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康熙13子胤祥有多厲害(清朝鐵帽子王九)
發布時間:2024-07-16閱讀(17)
《雍正王朝》是一部經典的電視劇,自播出之起一直到今天經久不衰,廣受歡迎。劇中演員演技精湛,完美的呈現了康熙末年朝堂上“九王奪嫡”的激烈斗爭和雍正一生為國操勞。特別是其中的“十三爺”胤祥,給人印象深刻,他是康熙皇帝第十三子,兄弟情深,性格耿直,義薄云天,為了國家安定最后勞累而死,因此被稱作“俠王”。
雖然這些都是電視劇中身為演繹,不過這個影視角色和歷史上的胤祥倒是沒有幾分出入。

胤祥畫像
胤祥是康熙皇帝第十三個兒子,其實如果按出生來算他是康熙第二十二個兒子,只不過其中有許多兒子夭折,在后來序齒排序的時候沒有排上,因此胤祥才排在了第十三。胤祥是清朝第一位非軍功而是恩封的世襲罔替的親王。

胤祥畫像
胤祥的出身并不高貴,因為皇子出身主要看母親,他的生母被稱作章佳氏,只是鑲黃旗一個佐領的女兒,絕不是什么蒙古公主,在初入宮的時候只是個宮女,后來被康熙納為嬪妃,不過地位也不高,一生生了一子二女,但是在胤祥十四歲的時候就去世。因此胤祥很早就被交給了其他嬪妃撫養,而這個嬪妃就是德妃烏雅氏,而這個烏雅氏就是雍正的生母。
雍正早年被孝懿仁皇后撫養,不過這個時候皇后早就過世了,因此雍正和自己的生母走動開始多了起來,并且見到了這個十三弟,從此兄弟二人命運交纏到了一起。

雍正畫像
雖然雍正比胤祥大八歲,但是兄弟二人手足情深,雍正對這個弟弟十分疼愛,超過了自己同父同母的兄弟十四弟,他經常教導弟弟學習,打獵,他一生都沒有懷疑質疑過自己的這位弟弟,雍正帝一向被視作殘忍無情刻薄冷漠,為了權力父母兄弟子女他都完全不在乎,甚至傳出了弒父逼母殺兄屠弟的傳聞,但是對胤祥,他始終是一個手足情深的哥哥。胤祥也十分尊敬自己的哥哥,只要哥哥交代的事,他毫不遲疑的就去辦,哥哥說東他絕不往西,終其一生他都保持了對哥哥的忠心。這在兄弟之情十分淡漠,為了皇位手足相殘的皇室格外特殊,為殘忍的皇室添上了一抹溫馨的色彩。
胤祥的一生頗具戲劇性,康熙很喜歡這個兒子,康熙多次出巡,每次必帶上胤祥,但是并沒有重用這個兒子。康熙年間,胤祥始終是個皇子,沒有任何爵位,甚至于被康熙圈進;到了雍正年間,雍正對這個弟弟十分喜愛,從無職無權的前皇子一下子升為頂級親王,并獲得世襲罔替的榮譽,同時還把部分大權交給他,讓他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實權人物。
胤祥同其他皇子一樣,從幼年開始就接受傳統的皇子教育,他的文化師傅是八旗中的著名學者康熙的表弟法海。
法海多才多藝,在他的教導下胤祥精于儒家經典和算學,這為后來雍正命他主管戶部打下了基礎,同時他并沒有失掉滿人的傳統騎射,成為皇子中文武全才的標桿,因此多次受到康熙的夸獎。
胤祥在父兄的照顧下逐漸長成了一個文武全才的青年,按照這個軌跡走下去,胤祥即使成不了皇帝,也至少能夠成為清朝的棟梁,可是胤祥卻如同過山車一樣在達到了頂峰后就開始走下坡路了,最后被康熙放棄,在康熙末年成為了一個囚徒。
康熙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長達六十一年,同樣他的子女也是清朝最多的,兒子就有三十五個,長大成人的就有二十多個。由于在位時間長,兒子眾多,并且這些兒子不是平庸之輩,自然不甘心皇位拱手讓人,因此在康熙晚年就爆發了“九王奪嫡”的爭奪皇位的斗爭,而胤祥作為年長的皇子就被卷入其中。
當時朝廷上最主要的爭奪皇位的是三個集團,第一個就是“皇太子黨”,首領是皇太子胤礽,依附于他的大多是姻親外戚大臣等人;第二個是“八爺黨”,領軍人物是被稱作“八賢王”的皇八子胤禩,支持他的主要是皇長子(主要是自己沒戲后支持)、絕對支持皇九子和皇十子以及后來脫離的皇十四子還有絕大多數王公大臣;第三個也是實力最薄弱的“皇四子黨”,為首的就是皇四子胤禛,絕對支持者胤祥,不露面支持者十六子胤祿、十七子胤禮,以及大舅哥年羹堯和舅舅隆科多。
皇太子和皇八子勢力龐大也最招搖,雍正這一派實力最弱,也最危險,隨時都有可能被另外兩大集團碾壓,要知道奪位失敗的下場就是死,而且是死無葬身之地。因此老十六和老十七知道自己無法參加另外兩大集團,秘密支持四哥就是怕出事,但是胤祥不一樣,既然四哥有意皇位,我一定要幫他,因此他沒有像兩個弟弟一樣隱姓埋名而是公開支持四哥。
康熙最開始最中意的繼承人就是皇太子胤扔,但是所謂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隨著時間的推移,康熙和皇太子從親情到權力到政見都產生了矛盾,最終導致了皇太子第一次被廢。在廢除皇太子后,康熙很痛心也很生氣,于是他下令將他將一部分皇子囚禁起來,而胤祥也在其中。為什么囚禁了胤祥,史書上沒有記載,不過有記錄就是康熙認為雍正和胤祥也參與其中,估計是年輕氣盛的胤祥為四哥或者也同時為二哥皇太子打抱不平,惹惱了康熙而遭到圈禁,。
不過這次圈禁時間很短,過了一段時間康熙氣消了,就都放出來了,不過胤祥卻失寵了,康熙再也不見這個兒子甚至給了“胤祥乃不大勤學忠孝之人”的評語,可見康熙對這個兒子的不滿。而胤祥從此一直到父親死,十多年都是個閑散皇子,每天無所事事,因此在他的人生上這十多年是一片空白。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帝去世,實力最弱的雍正登上了帝位,他一登基馬上就重用這位賦閑已久的十三弟。
胤祥在父親活著的時候,什么都沒有就是個閑散皇子,這次雍正下旨封胤祥為親王,封號為“怡”,這個爵位是宗室最頂級的爵位,同時雍正還任命他為四位總理事務大臣之一并將戶部這個重要部門交給他,可見對他的信任。
從此胤祥的輝煌時刻開始了,這個時候為了避諱雍正的名字,他們這些兄弟都將胤字改成了允字。作為一個從沒有參與政事的皇子,按理說接手這么多事務肯定會手足無措,但是允祥一上任就迅速成為雍正的得力幫手,他處理政事的老練,人際關系手段的的運用完全不像是個初出茅廬的新手,以至于雍正都不得不為之驚嘆,從而更加信任。
允祥感激四哥的信任,因此他干起工作來兢兢業業,雖然他的工作多事務忙,但是他絲毫不敢懈怠盡心輔佐作為皇帝的兄長整頓政務,處理日常瑣事。
雍正對這個忠心和能干的弟弟十分滿意,因此他感慨說道:“朕實賴王翼贊升平,王實能佐朕治平天下。咸謂圣王賢臣之間之相遇數千百載而一見,今且于本支帝胄之間得知。”表達了對弟弟忠心輔佐的肯定,并且賜給允祥“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個字作為褒獎,號召大家像允祥學習。按照規定允祥已經是親王了,地位已經到了極點,但是雍正卻覺得一個親王不足以體現允祥的功勞,于是決定再次賜個他一個郡王的爵位給他的兒子。允祥自然百般推辭,無奈雍正堅決,于是就封他的一個兒子弘皎為寧郡王。同時雍正下令將允祥的母親章佳氏追封為敬敏皇貴妃,在等級上僅次于康熙的皇后,并且下令將章佳氏的靈柩從康熙妃子的陵寢遷出,安葬到父親的地宮中和父親合葬。

康熙景陵
對這些恩惠,允祥自然是十分感激哥哥的,因此他更加勤奮工作作為對皇帝的報答,也因此將自己的身體累垮了,最終英年早逝。
雖然受到哥哥無比信任與關愛,但是允祥不是傻子,他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更何況雍正的脾氣秉性他十分清楚,為人刻薄寡恩,當年和他爭奪過皇位的老八等人最后都被報復了,下場凄慘。因此允祥不敢持寵而驕始終以臣子自居,絕不踏過臣子的本分,處處低調,從不顯示自己的功勞,只悶頭工作。對于各個給的各種賞賜能推就推,實在推不了的雖然收下也將影響降低到最小。
雍正七年,允祥受命為雍正選擇陵寢,踏遍北京東西后,最后在易縣太平峪給雍正選了一塊“萬年吉地”,雍正很高興,于是特意將盤邊一塊風水稍次的地賜給允祥作墓地,他是想讓弟弟將來永遠陪著自己。

雍正泰陵
本來臣子死后能夠埋在皇帝身邊是臣子最大的榮耀,但是允祥在得知了皇帝的心意后大驚失色。這墓地不是別的東西給了接受了就行。要知道皇帝陵寢周圍將來也是要埋皇帝的,這里將形成一片皇陵,可是自己只是個親王,是臣子,是不能進皇陵的,如果埋進了皇帝墓地,那就是逾制了。雖然這是現在皇帝的旨意,但是難保不引起后世皇帝的不滿,到時候倒霉的還是自己還有后人,于是允祥堅決不接受這個賞賜,并且表示表示自己已經在雍正陵墓東北選了一塊土地作為墓地。一開始雍正并不同意,經過允祥的再三請求,雍正終于答應了。聽到這個消息,允祥急賣派人從自己的那塊地上取來一塊黃土吞了下去,并說道:“這就行了,我就能安心了,自己就有福了。”


胤祥陵墓
長年的過度工作將允祥的身體擊垮了,本來正值壯年的他正是大展宏圖的時候,可惜他已經無法再支撐下去了,一片雄心壯志只能化作遺憾。雍正八年,允祥病死,時年四十四歲。
允祥去世后,雍正痛苦異常,作為皇帝他沒了一個好幫手,作為兄長他失去了一個好弟弟。
按照慣例臣子去世,皇帝只要表示一下哀悼就可以了,可是雍正卻沒有只哀悼,而是親自素服志哀,從而成為第一個為臣子素服的皇帝。同時他親自過問弟弟的葬禮,他親自撰寫祭文,字里行間寄托了自己和弟弟的兄弟感情,和對弟弟的去世的哀思。當時許多大臣王爺因為葬禮受到處罰,最倒霉的是三哥誠親王允祉就因為在葬禮上不夠悲傷,被憤怒的雍正處以削爵禁錮終身的下場。
隨后允祥被葬到他當年自己選擇的墓地,雍正特意賜給了“賢”的謚號,并且下令將自己之前賜予的“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個字加在賢的前面,作為他的謚號,由此胤祥成為了清朝謚號字數最多的親王,并且允祥還被賜予一項殊榮就是名字改回胤祥,從此不再避諱。同時因為皇帝前往陵寢不便他還為胤祥設立祠堂以便隨時能夠哀悼弟弟并表示“或怨朕之人,不得逞其志而遷怒于王。以泄悖之私憤,妄生謗議,暗事摧殘者必有之,然皆與朕為梗,與王無涉也。”意思就是說,有怨恨我的人不能牽扯到胤祥,要是膽敢胡說八道,傳播謠言,就是和我作對,這一切和胤祥沒有關系。這一番話體現了雍正對弟弟的感情,他知道自己這些年得罪人太多,而胤祥又是自己最信任的人,自然少不了被他們怨恨,他怕這這人趁著胤祥死了就詆毀他,敗壞他的名聲,因此特意說明所有的事都是我做的,和胤祥無關,要保住弟弟的身后名聲。
胤祥從此安眠在泰陵東北,和泰陵遙相呼應,兄弟二人一同長眠于易縣,再也沒有分離。
后人
胤祥死后,雍正很傷心,特意下旨命他的第七個兒子弘曉承襲了怡親王的爵位,并且賜予世襲罔替的待遇,同時對之前被封為寧郡王的弘皎也賜予世襲罔替的待遇。由此清朝一下子誕生了兩位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
不過這份殊榮并沒有保持太長時間,雍正雖然和胤祥感情深厚,照顧侄子,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到了他兒子手中就不一樣了。弘曉繼承王位的時候年僅八歲,等到乾隆登上皇位的時候才十六歲,既無影響也無權力,即使加上他的哥哥弘皎,這兄弟也不會對乾隆造成什么影響,但是乾隆卻很不喜歡怡親王這一脈。
或許是胤祥當年的恩寵太大,以至于乾隆起了疑心,生怕弘曉兄弟會利用他父親的影響對自己的皇位產生威脅,或者是逆反心理。要知道乾隆一上臺就推翻了他爸爸的很多政策遺命,其中雍正有道旨意就是關于弘曉的,“吾弟之子弘曉,著襲封怡親王,世世相承,永遠弗替。凡朕加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孫不得任意稍減。”也就是說凡是雍正給胤祥的,弘曉都可以繼承,而且自己不能減少。乾隆看到這條遺命一定很生氣,所有的恩賜都應該我賜予,憑什么我不能減少,他弘曉是什么人,能讓父親這樣關心都超過我這個兒子,因此他決定打壓怡親王一系,讓他們知道知道自己的身份。
乾隆四年,乾隆利用“弘晳逆案”,處理了一大批宗室子弟,其中就包括和弘晳走得很近胤祥的兒子弘昌和弘皎。弘昌被監禁,弘皎雖然保住了寧郡王,不過革去了世襲罔替。
對弘曉則故意讓他當了乾清門侍衛,每天給自己牽馬站崗保衛自己。雖然宗室子弟出任宮廷侍衛是慣例,但是一般都是沒有爵位的人出任,弘曉畢竟是親王,讓這樣身份的人出人一個小小的侍衛多少不符合規定,這更像是乾隆的羞辱。
雖然乾隆讓弘曉當了個侍衛,但是親王的身份在那擺著,即使乾隆不管,按照正常程序也會晉升,不久就晉升為都統。這令乾隆很生氣,不過弘曉在這個職務上工作很謹慎細心,乾隆實在沒有理由處理他。
不過乾隆始終沒忘弘曉,于是幾年后終于找到了一個不是理由的理由徹底處理弘曉。
乾隆出巡盛京,弘曉自然跟隨,在祭祀祖先的時候,乾隆發現弘曉沒有佩戴小刀。按照滿洲舊俗,男子要隨身攜帶小刀,可是這個時候已經是朝廷大臣陪伴乾隆的弘曉自然不能隨身攜帶刀具,否則就有弒君的嫌疑了。
乾隆不管這些,終于抓到機會了。于是他當著文武大臣王公貴族大罵弘曉忘本,居然不顧祖宗的規矩,怎么不想想你的父親?乾隆的這番憤怒讓弘曉無地自容顏面掃地,也讓所有人都認為乾隆這是無事找事,故意找茬,不過鑒于他是皇帝,大家也不敢說什么。隨后乾隆撤去了弘曉的所有職務作為懲罰。
經過乾隆的這番故意敲打,弘曉終于明白了,于是他自此退出了清朝政壇,成為一個閑散王爺,每天吃飽了喝足了就研究詩詞書畫,聽戲唱曲,日子過得逍遙自在。或許是這樣,乾隆終于放過了他,保留了他的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最后弘曉在乾隆四十三年去世。
此后怡親王一系在清朝過著優渥的默默無聞的生活,知道咸豐年間,怡親王一脈出了一個能人,就是載垣。
載垣一反歷代怡親王不涉足政治的慣例,積極投身政壇,成為怡親王一系第二個議政親王,并且備受咸豐帝信任,先后被任命為御前大臣行走,左宗正,宗人令,領侍衛內大臣等職務。并且在咸豐死后,成為顧命八大臣之首,一時風光無兩。

顧命八大臣(影視圖片源自網絡)
不過載垣并沒有太大的本事,雖然是顧命八大臣之首,但是他一切都聽從肅順的安排。他最有名的一件事就是逮捕英國的巴夏禮。
當時他受命去和英法聯軍談判,但是巴夏禮很傲慢。這令載垣很生氣,于是他下令將巴夏禮逮捕。

英法聯軍攻占圓明園
英法聯軍本來就想打仗,這下子更給了他們借口,于是英法聯軍借這個名義攻打北京。本來自信滿滿的載垣面對大軍壓境,一下子慌了,什么主意沒有,于是跟著咸豐跑到了熱河躲避。
咸豐死在熱河,他被任命為顧命大臣,但是馬上和慈禧的人產生矛盾,甚至達到了勢不兩立的程度。
慈禧和恭親王等人密謀了政變計劃,顧命八大臣卻渾然不知,于是載垣奉命和慈禧等人回京,一入北京就被捉拿,載垣還愚蠢的以顧命大臣自居,哪里想得到自己馬上就要去見咸豐述職了。
按照規定宗室犯法,尤其是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犯法,只處罰本人,爵位不廢,在選擇他人繼承。但是載垣和慈禧等人的仇太大了,在賜死載垣的同時,取消了怡親王爵位,降為了不入八分輔國公,他的王府也被賜予了道光九子孚郡王,怡親王至此在大清暫時消失。
為什么說是暫時,就是幾年后清朝恢復了怡親王世襲罔替。之所以恢復很有可能是念及胤祥當年輔佐雍正有功的原因。于是借收復南京的機會恢復了怡親王爵位,但是規定不能由弘曉的后人繼承,于是選擇了已經降爵的寧郡王弘皎的后人載敦繼承。不過怡親王第一個王府已經遵照胤祥的遺愿改成了賢良寺,第二個王府因為載垣賜死給了孚郡王,住房緊張,實在沒有別的地方了,就住在之前的寧郡王府吧。

孚王府昔日的怡親王府
載敦死后,由溥靜繼承了怡親王的爵位,沒想到這位溥靜下場更慘。
溥靜是個兩耳不聞窗外事,不看世界變化的守舊老王爺,他的內心中極端排外,而且還想著光復祖上的榮光。
這個時候義和團運動開展了起來,溥靜和端王莊王等人志同道合極力主張利用一顆團反抗外國列強。

義和團運動
在得到老佛爺的默許后,溥靜還打開怡親王府大門,宣布歡迎義和團拳民來王府,免費供應面條。
這消息一傳出來,北京城頓時轟動了,不少不是義和團的乞丐也冒充義和團前來吃飯。
怡親王雖然貴為親王家底厚,但是每天好幾千人免費吃面條也支撐不住,很快調料都不夠用了,再吃下去就只能干吃面條了。
溥靜聽了后隨即編出一套順口溜“吃面不擱醬,炮打江民巷;吃面不擱鹵,炮打將軍府;吃面不擱醋,炮打西什庫”。大家聽了這番解釋頓時熱血沸騰,白水煮面吃的也開心,吃飽了更有力氣去打洋人,溥靜不禁為自己的聰明感到高興。
可是很快他就笑不出來了,義和團只是一些熱血沖動的人,他們妄想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對付敵人的大炮子彈,自然就敗下陣來,而且這給了列強進軍的借口,很快八國聯軍打了過來。
老佛爺見勢不妙腳底抹油跑了,溥靜沒有跑了,被進城的八國聯軍抓了。

八國聯軍侵華
德國人很快查明了這個老頭是大清的王爺而且支持義和團,于是你故意羞辱他,讓他鍘草喂馬,總之讓他干的都是下人活。溥靜那干過這些,稍微干得慢一點就遭到德國人的毒打,同時還有辱罵,雖然溥靜聽不懂但是知道是罵人的話。每到這個時候溥靜就后悔得不得了,可是有什么辦法,最后溥靜實在忍不了了就自殺了。
溥靜死后,清政府和列強和談完成了,對于這位王爺,清朝認為把所有的罪責都按到了他的頭上,最后以“縱庇拳匪啟釁”的罪名革除爵位,最后落了個身敗名裂。
溥靜死后,怡親王王位由他的侄子毓麒繼承,這個時候毓麒才兩歲。他剛剛懂事的時候,大清就亡了,因此他成為了末代怡親王。不過清朝雖然亡了,但是紫禁城里還有個小朝廷里面還和清朝一樣,因此毓麒得到一個殊榮就是給溥儀當侍讀。

溥儀
毓麒死于民國三十八年,至此世間再無怡親王。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52019.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