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穿過的皮鞋怎么找(皮鞋的記憶)
發布時間:2024-07-17閱讀(26)
文/陳寶軍“雙十二”天貓購物節又將來了,在某網店我為自己精心選購了一雙皮鞋,放進了購物車,單等“雙12”到來的時候享受打折優惠,給人家付款,為自己置辦一點年貨這次看中的依然是一雙軟面皮、軟底子的商務休閑皮鞋,因為隨著人到中年,這樣的鞋更適合自己這個胖子穿著出行、上班、下鄉今日下鄉偶然聽到了韓曉的成名曲——《大頭皮鞋》雖然已經過去20年了,但聽起來還是那么的蒼勁、渾厚、深邃......,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穿過的皮鞋怎么找?下面內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穿過的皮鞋怎么找
文/陳寶軍
“雙十二”天貓購物節又將來了,在某網店我為自己精心選購了一雙皮鞋,放進了購物車,單等“雙12”到來的時候享受打折優惠,給人家付款,為自己置辦一點年貨。這次看中的依然是一雙軟面皮、軟底子的商務休閑皮鞋,因為隨著人到中年,這樣的鞋更適合自己這個胖子穿著出行、上班、下鄉。今日下鄉偶然聽到了韓曉的成名曲——《大頭皮鞋》。雖然已經過去20年了,但聽起來還是那么的蒼勁、渾厚、深邃......
“穿上大頭皮鞋,想起了我的爺爺,
走過雪山草地,踩過敵人的肚皮,
我穿著大頭皮鞋,走在爸爸的大街,
雖然有點不起眼,也要走出中國人的尊嚴。”
這首歌把我拉回到了我的第一雙皮鞋的記憶,那是1990年(虛歲14)的春節前夕,媽媽為我縫制了一套深紅色的西服作為我的過年新衣服,(當時候服裝裁剪還是精干的農村婦女必學的技能)。衣服做好后,又給我做了一雙布鞋,待到好像是臘月二十三吧,媽媽讓她的孩子們試穿新衣服時,自我感嘆的說,“要是配一雙皮鞋就好了。我家小兒子就顯得洋氣了,就跟城里人一樣了。”我以為事情就這么過去了,畢竟家里的條件是不允許我有任何奢望的,可就在臘月二十五的晚上,媽媽用的她的白頭巾包回了一雙皮鞋,進門就叫我趕緊脫下舊鞋,試穿皮鞋是否合腳,我也匆忙的換上新皮鞋。“大不大?擠腳嗎?前面夾腳嗎?”媽媽急切地問我?并蹲下身子,把自己的手指從腳后跟那里塞進去,看看鞋子是否合適。說實話,穿上后我感覺鞋子是大一碼的,因為腳后跟離鞋幫還有近一指半的距離,但我看著光潔發亮的皮鞋,回答媽媽的是“合腳、能穿!”于是媽媽又自己前前后后的捏著鞋面問我是否合適,腳疼不疼,我都一一否定。最后,媽媽既像是告我,又像是自言自語地說,“這鞋是你春仙大姨給你明哥買的豬皮皮鞋,是人家人民商場特價處理的,就剩一雙了,43碼,他穿嫌大,退貨的時候人家售貨員說特價商品不退,我就拿回來給你試一試,20元錢呢!你覺得合適,那咱就留下吧,要不她也退不了。”
當我在地下壓抑著自己內心的激動,一步、一步的在家里走著,就如午后閑散的公雞在院里踱步一樣,感受著皮鞋的增高和鞋跟踢踏聲給我帶來的虛榮。耳邊聽到了媽媽的嘟噥“我感覺鞋子還是有點大,也許給墊一雙,要不兩雙鞋墊就合腳了”。我一陣臉紅......今年我的衣服和皮鞋已經超過40元,達到45元了,超過了哥哥姐姐們的基本“配置”了。
這第一雙皮鞋伴我穿了六年,也從偏大穿到了合腳。后來隨著我參加工作,自己有能力買下心儀的鞋的時候,才把它擱置,直到前年回老家收拾老屋子,發現鞋子早已變成綠毛了才丟掉。
一雙皮鞋滿足了一個少年成長的心里需求,為他的成長增添了一份自信,也成為他日后敢于走向任何地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第一雙皮鞋的記憶,更多地帶給我的是一種鄉愁。由此而更能聯想到的還是媽媽在煤油燈下做布鞋的樣子。在我的記憶中,做一雙布鞋,應該是有五個步驟,一是打“隔別的”(音譯),二是納鞋底,三是剪鞋面,四是上鞋,五是拿鞋撐子給鞋定型。如果記憶沒有錯的話,這些環節做完后就可以穿了。但做一雙鞋的周期大約需要半年,記得媽媽說,打“隔別的”要在三伏天做,才干的快。納鞋底又是最費功夫的一個環節。給鞋定型沒有兩周也不一定能成型。所以我感覺一雙鞋的周期應該在半年左右。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打隔別的”。
首先是選舊棉布,手工棉布越舊越好,越舊就越柔軟,其次是打漿糊,用玉米面打漿糊,上面漂了點油,那是專門灑的,是為了將來做好的鞋底好納,糊度不能太稠。
第三是找一個平整的木板,把漿糊均勻涂抹一層,鋪一層布,再灑漿糊,再鋪一層布,再灑用手抹勻抹透再蓋一層布,讓漿糊浸透布,沒浸透的地方用漿糊補上,在這個過程中要讓每一層布都平展,不能有折紋,然后在木板上曬干備用。
第四是找一個底樣,在干了的“隔別的”上剪出大概,再拿底樣剪的圓滑、合體了,第一層底樣就好了,用他扣在“隔別的”上剪另一只腳的底樣,這樣保證剪得不是一只腳上的,左右腳的底樣都一樣,那你拿線可以縫上第二層夾紙,第三層夾紙,線不用拆,有布的那一面針腳小一點,有紙的那面下面會蓋住的。
三層都縫一起了,剪圓滑了,用事先比好尺寸的縫成圈的底條把他抱了,用剪子在每層夾紙縫一劃就成整齊的三層了,用線把底條變縫好,保證每層中間的布都縫上,再做一層腳后也給他抱上邊,縫在底后面,要齊了。
再給底剪兩層,要比原來的有布條的底子稍小一點,最后的再比他下面的再稍下一點,縫到底子上。再在它上面鋪棉布,撕成小方塊的布鋪在底上,原側上書腳掌腳跟部分多鋪點,密實一點,腳心部分少一些,覺得可以了就縫上,和底子剪齊了,找一個好的結實的地面布鋪上,這個不要比底子大一圈,用剪子把他劃到后補的那2層夾紙中間,好了,納鞋底吧,先納邊緣兩圈,再納里面,還是腳掌和腳跟密點針腳,腳心可以稀一些。
納鞋底之前,還有一項工作要做,那就是捻麻繩,捻麻繩需要用到的最主要的工具就是“八吊兒”,原材料就是蓖麻稈上的麻皮,將這些準備好后,媽媽就可以進行捻麻繩、搓麻繩了。
捻好麻繩就能納鞋底了,納鞋底的工具有針錐子,頂針,針和麻繩,這四樣東西齊備了,納鞋底子就可以正式開工了。這個時候,村里的老婆們就會聚集在一起,邊納鞋底邊聊天,時不時的比比相互的針腳,看看誰的手速快點,就見她們拿針錐子在鞋底上均勻扎著眼兒,有時感覺不順暢了,就到自己的發間劃拉一下,然后用頂針把針和麻繩穿過去,然后把麻繩纏在胳膊腕上,用力勒緊。一針一針的納著,納進了青春,納走了歲月,納進了故事,納出了希望。那時候,一個農村婦女婦如果解決不了全家人的穿鞋問題而讓家里人穿買來的鞋,是一件很丟人的事。農家閨女訂了親的第一件事就是給未來的丈夫精心做一雙鞋,以顯示自己的“能耐”,當然,其中也寓含著拴住未婚夫的心。
現在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農村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人也很少自己做鞋穿了,不管穿皮鞋、膠鞋還是布鞋,都是買現成的。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和學生,一年四季都被運動鞋壟斷了,不管是進口的、國產的,運動鞋已經和皮鞋分庭抗禮了,過去只在運動會上穿的運動鞋,現在經過改良已經成為人們休閑必備了,相反倒是皮鞋成了不到正式場合很少穿的物件了。
而,于我而言,卻是:
一雙皮鞋帶給我青春的記憶,一雙布鞋帶給我濃濃的鄉愁。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