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隴縣社火花燈(隴縣社火出妙招)
發布時間:2024-06-30閱讀(21)

中國人過年就圖個喜慶熱鬧,不管離家多遠,大年三十這頓年夜飯可不能錯過。初一到十五,鄉村熱鬧非凡,放鞭炮、走親戚、挨家挨戶去拜年、敲鑼打鼓耍社火……

民間有正月十五不出門的說法,當七姑八姨都拜訪到了,剩下的日子就等著開耍了。一時間,村里村外敲鑼打鼓、彩旗飄飄、人頭攢動,唱大戲、耍社火,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不過,西府寶雞這一帶社火很有特色,尤其是隴縣社火,攝影人過年都喜歡跑去找靈感、搞創作,出過不少佳作。

隴縣一般是正月初五、初六開始耍社火,此前要給親戚拜年。在當地,幾乎每個村子都有社火隊,村委會的大木箱里塞滿了服裝、道具、鑼鼓、嗩吶等。這些家當大都是村民集資起來的。
各村之間喜歡拿社火表演做比較,但誰都不想落后,所以,隴縣社火得到了良好的傳承,一直延續至今。

耍社火可是個體力活,上年紀的人很難吃得消,凌晨四五點就要爬起來化妝,裝扮一個演員至少要花去一個多小時。

隴縣社火很重視臉譜,這是祖先留下來的手藝,不亞于唱戲的。據當地老人說,早期為節省開支,村民就用家里的鐵鍋黑擦在臉上,雖然檔次有點低,但效果非常逼真,只是卸妝比較麻煩,要反復擦洗。

隴縣農戶過去有飼養牲口的習慣,因為這里山大溝深,耕地離不開牲口。所以,隴縣社火都是騎在驢騾馬上表演,前面有個小男娃牽著韁繩,這是擔心牲口聽到鞭炮聲受驚。騎牲口很威風,還能節省體力,因為山里人居住分散,走東家、竄西家,一天轉下來相當辛苦。

近年來,隨著鄉村機械化的普及,農戶不養牲口了,演員騎牲口改成坐拖拉機,但總感覺別扭,缺少了原汁原味。為了恢復傳統習俗,一些村子從外面租馬,每天200塊錢,馬社火又恢復了原貌。

社火演員準備就緒后,先要到廟里祭拜祖先,然后再挨家挨戶串門。村民早就在家里等候,希望社火能帶來喜氣。

在一些地方,只要聽到鑼鼓聲,村民就要放鞭炮迎接,從屋里取出煙、酒、糕點等放在一個托盤里,旁邊擺幾個小酒盅,演員隨便喝,耍社火的小伙過年不愁喝酒,兩只耳朵也夾滿了香煙,多出的就會放進口袋,拿回家招待客人。

鄉村耍社火不分貴賤,按順序來。有個背紅綢緞的人走在最前面,社火到了農戶家,主人高興了就買上幾條給演員搭紅,也叫披紅。

早期搭紅從幾毛錢到現在四五塊錢不等,有點像微信里打賞,不在乎多少,就圖個高興。
搭紅的份子錢會拿出一些犒勞演員,也算是報酬,不能讓演員白忙乎,多出部分,來年補充道具什么的。

本村耍完了,就會跑到鄰村去,村與村之間互動,模式基本相同,有點像對口城市業務交流。
但仔細觀察,各村社火還是有差異,但當地人不在乎,至少見了不少新面孔。過年期間鄉村社火隊就這樣在山里轉來轉去,整個黃土地鞭炮齊鳴,鑼鼓喧天,年味十足。

鄉村社火重頭戲是在正月十五這天,因為城里人不會耍社火,更感受不到地道的民間社火表演。所以,十五這天,各村的社火都會集中在城里亮相。

城里的玩法和鄉村有區別,主干道張燈結彩,主席臺上座椅板凳整齊統一,因為這里要評選出個一二三來,各村社火隊相當重視。

因為山區交通不便,社火演員幾乎是夜里不睡覺就要開始化妝,背上干饃,急匆匆地往城里趕。擔心馬糞把城市道路給弄臟了,還要給馬屁股掛上一塊布兜著。

社火表演按照順序通過觀禮臺,很像閱兵式,表演也達到了高潮,道路兩旁的民眾擠得水泄不通,高樓里的人都伸出頭來觀望。

浩浩蕩蕩的社火表演結束后,這個年算是正兒八經的過完了,村民又開始忙活種莊稼、外出打工,該干啥的還干啥,來年再耍!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51147.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