她的敵人腓特烈為終極偶像,主動把戰爭成果拱手相讓,引發了眾怒。
彼得三世的這一選擇,也為其后來皇位被自己的老婆,德國公主葉卡捷琳娜二世所取代埋下了伏筆。

貌合神離的彼得三世和葉卡捷琳娜
神話般的死里逃生,最終“意外”體面收兵的腓特烈大帝,經歷了“三條裙子”的“圍毆”后,也“規矩”多了,之后再也沒有大規模的去戰場上死磕。

而且,腓特烈和“裙子們”,還在一些事宜上達成了一致。比如,從1772年開始,腓特烈大帝和另外兩條裙子的“合作”——俄普奧三國共同瓜分波蘭。

三次瓜分波蘭后,到了18世紀末,波蘭王國在地圖上被徹底抹掉,相聚深遠的俄羅斯和普魯士成了接壤的鄰國
只是,此時,代表俄羅斯帝國的“裙子”,已經換成了另一個更霸氣的女人——葉卡捷琳娜二世。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50874.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