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港式蛋卷頭發型(這家港式發型屋在魔都開了16年)
發布時間:2024-06-30閱讀(12)

十六年!
一家店在同一個地方開十六年,
時間,本身就成為了一種無形的招牌。
有的客人,真的就是因為常常路過此地,
一年,兩年,三年……
直到有一天自己心中也突然訝異——
這家店還在啊!
能開這么多年,看來手藝還不錯。
于是終于推開門,進來一試,
從此,
便無法再將就!
淮海中路,永遠是熱鬧喧囂和忙忙碌碌的。
一條馬路之隔的南昌路,卻恍如另一個世界,一片幽靜自得。
ID Hair,一家在魔都經營十六年的港式發型屋,就坐落于此。
時間在變,發型在變,人也在變。
而這家店正見證了上海這十六年的變化。
三個香港人的上海冒險
下午三點左右,走進店里,160多平方米的店里已是一派忙碌的景象。三四個客人正在弄頭發,英語、粵語、上海話和普通話交錯響起,幾個發型師正分別用不同的語言跟自己的客人在做溝通。
瞬間,高大上的感覺噴了四姐一臉。
“這里,客人很多元化啊!”看到老板阿G,四姐感慨了一句。
阿G立即笑起來:“香港最大的特質就是多元化和國際化。港式發型屋的特色不是專剪港式發型,而是我們的技能和服務更跟國際接軌,更能滿足多元化客人的需求。”
作為三個股東之一的阿G,是三個人當中較早接觸內地的一個,每一次來上海,都給他留下深刻印象。
1990年,他第一次出差來上海。上海的香港朋友帶他去酒吧喝酒,他們才剛喝了一會兒,酒吧里的人卻三三兩兩都散了。一看手表,才11點不到。
“他們怎么這么早就回去了?”阿G不解。
朋友告訴他:“因為再晚就沒車了。”
他好意外。傳說中的夜上海,怎么夜才開始,就睡了?
1995年,依然因為工作關系來上海。
這一次,上海像一個大工地。到處都是破土動工的工程項目。酒吧也不再11點就空無一人。
他好意外。上海的變化好快!
1996年,同行提供了一個來上海工作的機會。一想到那些開挖的工程,他似乎看到了泥土下這個城市的活力。于是,他決定來上海試試。
這一試,就是20年。當年帶他來上海的同行,也在這家店里共同經營。
▼2004年之前的店面風格
▼十年前,客人剪發的場景
▼這些年,店里服務過的藝人
(以上圖片均由被采訪者提供)
上海男人越來越愿意為美花錢
這些年,淮海路商圈里的那些發型屋開了關,關了開。許多人進來了,許多人又出去了。唯有南昌路上這家,一開就是十六年,終將自己熬成了淮海路商圈里的美發老字號。
如果問,經營十六年的秘訣是什么?
無他,專業而已。
剛開業的時候,三個股東其實覺得上海那時多數的發型屋做得不夠專業。就拿最簡單的燙染工作為例,在香港燙染是由專業的燙染師來負責的,這是美發技能中的一個專業分支,與發型師地位同等重要;而在當時的上海,多數發型屋里,燙染卻交給發型助理完成。
“那時候,上海還沒有燙染師的概念。但我們卻堅持從香港聘請專業的燙染師為客人提供專業的服務。那邊的Tom就是我們的燙染師,他在店里已經做了11年了。現在,有些客人剪發隨便找哪個發型師都可以,但燙染卻絕對要交給Tom,這就是專業的保證。”阿G說著,指了指沙發座那邊一個造型獨特的男人,編成麻花辮的胡子,和巨大的反光鏡片讓他顯得有些酷。
▼工作狀態時的Tom
也許是成天跟化學品打交道的關系,Tom話少,慢熱。
“哪個顏色加哪個顏色,可以調出什么顏色,他最懂。燙發水要放多少、停留多少時間,就像大廚烹飪一樣,火候的拿捏很重要,這個全靠多年的經驗。”阿G幫我解釋燙染師工作的意義,Tom就只在一旁靦腆地笑,直到說到近年來燙染的流行趨勢他才加入聊天。
“十年前做的顏色以紅、棕、黃為主,慢慢地開始越來越淺,越來越跳。最近則是流行粉紅、奶奶灰。顧客染的顏色越來越大膽和出跳,而且更大的一個變化是,以前只有很少的人會去染那些很跳的顏色,但現在很多年輕人愿意嘗試。”Tom說。
▼一夜間潮爆的奶奶灰
“奶奶灰這種顏色,染得好可不簡單哦。怎么弄,才能對頭發傷害最小,染完后顏色保持得更久,都有講究。這個,Tom絕對的高手。”阿G話鋒一轉補充說,“這些年,上海人越來越舍得在美上花錢。200-300百元剪個頭發,很多人能夠接受。男人對頭發的要求也不再停留在長短上,而是對顏色、造型度等等都有了要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男人審美品味的提升跟整個社會的經濟環境和文明度的上升都有關系。”
這些年,時髦男人做什么發型?
▼圓寸
▼吳鎮宇《沖上云霄》的發型
▼油頭
(以上發型圖片來自網絡)
客人的發型成為流動的廣告牌
十六年,他們在宣傳推廣上的花銷并不多。
“發型屋,是靠作品說話的。造型做得好,客戶自然會相互介紹。”阿G說。
比如店里有兩個客人,在一棟辦公樓里的不同樓層辦公。兩人原本互不相識,不過在一棟樓里進進出出,總是碰到。一個因為看到另一個的頭發總做得很漂亮,忍不住詢問在哪兒做的。
就這樣,兩人成了一起來店里做頭發的朋友。
▼可供兩人聊天的私密vip空間照片
開業至今,除了像阿G和Tom這樣的港派老師傅外,店里這些年也不斷吸收新鮮血液。嚴格和挑剔是店里培養新人的兩大標準。在這里,可不是那么簡單就能從助理升為發型師。每一個新人都需要經過層層考試才能最終晉級。不少年輕人經受不了這樣的磨煉,選擇了放棄,而留下來的,每一個都有自己對美發的獨特理解。
上海帥哥Geno就是新生代中的代表。
▼Geno工作照
“在這兒做事的,技術自然是要有一定的水準。但我認為,在這個基準之外,一個好的發型師跟客人并不是簡單的技術提供者和被服務者的關系,我們還是朋友。”Geno說。
客人高興的時候,跟他們一起分享快樂;客人郁悶的時候,耐心傾聽他們的煩惱,予以開導。發型師有時候雕塑的不僅僅是客人的發型,還有心情。
有一次,一個熟客過來一反常態地要將一頭長發剪短,交流中他得知客人剛剛失戀,想借改變發型來重新開始。那一天,他剪了很久,耐心地聽客人吐槽,精心地為她設計出一個令她面貌煥然一新的利落短發。終于,讓客人笑著離開。
三年前從助理轉為發型師的Irwin則是一個技術控。他告訴我這家店吸引他的地方是專業和專注。“這里可以學到很多東西,而多元化的客人又給了我很多挑戰和機會。”這個90后男孩認真地說,在他眼里,我似乎看到了對老派匠人精神的敬畏。
(本文為獨立探訪,與商家無任何利益關聯。)
文字 | 李元珺
圖片 | 何雯亞(除標注外)
編輯 | 李元珺
本文為原創,歡迎轉發,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合作。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51026.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