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7-17閱讀(23)
過去的冬天穿什么鞋?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眼下正是四九天,真正的寒冬臘月。如果在過去,這日子可是最難熬的。就以穿的鞋子來說,農村家庭條件好點的,不過是棉花填充、黑燈芯絨做面的“棉鞋”,經濟拮據的家庭,只有穿毛窩子一類的草鞋。

(老燈芯絨棉鞋)
“毛窩子”是以草繩為經,用蘆葦花緯成的草鞋,穿時里面再填塞些蘆花當墊子,十分暖和,被腳汗弄潮了,再掏出換掉,換上新的。我小時就穿過“毛窩子”,在今天看來,毛窩真是綠色環保鞋,透氣性,保暖效果好。
(做毛窩用的蘆花)

(毛窩子)
如果想毛窩子耐穿,可以在鞋底下釘一塊薄木板。如果在薄木板底前后釘上一片木塊,就成了“高木屐”,又稱”高齒屐“。
高木屐在雨雪天都可以穿出去,不沾爛泥還防濕。為了防止鞋底木齒磨損太厲害,還會找出自行車大皮(外胎)釘在下面。
這種毛窩子并不是近代才有的冬鞋,古代就有了。

(高木屐)
用木片做鞋底的木屐,早在漢魏時已流行,窮人富人都穿,但款式和料子是有區別的,貴族穿的木屐鞋幫用柔軟的布帛來制作,稱為“帛屐”。
而且男女都穿木屐。《晉書?五行志上》記載:“初作屐者,婦人頭圓,男子頭方,圓者順之義,所以別男女也。至太康(晉武帝司馬炎年號)初,婦人屐乃頭方,與男無別。”

(做毛窩子)
高木屐的出現稍晚,到南北朝才穿開。當初是在鞋底安上木齒,前底后高,用來登山用的,下山時則取下鞋后跟的高齒。這種高木屐的發明人是南朝有名的山水詩人謝靈運,故又稱“謝公屐”。
在謝公屐的基礎上,民間出現了鞋底高齒固定的高木屐。

(棉質高級高木屐)
不扯遠了,再說回30年前。
其實在冬天有毛窩子穿還是不錯的,如果沒有毛窩子穿,冬天還有一種“蒲鞋”。蒲鞋是用菖蒲編成的鞋。比蒲鞋稍次的是稻草、茅草等編成的“草鞋”。編蒲(草)鞋俗稱“打”,如打蒲鞋,打草鞋。
冬天穿的蒲鞋都是帶幫子,如果沒有鞋幫,就成了“草鞋墊子”,不是冷天穿的。草鞋墊子不經穿,走不了10里路就壞了,老百姓給它起了一個通俗的名字“十里丟”。

(草鞋墊子)
山區人過去穿草鞋很普遍,除了制作容易、成本低廉外,還因為草鞋是一種“保健鞋”,穿著方便,又不生腳氣,不臭腳。更重要的是,穿草鞋上山打柴很安全,上下山不會防滑。
還有一個平原人都不知道的秘密,如果無意踩到毒蛇、害蟲一類,不會被咬,因為草鞋底軟,踩到蛇后蛇的反應是趕緊逃走,而不是反咬人一口。如果是硬底鞋,就麻煩了,往往遭咬。

(穿草鞋)
其實過去就算有布鞋、棉鞋穿,也舍不得穿。為讓鞋子耐穿,往往會新鞋底前后釘上掌子,有的為了防滑會釘上豬奶子釘,做成“釘鞋”,釘鞋在眼下冬天下雨下雪時穿最安全,既能避免鞋底早早濕掉,又能防滑,不會滑跌。
如在冰上穿釘鞋,再拄著拐棍,那絕對可靠,可放開玩。所以過去農村有一個歇后語,叫“穿釘鞋拄拐棍——牢靠把實”。

(打草鞋)
毛窩子、蒲鞋、釘鞋這在過去農村常見、冬天常穿的三種鞋子,如今都成了一種記憶,城里長大的90后孩子不要說穿了,恐怕連見都沒見過——如果你小時候穿過其中一種,說明你現在再年輕也應該是70后了。
現在有的地方冬天農村集市上,偶爾還可以見到賣毛窩子,但穿者很稀少。如果現在還有人穿毛窩子,除了窮買不起好鞋,大都是過把癮圖新鮮,否則就是裝。

(賣窩子成新鮮)

(平時穿嗎)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