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套蒼蠅繩子(蠅甩子布撣子鞋拔子)
發布時間:2024-07-17閱讀(15)
作者:蘇玉志
來源:樂亭文化研究會《讀樂亭》雜志 | 樂亭故鄉人網站
題圖來自網絡
------------
樂亭縣地處冀東平原,向來以農為主。因為是老呔的發祥地,故與商也有著密切的關聯。舊時,許多孩子們從小就受到“上關東”的教育,好些村都有上關東或上過關東的人。所以樂亭文化中也滲透著關東的滿文化。凡有呔商歷史的家庭其生活方式與土生土長的純農民之家文化素養稍有差別,生活用具也不盡相同。如蠅甩子、布撣子之類的用具,沾點商氣的家庭占有率就明顯居多。

蠅甩子也稱蠅甩、拂塵兒,春秋時就有了。曾是道教的象征。后來尼姑、閑士、太監也拿來顯示身份或超凡脫俗。傳說中“八仙”之一的呂洞濱總是手不離拂塵,顯得仙風道骨,神氣飄灑。唐杜甫詩也有“烏帽拂塵青螺粟,紫衣將炙緋衣走”之句。俗話說“手執拂塵,不是凡人”。其實,也不盡然。對于普通家庭來說,它就是一個用來轟趕蚊蠅或撣掃灰塵的工具。而且多是居家閑人用之,勞動者從不上手。凡從關外“解甲歸田”回來的“買賣人”,比較欣賞這個東西。它一般是用馬尾(yǐ)做的。外觀很簡單:一根約30公分長、手指粗細的木柄,一端按程序“綁”上許多馬尾就成了。但做起來還是蠻有技術含量的。其木柄多選硬木,須經旋制、雕刻、燙花等加工。馬尾也要經過精選、分綹、擰花兒、穿聯、結扎等工序,將纖細、滑溜又硬實的根根馬尾(yǐ)結綹并編成不同的花結,緊緊地箍在木柄上,以達美觀、結實、耐用。蠅甩子都是手工作坊所制,現在市場上也很少見了。喜歡逛舊貨市場、或常去工藝門店的,偶爾還能一見。盛夏的傍晚,屋內悶熱如蒸籠,人們都喜歡到院中的通風處找個地方去乘涼。可是討厭的蚊子總是尋著人的氣味窮追不舍。這時蠅甩子就排上了用場。上風頭再點上一根艾香,再瘋狂的蚊蟲也得偃旗息鼓,退避三舍了。
在家鄉,雞毛撣子家家有,而有布撣子的則不算多。它與蠅甩子結構上大有相似之處。它們的木柄幾乎可以通用。其余部分,將馬尾換成布料就成了。在用途上,布撣子的主要功能在于甩打而不在于撣掃。如果身體落滿了塵土,拿起它來,三下五除二,一通輪番甩打就會徹底解決,用不著去勞駕別人。所以先人們稱它為布“撣子”,有點名不副實。它的甩頭部分是用內外兩塊正方形色布(多為外紅50×50;內藍60×60mm)疊在一起,再將其中心部分扎在木柄之突隼處就成了(右圖)。做起來比蠅甩子省事多了,也沒多少技術含量。現在,一些鮮貨(如西瓜,鮮魚等)攤檔上,不時還可見到其替代品——攤主們找來一塊塑料布,按照做布撣子的方法將其扎在一根木棍的端部,然后再將塑料布剪成許多條條穗穗兒,就成為了一個土制的工具。它既吸取了布撣子的做法,又沿襲了蠅甩子的功能,用它來驅趕蒼蠅,得心應手。不失為一項樸素可手的創舉。

居家生活用具五花八門,還有一種較上述兩種東西更為廣泛的用具叫鞋拔子,有的地方叫提拔、鞋溜子。它的存在與家庭背景和文化氛圍無甚關系,幾乎家家戶戶都具備。舊時閨女的嫁妝也少不了它。因為它是穿(提)鞋的輔助工具。其材質有銅、銀、骨、木、象牙、牛角等多種,現在又多了硬塑料和不銹鋼制的。整體看上去,形似牛舌,中間微凹,薄若銅錢。寬約一寸,長度最少3寸,帶柄者可長可短,還有折疊(柄)的。它雖然個體小巧,利用率卻很高。只是歷史的記載少之又少。出土文物中,只見鞋拽靶兒,卻未曾見過鞋拔子的蹤跡。這可能是因為“習而不察”吧!一直到了明、清時代,才見到了文字的記載。其中以乾隆年間李光庭的《鄉言解頤》為詳。作者還以鞋拔子的功能對古人的“削足適履”作了自己有趣的解讀:“適履何人甘削趾,采葵有術莫傷根。只憑一角扶搖力,已沒雙鳧沓踏痕。”
(作者蘇玉志,蚌埠坦克學院原政委。)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52420.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