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王凱孤城閉的造型(王凱孤城閉中戴的帽子)
發布時間:2024-07-30閱讀(15)

王凱所戴的帽子,就叫做“幞頭”
不知道大家在看《孤城閉》劇照的時候,有沒有發現王凱飾演的宋仁宗很喜歡戴長著“兩個小翅膀”的帽子。這種帽子,在唐宋時期可是非常流行的:上到皇帝宗親,中到文武大臣,下到學生和平頭老百姓,都喜歡戴這種帽子。
歷史上這種帽子非常出名,中國人戴它也戴了上千年。但遺憾的是,我們現代人幾乎鮮有人知道這種帽子叫什么名字,也不知道這種帽子背后的文化和演進。那這種帽子到底叫什么呢?在歷史上,它叫做——
幞頭。

楊玏在《孤城閉》中演的韓琦戴的也是幞頭
幞頭的由來:從包裹頭發的“紗布”到“國民之帽”幞頭,幞讀如服,幞就是頭巾的意思。所以,最初的幞頭并非是完整的帽子形狀,而是用來束發的紗羅。
我們漢族人一直有束發的習慣,一般孩子成年了就得束發,也就是把頭發給扎起來。可是這就存在一個問題——你把頭發扎起來了,很容易散,風一吹還有可能就亂了。
古人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所以頭發是十分珍貴的。曹操騎馬踩壞了莊稼,割了一段頭發就抵了自己一條命,由此我們差不多可以得出一個道理:頭可斷,頭發不可亂。
那怎么“維護”自己的秀發呢?好辦,用一塊布包上。時間久了,我們的那些追求精致的祖先們,當然就不會滿足于用一塊布裹在頭上,于是,帽子狀的幞頭就形成了。

《清明上河圖》局部
在《清明上河圖》中,老百姓們頭上戴的幞頭,就更加符合幞頭原始的樣貌。說白了,就是一塊布,將就著把頭發裹住,既方便干活,又能保護頭發不受損害。
但由于漢人的頭發是朝上扎起來的,頭頂的頭發實際上是處于隆起狀態的,所以幞頭就呈現除了二級的階梯狀:

呈現出階梯狀的幞頭
也就是說,幞頭上隆起的那部分里面,實際上是扎起來的頭發。所以,幞頭都是階梯狀,后面高,前面低。
那為什么幞頭后面會有兩個小“尾巴”或“翅膀”呢?最初的時候,“尾巴”或“翅膀”其實就是一個布帶子,為了防止幞頭不合身從頭上掉下來,所以就用這個布帶在帽子后系住。有的人頭大,就系松一點;有的人頭小,就系小一點。
但發展到了后期,布帶的實用性下降,裝飾性上升了。所以,我們現在才能看出五花八門的幞頭。不論是從古畫當中,還是發掘的陶俑和雕刻,亦或是書籍上的記載,我們都會發現——幞頭,無處不在。在唐宋兩朝,說它是“國民帽”,絕對當之無愧。

《韓熙載夜宴圖》中的人物戴的幾乎全是幞頭,由此也可以看出幞頭的流行程度
幞頭的種類:從“拖著尾巴”,到“大鵬展翅”隨著時間的發展,我們的祖先逐漸開發出了各種類型的幞頭。
第一種較為常見的幞頭叫平式幞頭。
所謂平式幞頭,就是幞頭頂端較低、平,幞頭后面拖了兩根長長的帶子——尾巴。這種幞頭比較簡潔實用,一般皇帝和百姓在家閑著沒事,不用出去見人的時候,就戴這種幞頭。
在馬躍主演的電視劇《貞觀之治》當中,李世民和朝廷中的大臣們戴的幾乎都是平式幞頭。

《貞觀之治》劇照
如圖,李世民和長孫無忌戴的都是平式幞頭。相比于其他幞頭,這種幞頭帽子頂端較為低平,后邊拖了兩根“尾巴”,而不是“雙翅”。
明朝錦衣衛戴的實際上也是平式幞頭,但是帽子頂端稍高。明朝皇帝戴的翼善冠也是平式的,但質地更加堅硬一些,帽子也高一些,而且后面沒有尾巴。

明朝皇帝像
第二種軟腳幞頭。
相比于平式幞頭,軟腳幞頭兩側有微微下垂的“雙翅”,風一吹,雙翅隨風飄蕩,一震一震的,顯得風度翩翩。所以,這種幞頭受到了文人們的喜歡。
《孤城閉》這部劇當中,宋仁宗平日里戴的就是這種幞頭:

《孤城閉》劇照
當然了,我們的文人代表李太白先生也是喜歡戴這種幞頭的:

李白畫像
還有,我們的唐玄宗李隆基先生戴的當然也是軟腳幞頭:

唐玄宗畫像
從這里我們就能看出來,軟腳幞頭在唐宋時期,尤其是唐朝,深得文人厚愛,包括皇室,也都熱衷于戴這種幞頭。
當然了,這種幞頭也有所發展,兩邊的雙翅越翹越高。

朝天幞頭,雙翅越翹越高
在唐后期到五代十國時期,一般皇帝級別的人喜歡戴朝天幞頭,許多宮廷的內侍(太監)也喜歡戴。
在電影《妖貓傳》當中,白居易就戴過朝天幞頭,但是,比較遺憾的是,我目前只在這部電影當中發現過朝天幞頭。

《妖貓傳》劇照
第三種是圓頂直腳幞頭。
顧名思義,這種幞頭的帽頂是圓的,雙翅比較直。
這種幞頭比較常見,在我們的影視劇當中隨處可見。尤其是明朝的官員,基本上戴的都是圓頂直腳幞頭。比如在電影《大明劫》當中,孫傳庭所戴的就是圓頂直腳幞頭:

《大明劫》劇照

明朝文官畫像
第四種叫方頂硬殼幞頭。
所謂的方頂硬殼,是相較于圓頂幞頭而言的。圓頂幞頭的帽頂是圓的,方頂幞頭的帽頂自然是方的。
我剛才也說了,明朝一般是圓頂,那有沒有方頂的朝代呢?當然有。宋朝就是。比如《孤城閉》當中就很好地還原了宋朝官員的幞頭:

《孤城閉》劇照
大家請注意,帽子的頂端是方的,而不是圓的。而且為了保持形狀,這種幞頭的質地也較硬。
最后一種叫結式幞頭。
所謂的結式幞頭,更貼近于我之前所說的那種原始狀態的幞頭,也就是一塊布包在頭上,在帽子的頂端打上一個結,這樣就能把頭發給包緊。在《清明上河圖》當中,一般老百姓戴的都是這種幞頭。

章懷太子墓壁畫
在唐朝章懷太子墓的壁畫當中,許多人物戴的都是這種幞頭。請仔細觀看:帽子的二級階梯中間是打了結的。
遺憾的是,幞頭不僅在歷史上消失了,在我們的記憶中也消失了我剛才說了,我只在《妖貓傳》當中見過朝天幞頭。其他的幞頭,在各種影視劇中尚且還能見到幾次。
但是,可惜的是,現在的影視劇當中幾乎很少出現幞頭。唯一出現的,可能只是出現在官員的頭上。然而——
往往也都是錯誤的。

官員所戴的幞頭,也被我們成為“烏紗帽”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也討論過了。唐、宋、明三朝的幞頭上沒有帽正。也就是說,大多數電視劇中,人們頭上戴的帽子都是錯誤的。
學術界現在對幞頭的還原做得還是比較到位的,但對影視劇劇組來說,錯誤卻一再出現。為什么呢?因為他們往往把拍劇僅僅當做是賺錢的目的,而忽略了背后的文化價值。
極少數劇組有心以中華衣冠作為噱頭,然而,又因為研究不夠,落人笑柄。

即將上映的《大宋宮詞》宋真宗的帽子就是錯誤的
更讓人遺憾的是,許多觀眾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幞頭。甚至很多人看到電視劇里面的幞頭拖著“雙翅”,一抖一抖的,竟然還會嘲笑道:
這帽子好搞笑啊!呵呵,劇組是搞笑的嗎?帽子上拖兩個尾巴是什么意思?本來是對的,但是觀眾沒見過或者很少見過,所以反而以為是錯的。
當然了,也并不能完全怪劇組和觀眾,畢竟,文化的遺失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我在文章開頭也說了,中國古人一直是束發的,因為束發,所以才誕生了幞頭。
但明朝滅亡后,人們不再需要束發,所以幞頭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于是——
瓜皮帽取而代之,成為了國民之帽。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58655.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