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7-17閱讀(17)
文丨小佳
最近,新的流媒體平臺孔雀播出了美劇《美麗新世界》,雖然有經典的反烏托邦名著支撐,但從口碑和話題度來看,成績平平。
原著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與扎米亞金的《我們》、奧威爾的《一九八四》并稱世界三大反烏托邦小說。
相比《一九八四》,可能《美麗新世界》的知名度略低,但它的前瞻性絲毫不弱于前者,其特別意義在于,我們要對抗的并非是苦痛、不幸,反而是人類一直追求的幸福,讓人失去了自我。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的序言,就表態:「可能成為現實的,是赫胥黎的預言,而不是奧威爾的預言?!?/p>
赫胥黎所警惕的庸俗的消費文化,在今天已經有所顯露,因此,很多人都十分期待這次《美麗新世界》的改編。但結果并不盡如人意,問題出在哪里呢?

《美麗新世界》
劇集基本沿用了小說的大背景,在未來世界,全部人類通過試管培育,懷孕被認為是可恥的事情。在基因設定時,就被分為五個不同的級別,級別高的人當做管理者、科學家,級別低的人充當服務別人的勞力。
人們習慣于自己被灌輸的內容,低階級為高階級服務是理所應當,所有人欣然接受自己的生活狀態。大家腦中完全不存在質疑不公的概念,所有的消極情緒,只需要一顆叫做唆麻的神奇小藥丸就能解決。這是一個絲毫沒有負能量的環境。

由于基因的設置、兒童期的操控、還有長期的訓練,頭腦中只有個人屬于他人的思想,從沒有見過自然風光,也沒有圖書和藝術,只有不斷的性交和唆麻,讓自己感到幸福。
最高原則是共有、一致、穩定,總之,這是一個無比快樂的世界。與新世界相對的,就是仍保留懷孕、一夫一妻制度的所謂野蠻區。

在人物設置上,電視劇進行了更符合當下需求的改編,特別是女性角色,她們不再是男權社會的依附者。
女主列寧娜,可以說是和書中人物截然相反的形象,在劇中,她的成長是個人自我意識的覺醒,與新世界里的其他人物完全不同,她逐漸發現自己的感受,擁有了思考力,以及反叛意識。

還有其他女配角也同樣是具有獨立思想的人物,比如男主約翰的母親琳達,在她看似墮落的外表下,其實是一個拯救者的形象,自己具備獨立的判斷力。
另外,新世界的幕后大佬蒙德也是一位女性,這些女性都不是順從規矩的角色,編劇把男性統領全局的故事做了新的調整。

新增的名叫因陀羅的人工智能,也是由多位黑人領袖搭建的。帶有亞裔血統的局長亨利,這些元素,毫無疑問顯現了精心設計的政治正確。

電視劇雖然承接原著的背景,也改編了書中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內容,但是,書中最華彩的部分,就是新世界與野蠻區之間的對抗并不是簡單的正邪二元對立,這是一個幸福與自由的選擇問題,每一方都有足夠理性的理由,但在劇中被概括為站在野蠻人視角,爭取自由的狂歡。
來自野蠻區的約翰用一次次講話提醒那些苦力者,要爭取自由、奮起反抗。爭取自由沒有錯,只是劇集的角度,還是站在自由意志的高度上,同情、憐憫那些在新世界中的人們,那些沒有自己想法的人,這讓新世界的一方完全是失語的。

原著中的新世界同樣是有話語權的狀態,領袖蒙德選擇穩定的幸福,是因為清楚選擇自由要付出更大的代價,相比于穩定的幸福,自由要沉重得多,這個選擇是經過思考判斷后的想法。
新世界與野蠻區雙方的對抗是有模糊性的,可能考慮的優先級不同,讀者有時會更認同新世界的人,穩定、無憂的生活人人向往;有時又想追求生命體驗,就站在了野蠻區這一方。
但劇中的設置把這種模糊、多義,變成了一種絕對化,新世界一方是封閉、壓迫底層的反派,毫無疑問,是極力對抗的世界。否定新世界,還是否定階級固化、否定權利不公、否定驕奢淫逸,這些老生常談的話題。

原著高級的地方在于,對抗的不只是大家理應反抗的負面,它對抗的恰恰是幸福,是我們一直追求的美好的東西,振聾發聵的一點,是我們同樣擁有追求痛苦、追求不舒服的權利。和電視劇兩相比較,劇集的格局就顯得小了很多。
對于喜愛原著的觀眾,《美麗新世界》的精彩之處,就在于新世界的塑造和代入,嬰兒時期巴浦洛夫的訓練,領袖蒙德價值觀的輸出,幸福與自由的選擇之難,沒有了預見性的話題討論,觀眾還能買賬嗎?
有人會說,電視劇的意圖不在于討論新世界的環境形成,那么退一步講,拋開原著,劇中的故事就是說如何面對負面的事情,當我們試圖吃下唆麻,躲避所有痛苦的時候,同時也失去了認知,失去了判斷。

新世界的伯納德,是具備感受能力,有自我意識的人,劇集開篇,他遇到工人墜亡,激發出了新的感受,有了模糊的、啟蒙式的同理心刺激。
同樣覺醒的還有列寧娜,讓人感慨的一點,是在第七集,約翰要求列寧娜只能是自己的伴侶,一對一的相處模式是違反新世界規定的,所有人的伴侶關系必須是多對多,列寧娜隨后說出「每天二十二小時,我要做一個稱職的貝塔 ,我屬于每個人,他們(控制中心)才不會懷疑我,只剩這兩小時,我們才能像現在這樣,屬于彼此,你以為我不難受嗎?」
這是列寧娜有了真實的痛苦情感之后的表達,也是自己用穩定換自由,必須付出的代價,還有一個殘酷之處在于,約翰和列寧娜的感受并不對等,這就戳穿了一個真相,有的時候,即使是特別親密的人,悲苦也并不相通。

這是說痛苦和無奈,也是最讓人感動之處,因為正是這些情緒,讓人之所以為人。但總的來說,這些閃光,并不能挽救劇集整體的平淡。
想理清三位主角每個人的行為,整體的敘事任務就加重,根本無法實現詳細的交代一個人的前因后果,觀眾也來不及理解人物的行為邏輯。
伯納德的偽善、嫉妒,不乏軟弱的性格,是出于對愛情的刺激;約翰最后的出走也是因為尋求對愛情的專屬性,人物的塑造都失去了新環境下,穩定或自由的掙扎過程。

故事集中在伯納德、列寧娜、約翰,他們之間的關系,基本變成了一個他愛她愛他的三角戀情節。再怎么樣設計,都一點也不科幻了。
其他人物的行為也顯得缺乏說服力,《美麗新世界》最讓人尷尬的一個情節,就是第九集,以穩定著稱的社會體系瞬間瓦解。
一個搭建多年的唆麻供應設備,就被輕易推翻,從胚胎設置環節就強化了基因,增強了穩定性,忽略質疑的底層勞力艾普西隆們,能在幾次演說下,就瞬間放棄唆麻,暴力反抗。

不得不讓人覺得,這是為了在故事結尾強行安插一個所謂高潮的戲劇段落。一個自由戰士輕易摧毀整個社會體系,這簡直是一個童話故事。
劇集新增的設置也非常老套:《美麗新世界》終端一個名為因陀羅的龐大機器,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西部世界》的雷荷波,同樣都是新世界的成員由超級科技來控制,所有人的生命軌跡全部由這個計算機處理。
人工智能與傳統人類社會的對決,最終程序失控,危險波及人類。《西部世界》《黑鏡》《真實的人類》《機械姬》等等,還有早前的《疑犯追蹤》,兩個超級人工智能對壘,一邊是相信感性的人性,一邊是理性的數據算法,類似的設置,觀眾看過的不要太多。

剝離科幻、烏托邦的外殼,看的就是在高精尖外殼下,人性的層次,以及對當下人類社會醍醐灌頂的反思,但電視劇丟掉了這樣的競爭優勢。
劇集用最政治正確的角色形象,搭配老套的科幻情節,書寫的并不是關于未來的警示,故事演變成了一種對于現在,自我意識覺醒,接納個人情緒的成長故事。
失去了人性幽微的討論,只是借用名著的書名和背景,這簡直是一種買櫝還珠。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56418.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