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華山最美是幾月(華不注美麗蝶變)
發布時間:2024-06-30閱讀(23)

鐘靈神韻的華山新貌
濟南城北有兩座隔黃河相望的山峰,一座“鵲山”,一座“華山”。二山皆青崖翠發、望同點黛,以“華山”為首更是林木茂盛、碧湖青影。“華山”又名“華不注山”,元代著名畫家趙孟頫曾作《鵲華秋色圖》描繪其獨特之美,并題記“齊之山川,獨華不注最知名”,可見此山風景非凡,絕非浪得虛名。
從唐代時期就被世人稱之為風景名勝之地的華山,曾因城北大面積水景消失而逐漸沉寂。2014年,濟南市政府提出依傍華山興建華山湖濕地,今年9月11日,華山湖游船正式通航。濟南用5年的時間找回了華山歷史上美不勝收的山光水色,“鵲華煙雨”涅槃重生,“齊煙九點”盛景重現,華山的新貌正在慢慢鋪展開來。為此,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特地前往濟南華山歷史文化濕地公園,一探華山的前世今生。

秀麗的山光水色
大美華山:“出水芙蓉”華不注“鵲華煙雨”新顏出
在濟南歷城區東北部,黃河以南,小清河以北的位置,一座翠屏似的青山在平地之上突兀而立,宛如一把利劍拔地而起,這就是華山。山的大名叫“華不注”,取自《詩經》中的《小雅·棠棣》:“棠棣之華,鄂不韡韡”。“華”字在古代與“花”相通;“鄂不”即“萼跗”,就是“花蒂”,形容此山孤峰獨秀,如花骨朵般附注在水面上。
10月16日上午,當記者來到華山歷史文化濕地公園時,呈現在眼前的是一片山清水秀的景色。恰逢陰雨之際,一山一湖遠遠望去云霧繚繞、朦朧縹緲,濡濕的氣息在山林中氤氳不散,真有點霧湖仙山的感覺。“華山歷史文化濕地公園是華山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華山湖便是這所濕地公園的核心所在。”據濟南城市建設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華山湖于2017年10月份正式開挖,水面面積約3700畝,讓華山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湖中仙山。

青山倒影,碧水悠悠
歷史上,華山、鵲山與大明湖之間水系相連,“淺水稻溪,沼澤蘆蕩,水村漁舍,勝似江南”是其真實寫照。乘一葉扁舟順水而流,便可從大明湖行至華山腳下,詩仙李白便是在如此美景下吟出“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一語道出華山無與倫比的俊秀之美。今年9月11日,華山湖游船正式通航運營,游船先期航線為從華陽宮東碼頭經崇正橋至崇正橋西碼頭。單程票價20元/位,往返票價35元/位。深秋時節,湖水清澈仿若明鏡,遠望白云悠悠,側觀青山如黛,清風冷拂,影象朦朧。如此的湖光山色,在今年國慶節的第一天就吸引了5萬左右的游客前來,只為一睹它沉睡多年的鐘靈神韻。
“上世紀90年代,這里荒涼得很,沒有湖,山也不如現在這般翠綠,到處都是莊稼地。”在公園的碧美映華廣場,不少游客在一幅500平方米左右的石刻畫像前駐足欣賞起來。這是仿照元代著名畫家趙孟頫的《鵲華秋色圖》之作,一片遼闊的澤地和河水,從近景一直伸展到遠處的地平線,盤踞在左面的是鵲山,右方突立的便是華不注。“你看這石刻上的景就是鵲華二山之景,真沒想到這里又重新修建了。”作為老濟南人,市民張先生為如今華山的美景重現感到十分欣慰,“時隔數年故地重游,現在的華山真可謂是‘清水出水芙蓉’了。”

《鵲華秋色圖》石刻畫像
人文華山:“齊煙九點”古人頌 文脈傳在華陽宮
華山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左傳》中記載的著名戰役齊晉鞍之戰就發生在這里。自唐代開始,華山就成為了著名的旅游勝地,清麗秀美的自然景觀吸引了酈道元、李白、元好問等無數文人墨客慕名前來,并寫下不朽詩篇。
據了解,華山是濟南著名的景點“齊煙九點”之一,濟南古為齊州,城北有華山、鵲山、藥山、臥牛山等9座秀山,座座綠秀峻拔、云霧繚繞,故稱“齊煙九點”。明朝之前,華山這里仍是一片山光水色,偽齊皇帝劉豫主政濟南時,開挖疏浚了小清河,導水入海。明朝末年后,百姓們又在這里修田架屋,水面進一步萎縮,至此華山風光不再。

最大規模古建筑群“華陽宮”
水的靈動,山的沉穩,是文人筆下不逝的風景,更是濟南自古以來根植在城市發展血脈中的人文底蘊。盡管滄海桑田,華山隨著歷史變遷流逝沉寂,但它的文化印記卻歷久彌新。作為一座文化底蘊深厚的歷史名山,華山歷史文化濕地公園的修建,恢復的不僅僅是當年的景致,更是重尋歷史記憶,找回濟南文化精神,位于華山腳下的古建筑群“華陽宮”便是其中之一。

“華陽宮是濟南地區現存最大規模的古建筑群,始建年代可追溯到晉代(距今逾1600年);金興定四年(距今約800年),丘處機的弟子陳志淵來此傳道并拓建。”華山歷史文化濕地公園工作人員告訴記者,2017年10月,華陽宮修繕與改造提升工作正式啟動,這座歷經朝代更迭,屹立了千年的古建筑群,融合了儒、釋、道文化積淀為一體,殿宇巍峨、神像莊嚴、古柏參天,經過改善提升,歲月在觀中刻下的痕跡得以修復,獨特的文化魅力又重新迸發。重新修繕后,華陽宮于2018年4月對外開放。今年6月28日起華陽宮閉園進行為期60天的文化提升工作,沖刺“國字號”文保單位。

參天古柏
華陽宮現有建筑36座,建筑面積2817.56平方米,由二宮門、忠祠、孝祠、四季殿等建筑組成。62棵參天古柏,最老的一棵已經999歲,錯落有致的樹陣,讓歷史古跡華陽宮掩映在綠林中,若隱若現,仿佛都在訴說著它的古老滄桑。關帝廟、玉皇宮、龍王殿、棉花殿等每一處建筑殿內都擺放著百姓們所奉祀的神像。峻秀山色、瀲滟水光的自然風光,棄惡揚善、忠孝節義的人文理念在華陽宮這里得到了淋漓盡致地展現,讓人不得不感嘆華山之所以能夠作為濟南的著名標志,除了它的絕美景色,更在于它歷久彌新的人文底蘊。

地宮實景

祈佑蠶桑興旺的棉花殿
生態華山:“大刀闊斧”舊改新 生態濕地初顯成
2014年,濟南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創建生態濟南,將啟動華山湖濕地建設,自此這項民心工程便浩浩蕩蕩地展開。那時的華山片區只是規劃圖中一片綠色,沒有如芙蓉的綠翠,沒有清澈蕩漾的湖水,有的只是大片的麥田和村莊。華山待蝶變,華山片區的建設被寄予厚望,面對上百萬平方米的華山舊城,歷城區全區上下齊心勠力,破除萬難推進片區拆遷工作。19個拆遷村的回遷安置,帶著眾多老華山居民的期望,讓華山片區邁出了走向生態文化之巔、產業宜居高地的第一步。

園區有喬木、灌木等約300個品種
“華山片區拆遷結束后,就開始真正的項目動工了。占地面積約9300畝的華山歷史文化濕地公園,是按照國家5A級景區標準來規劃打造的,綜合山、泉、湖、河、城、人、文、娛等多個要素。”對于負責公園主體建設的濟南城市建設集團來說,讓山水相映、云霧潤蒸的“鵲華煙雨”勝景再現,絕非一件易事兒。項目相關負責人史經理告訴記者,自2016年起,華山歷史文化濕地公園便開啟整個綠化工作,本著“生態優先、以人為本、地域特色、經濟原則”四大理念,結合地形地勢特征及濟南氣候,進行景觀綠化工程的打造和提升。“整個園區有喬木、灌木、地被等約300個品種,四季常綠、三季有花,確保公園內一年四季都是景。”
如果說“綠色、生態”正在悄然成為當時華山片區最美麗的主題時,2017年10月華山湖的開挖,可以說是為“清水出芙蓉”的華山美景畫上了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從10月到次年9月,從嚴寒到酷暑,僅用1年時間就要完成3500多畝湖面的開挖,著實時間緊任務重。工人們日夜趕工,百余輛渣土車排隊清理渣土,從引水蓄水,到觀景平臺、煙雨橋、崇正橋、荷花池等配套設施齊全,再到今年9月碼頭正式通航,華山片區在破土中崛起,從一紙藍圖到躍然眼前,這幅新時代下的“鵲華秋色圖”或許不及元代畫家趙孟頫作品的自然美,但絕對多出了人文美。華山被賦予了新的生命,每一寸都傾注著建筑者的心血,展現著濟南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的新成就。

四季常綠、三季有花
未來華山:揮一幅山水長卷 泉城再添新名片
歷經5年時間的策劃修繕和重建,如今濟南華山歷史文化濕地公園已經可以獨立支撐起一片旅游篇章。自去年“十一”園區一期建成開放,到今年“五一”園區主體工程完工并對外開放,融山泉湖河城及文物古跡為一體、展現泉城特色的華山歷史文化濕地公園,已經逐漸成為市民游客休閑出行的“網紅新地標”。

歷盡滄海桑田重綻生機

華山歷史文化濕地公園已成網紅新地標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廣袤的地域,每一片地域都展現了不一樣的特色。華山就這樣年復一年坐落在濟南的城北角落,無論輝煌還是沉寂,始終耐得住寂寞,守得住靈氣,安靜傳承著屬于自己的文化底蘊。據濟南城市建設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華山湖游船的正式通航運營,也標志著華山歷史文化濕地公園由全面建設階段轉入建設與經營同步推進階段。下一步,建設集團將繼續提升園區建設管理和服務保障水平,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完善提升園區配套設施,大力舉辦民俗活動,將華山歷史文化濕地公園建設成為集歷史文化、生態景觀、旅游休閑為一體的綜合性景區。
秉山之靈氣、水之潤澤,如今華山歷盡滄海桑田重綻生機,有山、有水、有人文的濟南,在天地間再次舒展開一幅山水長卷,讓綠水青山長在,讓文化底蘊常存。
如果本條內容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
來源:大眾日報·海報新聞
內容編輯:ynn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50908.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