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古代關于自稱的謙辭(說文解字518課古代的木屐)
發布時間:2024-07-17閱讀(18)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革”部的三個漢字“靸、?、鞮”。這三個字在現代漢語都不是常用字,因此本課內容重點在于了解。三個字的詳情如下:
1、靸。讀sǎ?!墩f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靸,小兒履也。從革,及聲。讀若沓。”形聲字。本義是小兒的鞋子。這里的讀若沓,因為“及”與“沓”同為合部。
古代小兒穿的鞋子,前幫深而覆腳,無后幫,形制與之類似的鞋也叫“靸”。所以桂馥《說文解字義證》說:“小兒履也者,履之無跟(后跟)者也?!都本推罚骸冺L卬角褐韤巾?!佔ⅲ骸冎^韋履頭深而兌,平底者也。今俗呼謂之跣子?!窠现^靴無頭者為靸?!夺屆罚骸儯f履深頭者之名也。靸,襲也,以其深襲覆足也。’”馬敘倫《六書疏證》卷六:“如今日本舊俗所履之木屐。”這個“靸”字,可以與《足部》“趿”字對看(見344課)。

(古代的木屐)
這種木屐,最早出現在中國,后來在日本廣為流行,實際是中國民間小孩穿的鞋子樣式。
本義之外,靸還有其他用法:
(1)穿鞋時不提起后跟,拖著行走;穿(拖鞋)?!读鶗省游锒罚骸办?,今人以履無踵直曳之者為靸?!本褪前研雍髱筒仍谀_跟下面,不穿進去。《紅樓夢》第六十三回:“寶玉靸了鞋,便迎出來。

(靸著鞋子)
(2)低下的物品。清代翟灝《通俗編·品目》:“《西湖游覽志余》:‘杭州人諱低物為靸,以其足下物也。’【按】《能改齋漫錄》:‘唐人謂事之不振者曰踏趿?!儯林 W之斪黛?,蓋以物之不佳,比照于事之不振耳?!?/p>
(3)樂曲中的一個樂段。宋王灼《碧雞漫志》卷三:“凡大曲有散序、靸、排遍、正攧、入破、虛搉、實摧、袞遍、歇指、殺袞,始成一曲,此謂大遍?!?/p>
(4)飄忽、輕舉?!逗槲湔崱ず享崱罚骸办?,輕舉貌?!薄稘h書·司馬相如傳下》:“汩淢靸以永逝兮,注平皋之廣衍?!鳖亷煿抛ⅲ骸办內?,輕舉意也?!彼魍募憋h忽消逝,注入水竭廣闊的地域。
“靸”的小篆寫法如圖:

(靸的小篆寫法)
2、?。讀音有兩個:
(一)áng。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注的讀音,給出的解釋是:“?,?角,鞮屬。從革,卬聲。”形聲字。本義是?角,即木屐。也單用“?”。《方言》卷四:“東北朝鮮冽水之間謂之?角……徐土邳圻之間,大粗謂之?角。”

(木屐)
木屐的種類很多,被稱為“?角”這種木屐一說是指鞋底很厚,用料很大的一類;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按蘇俗謂之木屐。”一說絲履?!队衿じ锊俊罚骸?,絲履也,鞮屬。”

(各式各樣的木屐-來自知乎春梅狐貍)
(二)yìng。同“硬”?!墩f文解字》沒有“硬”字,用到小篆“硬”字,應篆作“?”或“?!薄L苹哿铡兑磺薪浺袅x》卷十三:“鞕,《韻英》云:‘堅也。’俗作硬,或作??!?/p>
“?”的小篆寫法如圖:

(?的小篆寫法)
3、鞮。讀dī?!墩f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鞮,革履也。從革,是聲?!?strong>形聲字。本義是皮鞋。鞮,指的是古代的皮鞋。《方言》卷四:“自關而東,復履其痺(同“卑”)者謂之(革 苑下)下,禪者謂之鞮。”郭璞注:“今韋鞮也?!?/p>

(唐代的皮鞋)
本義之外,“鞮”還有其他用法:
(1)我國古代北方、西方少數民族的別稱。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八十五:“鞮,北狄西戎號也?!?/p>

(唐代·萬國來朝)
(2)智;知?!稄V雅·釋詁三》:“鞮,智也?!蓖跄顚O《廣雅疏證》:“知與智通,即今智字也……鞮者,《王制》:‘西方曰狄鞮。’鄭注云:‘鞮之言知也。’正義云:‘謂通傳言語與中國相知?!?/p>
此外,“鞮”還是姓氏?!对托兆搿R韻》引《風俗通》:“晉銅鞮伯華之后氏焉。”
“鞮”的小篆寫法如圖:

(鞮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518,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版權方所有)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53107.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