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古人頭頂?shù)拿弊樱ü湃舜髅弊觾H僅是為了)
發(fā)布時間:2024-07-17閱讀(25)

帽子,作為現(xiàn)代常用的一種服裝,其發(fā)展歷史悠久,種類繁多。但在古代,帽子的佩戴與否,種類樣式卻代表著不同的身份地位,階級權利。不同的帽子有著不同的文化以及不同的佩戴禮儀。帽子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漸發(fā)展出了“象征性”與“儀式性”,其作為社會階級關系的產物,更作為一種文明文化的記錄,其與古代社會的發(fā)展息息相關,其發(fā)展歷史也可看作古代社會政治理念,民族階級文化發(fā)展的縮影。其還蘊含著復雜,深奧的民族文化內涵,是多民族,多國家,多社會共同文化的現(xiàn)實象征物。
一、帽子是社會階級和地位的象征性帽子的起源極早,以遠古時期的獸皮帽開始,帽子逐漸成為人類生活中常用物品。以《后漢書》言:“上古衣毛而冒皮”,上古時期,都是用獸皮制作簡單的帽子,作防風,遮陽,避沙塵之用。
社會制度的建立,促使帽子成為了階級象征的產物。古代中國,自三皇五帝開始,建立了有秩序,有規(guī)章的制度社會,帽子在這一時期并不是作為防寒,遮陽的功能用途,而是開始成為社會階級象征的產物,行使統(tǒng)治權利的官僚,貴族佩戴的帽子則是特殊造型,裝飾的帽子,以顯示其身份與地位。
夏朝,中國第一個世襲制王朝,而自夏朝開始,中國開始建立起官僚制度與冠冕體制,且古代等級,階級社會的形成也逐漸完善,帽子也成為了身份,階級的象征。《論語》中“子曰:禹吾無間矣,惡衣服而致美冕。”,夏朝夏禹并不重視平常的穿著佩戴,但在重要的祭祀典禮,重要活動上卻一定得穿著精致華美的服飾,佩戴形制特殊,考究的帽子。
以東漢《釋名》言:“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東漢時期,年二十舉辦成人禮,佩戴冠帽,如果為士人階級,則佩戴冠帽,如果是平民百姓,則佩戴頭巾。可見,東漢時期,冠帽已經(jīng)成為了人們社會階級,身份的象征。

冕冠
1. 冕冠
冕冠,是中國古代最為重要的冠帽制度,其起源于周代,也被稱為“旒冠”,俗稱為“平天冠”。以《說文》言:“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旒紞纊。”
冕冠,在古代只能以卿大夫及其以上的階級才能佩戴,如卿大夫,王公,帝皇才可。且只有在舉行十分盛大,重要的儀式,祭祀活動上才佩戴,與冕服、赤舄、佩綬、玉圭等配搭,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服飾。
冕冠在中國古代發(fā)展歷史悠久,唐代曾進行過制度修改,采用二十四旒,且一直流傳沿用。直到清朝,滿清采取剃發(fā)易服政策,冕冠冕服制度才被取消,更了改用朝冠制度。冕冠,冕旒的數(shù)量有三、五、七、九、十二之分,不同數(shù)量的冕旒象征佩戴者不同的身份,天子帝王冕冠冕旒數(shù)量為十二旒,王公則為九旒,侯爵伯爵則為七旒,子爵男爵則為五旒,而卿大夫中的普通臣子則只有三旒。
其冠冕數(shù)量嚴格管理,地位高的人可以佩戴低于其身份的冠冕,但身份低的不能佩戴高于其身份的冠冕,否則會受到嚴格的懲罰。冕冠在發(fā)展后期逐漸只限于帝王佩戴,因此冕旒成為了帝王的專屬品,也成為了帝王的象征。
2. 進賢冠
進賢冠,為古代大臣朝見皇帝時所佩戴的冠帽,最早為儒家學者所佩戴,在唐朝后則改為文武百官皆需佩戴的冠帽。明代后,進賢冠改稱為梁冠。《后漢書·輿服志下》:“進賢冠,古緇布冠也,文儒者之服也。”,但在唐朝以前,佩戴進賢冠則代表著其儒學文者的身份。明代,一品大臣,佩戴冠七梁,格帶為玉制,紋樣為云鳳四色花錦;而八品九品官員,冠一梁,革帶采用烏角制,紋樣為鸂鶒二色花錦 。一品與九品間冠帽制式差距之大 ,可見冠帽上所攜帶的社會階級,身份的象征性。

進賢冠
3. 法冠
法冠,從秦漢開始,就作為御史、使節(jié)和執(zhí)法官的專屬冠帽,因其法冠上有象征獬豸角的裝飾,所以又稱為“獬豸冠”。法冠本為楚王冠,楚王在制作法冠時,將象征獬豸角的裝飾制于冠上,而獬豸是古代象征公正,明辨是非的神獸,可見,楚王制作法冠時,則希望佩戴法冠的人能像獬豸一樣剛正不阿,明辨是非。
蔡邕《獨斷》曰:“法冠,秦制執(zhí)法者服之。天子冠通天,漢制之侍中、中常侍皆冠,惠文加貂附蟬。”自漢朝開始,法冠一直就是御史之類監(jiān)察官及司法官的象征,象征著法律公正。
冠帽在古代象征著佩戴的身份地位,其由宗法制社會性質所決定,佩戴何種形制,樣式的冠帽即代表著此人在社會中的身份、地位、階級、權利。以東漢隱士袁閎為例,其因東漢統(tǒng)治者昏庸,朝政黑暗,奸臣當?shù)蓝穗[山林,甚至言:“散發(fā)絕世,欲投跡山林”,其脫下冠帽,散發(fā)隱居,投跡山林。可見,冠帽代表著其身份,脫下冠帽則代表其放棄朝廷官員的身份,地位。
而唐朝著名詩人李白也曾言:“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李白才華橫溢,但為人持傲放縱,因此仕途不順,遭受權貴詆毀。其言也是代表其放棄朝廷官員的身份,希望做一個自由,無拘無束之人。
古人常言:加冠進爵,可見冠帽與進爵是同步的,地位高了,權利大了,則就佩戴更高形制的冠帽了,冠帽就是其身份,地位,權利的象征。冠帽是宗法制社會階級物品化的象征,也是文明禮儀傳承物品化的象征,其對于古代社會階級的維護,文明禮儀的傳承具有重要的象征作用。

李白
二、民族,圖騰,宗教信仰中的儀式性人類在為明確形成超自然體的觀念前,即信仰自然崇拜,精靈崇拜、圖騰崇拜、巫覡教等,這些即是原始人類的信仰。以人格化或者神圣化的超自然現(xiàn)象,力量作為信仰對象以自然宗教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以圖騰崇拜為例,原始人類認為其與某一圖騰有親緣關系的信仰,人們認為圖騰是祖先,保護者,有神奇的能力,因此崇拜,信仰圖騰。
甚至舉行盛大的崇拜圖騰的儀式,以此獲取能、保護。而圖騰儀式,則是能夠將人與信仰溝通的一種方式,以物品,儀式來將人與信仰溝通,得到能力與保護,其可以增加族群凝聚力,方便統(tǒng)治者管理。而人類逐漸發(fā)展出的宗教,教派信仰等都與圖騰信仰形似。
帽子則作為一種常見的物品,與權杖等作為了人類祭祀,儀式用來溝通信仰的中介。其是一種可感知的,可見的,真實存在的物品,作為溝通信仰,承載民族文化的具象化實物。中國古代對于儀式性也極為重視,多以圖騰儀式,宗教儀式表現(xiàn),而如今則是十二生肖,二十四節(jié)氣,傳統(tǒng)民族節(jié)日等,這些都是關于祖先崇拜和儀式文化的表現(xiàn),在日常發(fā)展中以抽象,夸張的形象與服飾,工藝品相結合。

羅漢帽
1.羅漢帽
羅漢帽是侗族民間傳統(tǒng)童帽,其現(xiàn)如今流行于湖南、廣西、貴州交界地區(qū),材料多為布料與銀質結合。其帽檐分為兩層,上層為銀質的十八羅漢,下層為十八朵梅花,鬃各佩一月形銀飾,下面各有一銀獅。
帽后系7-11根短銀鏈,末端吊有銀鈴、葫蘆、四方印、仙桃、金魚、鷹爪等。其帽子上的羅漢,猛獸,宗教象征物等,則是將傳統(tǒng)形式上的信仰儀式與服飾相結合,其將宗教信仰裝飾與帽子上,則是希望孩童能夠受到信仰對象的保護。
2.斗笠
斗笠是中國傳統(tǒng)遮陽擋雨的帽子,其擁有很寬的邊沿,用竹篾夾油紙或竹葉棕絲等編織而成。斗笠的起源時間極早,《詩經(jīng)》有“何蓑何笠”的句子,可見其很早就為人所用。在黔東南苗族地區(qū),斗笠則是一種民俗禮儀的象征符號。
在當?shù)亓鱾髦凹壹壹薰媚铮R尾斗笠配嫁妝;送金送銀不稀奇,必配斗笠好回歸”的一句俗語,斗笠在當?shù)刈鳛槊缱寤榧拗械姆浅V匾亩Y儀形式物品,甚至比金銀等更重要,其是當?shù)孛褡寤榧蘖曀變x式性的具象化現(xiàn)實物品,其蘊含的是深刻的民族禮儀文化。
將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形象化,夸張化與物品相結合,是人類對信仰文化的儀式性簡化的結果,其將信仰精神直接附著于物品之上,將理想與現(xiàn)實直接結合,以得到信仰對象的護佑。

帽子,由最初的實用性逐漸延伸出宗法制社會階級的象征性以及圖騰宗教信仰的儀式性,以象征性來說,不同的形制的帽子代表著不同的階級,地位,其一定維護了古代階級社會的統(tǒng)治,也一定程度上傳承了古代禮儀文化。而儀式性上,則是將圖騰,宗教信仰的儀式簡化附著于物品之上,是理想與現(xiàn)實結合的中介,以得到信仰對象的護佑。
參考文獻:
1. 《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
2.《中國古代服飾》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55023.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